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良 林麗 梁善欽
第三磨牙阻生為口腔科常見病、多發(fā)??;第一磨牙的缺失對患者咬合、口腔生理功能均造成嚴重影響。拔除阻生第三磨牙, 并修復缺失的第一磨牙為臨床中治療較理想的方案, 避免了固定橋修復時磨除相鄰健康牙齒所致的損害問題及種植修復帶來的異體植入問題, 可快速、有效地修復牙列、誘導牙槽骨再生。但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 部分患者在治療后可出現(xiàn)牙齒松動等并發(fā)癥, 嚴重者可引起牙齒脫落, 影響患者療效[1]。本研究采用3D打印技術和生物材料在拔除阻生第三磨牙后修復第一磨牙缺失, 獲得顯著臨床療效, 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2017年3月本院診治的下頜第三磨牙阻生完整拔除后修復下頜第一磨牙缺失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 采用計算機抽取患者就診號法分為干預組和常規(guī)組, 每組32例。納入標準:①根據(jù)患者病史、體格檢查,結合數(shù)字X線攝影(DR)片檢查, 明確診斷為第三磨牙阻生及第一磨牙缺失;②經(jīng)評估過后患者均有拔除第三磨牙指征;③患者均在醫(yī)師告知下自愿配合完成本次治療和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有下頜第三磨牙齲病患者;②合并有口腔其他感染性疾病, 如念珠菌感染患者;③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免疫功能障礙等疾病患者。干預組中男19例, 女13例;年齡21~57歲, 平均年齡(34.2±7.6)歲。常規(guī)組中男17例, 女15例;年齡22~55歲, 平均年齡(34.1±7.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干預組患者完整拔除阻生下頜第三磨牙后采用3D打印技術聯(lián)合生物材料修復。根據(jù)計算機斷層掃描重建建立阻生下頜第三磨牙計算機模型結構, 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實體模型備用。根據(jù)制備實體模型, 在第一磨牙下頜區(qū)域制備牙槽窩, 牙槽窩制備應較實體模型稍大。根據(jù)制備實體模型牙根情況, 將阻生第三磨牙完整拔除, 拔除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創(chuàng)傷, 尤其應對牙膜及牙根加強保護。阻生下頜第三磨牙拔除完整后, 將制備好移植牙試行種植于牙槽窩中,種植后咬合面和牙尖稍低于正常咬合面和相鄰牙齒牙尖為宜, 牙根周圍填充骨粉, 用膠原膜覆蓋, 嚴密密封創(chuàng)口。用光固化樹脂、正畸片斷弓對種植牙進行固定, 不松動, 再次檢查并調節(jié)咬合、傾斜度。術后禁止用種植牙區(qū)域咬合, 洗必泰含漱液漱口, 服用抗生素抗感染, 1周拆線, 2周行根管填充, 4周拆除固定裝置, 3個月行烤瓷牙修復。常規(guī)組患者完整拔除阻生下頜第三磨牙后采用常規(guī)修復。在下頜第一磨牙區(qū)域將殘留牙體、炎癥組織清除, 制備牙槽窩, 將阻生第三磨牙完整拔除, 保持在生理鹽水中作為移植牙, 根據(jù)移植牙外形再次修整和制備牙槽窩, 將移植牙完整移植到牙槽窩內, 調整位置適宜, 加壓覆蓋粘骨瓣, 加強間斷縫合。術后同干預組。兩組患者術后隨訪6個月。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牙根骨性愈合和牙齒松動情況, 通過體格檢查、DR片評估。②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治療效果根據(jù)患者治療6個月后愈合情況評定。顯效:牙齒固定在位, 具有基本正常咬合、咀嚼功能, 無牙周炎、牙根吸收;有效:牙齒固定在位, 稍有松動, 咬合接觸欠佳, 無牙周炎;無效:牙齒松動明顯, 不能正常咬合和咀嚼, 有牙周炎[2]。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牙根骨性愈合和牙齒松動情況比較 治療6個月后, 干預組患者牙根骨性愈合率68.75%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3.13%, 牙齒松動發(fā)生率6.25%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的28.1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6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88%, 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牙根骨性愈合和牙齒松動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治療效果比較(n, %)
下頜第一磨牙具有重要咬合和咀嚼功能, 易發(fā)生齲病、缺失等, 對患者咬合、發(fā)育和咀嚼功能造成影響。由于人體牙槽骨解剖特殊性, 多數(shù)人下頜第三磨牙阻生, 不僅影響下頜第三磨牙正常咬合和咀嚼功能、引起反復炎癥反應, 同時還能對其他牙齒造成擠壓損傷, 常引起下頜第二磨牙齲壞、缺損[3]。拔除下頜第三磨牙并修復下頜第一磨牙缺失為臨床中治療較理想的方法, 避免了固定橋修復時磨除相鄰健康牙齒所致的損害問題及種植修復帶來的異體植入問題, 可快速修復缺損牙列, 誘導牙槽骨再次生長, 可提高牙根骨性愈合效果。
有學者報道將第三磨牙完整拔除后移植到缺損的第一磨牙位置, 顯著降低患者術后牙齒松動發(fā)生率, 獲得顯著療效[4]。但在實際臨床中部分患者在術后同樣可出現(xiàn)牙齒松動, 與移植過程中對牙周膜、牙槽骨結構損傷有明確相關性。另有學者研究指出, 牙齒完整拔除后20 min快速移植到牙槽骨中可有效提高移植成功率[5]。但實際臨床操作在拔除自體移植牙齒后, 還需制備牙槽窩, 并不能快速完成移植。本研究采用3D打印技術和生物材料, 在拔除自體移植牙前獲取第三磨牙外形并打印模型, 根據(jù)模型制備牙槽骨, 拔除第三磨牙后直接可種植, 顯著縮短拔除后種植時間, 可顯著提高對牙周膜和牙根保護作用, 相對常規(guī)移植修補可顯著提高患者牙根骨性愈合率, 降低患者牙齒松動發(fā)生率[6-8]。3D打印技術利用計算機斷層掃描后重建技術聯(lián)合打印技術, 可打印立體模型, 具有較高準確性和吻合度, 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下頜第三磨牙模型提前制備牙槽窩, 可避免拔除下頜第三磨牙后再根據(jù)牙齒外形制備牙槽窩所花費時間, 進而提高自體牙齒種植成功率[9,10]。根據(jù)本研究另得出, 治療6個月后,對兩組患者療效進行評估, 干預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88%,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75.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3D打印技術聯(lián)合生物材料在拔除阻生第三磨牙后修復第一磨牙缺損可提高患者牙根骨性愈合率和固定效果, 具有顯著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