曠雙紅 陳然 鄧小云 陳芙蓉
宮頸癌是臨床常見婦科惡性腫瘤, 在我國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 且據調查結果顯示該疾病發(fā)病處于年輕化趨勢。該疾病一般采取手術治療, 術后院外恢復期需要留置導尿管而降低由于床位周轉、醫(yī)療資源短缺等因素帶來的不良影響[1]。出院后患者接受不到護士的專業(yè)護理, 且疾病知識了解少,缺乏護理知識, 導致遵醫(yī)行為較差, 因此需要良好的護理干預糾正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 以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為探究知信行護理干預在宮頸癌術后留置尿管患者院外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本院開展了相應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8月在本院婦科行宮頸癌根治術, 且術后需院外留置尿管的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 排除術前合并泌尿系統感染、重度貧血、血糖異?;颊?。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35例。實驗組患者年齡29~53歲, 平均年齡(40.36±4.42)歲。對照組患者年齡31~50歲, 平均年齡(40.41±3.2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 包括健康宣教、出院前指導等。
實驗組患者實施知信行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質量控制:由4名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知信行護理實施小組, 其中包括1名副主任護師, 2名主管護師, 小組成員均進行知信行相關知識培訓。②制定知信行健康教育計劃:責任護士了解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健康行為執(zhí)行情況,結合患者的文化程度, 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健康教育計劃。③增強患者的認知:出院前責任護士通過PPT集中授課、床旁宣教等方法主動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為患者講解和普及宮頸癌術后院外留置尿管的相關護理知識, 主要包括留置尿管的目的、尿管護理相關知識、盆底肌肉鍛煉、取尿管測殘余尿的準備、飲食活動指導、性生活指導、情緒疏導等[2], 保證患者對疾病和自身情況有相應的認知和了解, 同時讓患者認識到遵囑行為會對健康產生積極影響。④培養(yǎng)患者的信念:在增強認知的條件下強化患者執(zhí)行健康行為的信念和態(tài)度,激發(fā)患者自行探尋相關知識的熱情, 從而改變態(tài)度, 積極接受康復鍛煉, 提高患者遵囑依從性。⑤形成良好的遵囑行為:指導患者每日書寫遵囑日記, 以促進其形成依從醫(yī)囑的良好習慣。遵囑日記主要包括:衣著、飲水量、飲食種類、尿管引流通暢、活動時尿袋的位置、清潔會陰部的時間、膀胱收縮功能鍛煉時間及感受等, 責任護士每天定期查看患者每日的遵囑日記, 主動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指導。⑥加強出院隨訪:每周進行電話隨訪2次, 出院1周常規(guī)復診時予面談。隨訪護士每次均需根據患者每日書寫的遵囑日記對其依從性及功能鍛煉的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及指導。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自我護理能力判定標準:出院后1周采用自行設計的《留置尿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對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進行比較。在查閱大量文獻基礎上, 并咨詢資深護理專家后設計《留置尿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 該量表分日常管道觀察、遵囑行為、管道管理的信心、異常情況處理、信息獲取、帶管日常生活7項內容, 每項由5個條目組成;參照美國Marion護理評價分類系統的等級分法, 結合專家建議, 對量表采用4等級測量法, 即完全沒有做到(評1分), 偶爾做到(評2分), 多數做到(評3分), 完全做到(評4分);每項內容滿分20分, 分數越高, 自我護理能力越佳。②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意外事件發(fā)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實驗組患者日常管道觀察、遵囑行為、管道管理的信心、異常情況處理、信息獲取、帶管日常生活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5.185、42.613、24.215、25.797、29.572、20.706,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意外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及意外事件總發(fā)生率為8.57%,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8.5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29,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日常管道觀察 遵囑行為 管道管理的信心 異常情況處理 信息獲取 帶管日常生活對照組 35 10.5±0.8 15.3±0.5 15.8±0.7 14.9±0.6 15.0±0.7 14.9±0.8實驗組 35 19.3±0.5a 19.5±0.3a 19.1±0.4a 18.6±0.6a 19.3±0.5a 18.4±0.6a t 55.185 42.613 24.215 25.797 29.572 20.70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意外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n(%)]
宮頸癌根治術是宮頸癌常見治療方式, 但是該術式引發(fā)患者膀胱功能障礙的風險較高, 且術后2周內還需要留置導尿管以促進恢復, 導致患者尿路感染發(fā)生率較高[3]。針對該問題, 臨床護理中可給予飲食飲水指導來保證尿管引流正常,保證尿道口高于尿袋以及會陰部日常清潔等方式進行針對性預防[4]。但是患者出院后受到缺少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指導, 加之患者對留置尿管后的尿路感染預防措施了解程度偏低, 且對此重視程度不足, 同時手術有創(chuàng)傷, 術后患者身體抱恙,精神欠佳, 沒有自我管理尿管的信心和技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導致其自我護理水平總體偏低[5],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偏高,對患者的術后康復以及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而知信行模式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Mayo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 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以改變患者的不良健康行為。知信行理論認為知識是改變健康行為的先決條件, 患者通過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而建立積極、正確的信念與態(tài)度;信念和態(tài)度是變化的主要力量, 人們信任已獲得的疾病相關知識, 對危害健康的行為感到害怕, 就會更積極的探索與尋求相關知識, 而知識的內化又會強化信念, 進一步改變態(tài)度;行為是變化的結果, 人們在信念的支配下,會主動建立健康的行為, 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6,7]。
對宮頸癌術后院外留置尿管患者實施知信行護理模式,讓患者對留置尿管行為的意義、目的有明確了解, 同時幫助患者樹立正確護理信念, 促進其積極學習和掌握尿管的自我護理技能, 患者能自覺的遵循健康行為, 提升患者治療和院外護理依從性, 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和意外事件的發(fā)生率, 使患者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8-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日常管道觀察、遵囑行為、管道管理的信心、異常情況處理、信息獲取、帶管日常生活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55.185、42.613、24.215、25.797、29.572、20.706,P<0.05)。充分說明知信行模式能充分調動患者主動學習的能力, 極大的提高了管道護理的信心, 使患者在發(fā)生異常情況時也能有效的應對, 而且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及意外事件總發(fā)生率為8.57%,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8.5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629,P<0.05)。
綜上所述, 知信行護理有利于宮頸癌術后留置尿管患者的康復, 且安全性高, 因此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