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奇霖
(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yī)院脊柱外科 四川 遂寧 629000)
特發(fā)性脊柱側彎是指脊柱側彎角度小于45°,多發(fā)生于青少年,臨床中并適宜采用手術治療,多是借助矯形器,起到限制脊柱活動的效果,從而穩(wěn)定病變關節(jié),減少椎體負重,減輕局部疼痛,促進病變愈合[1]。本文為了分析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彎治療中矯形器的應用效果,特選取我院收治的53例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彎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3年12月—2017年12月的53例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彎患者做為此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行CT及X線片檢查確診為特發(fā)性脊柱側彎;側彎角度20°~45°;理解并簽署該研究制定的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無原發(fā)性嚴重臟器功能不全、惡性腫瘤及其精神病者。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10~16歲,平均年齡(13.45±2.56)歲;側彎部位:24例胸段者,29例胸腰段者。
根據需要佩帶矯形器的側彎患者,給予2~4周的牽引治療,所采用的牽引法為垂直懸吊法。套住患者的下頜及枕部,將患者的頭拉起,并將繩索懸掛在單杠之上,垂直提起患者,直至患者兩腳離地,每日4~5次,每次15分鐘。垂直懸吊的方法較簡單且有效,頸椎承受牽引重量,其次是胸椎,可有效減輕頸椎負擔,同時在患者兩側腋下采用2根牽引繩,可延長堅持時間,避免由于頸椎的損傷而增大腰部軟組織痙攣的拉長。
采用特制矯形器,當前國內制作及裝配較多的脊柱側凸矯形器,采用石膏繃帶取型、陽型修整-熱塑材料等負壓而形成的脊柱矯形器,其結構是前測開口,比較輕便及簡潔。開始佩戴矯形器時,每日都需要23小時,1小時做矯正體操。在矯正效果較好的條件下,可相應減少每日穿戴時間,每日減少2~3小時,直至白天不穿矯形器。對于穿戴矯形器的患者,至少每3~6個月復查1次,且根據脊柱的可矯正性進行調整,從而增強矯形器的矯正壓力。
每日需抽取1~2小時針對側凸進行訓練,矯正體操后,在匍匐位及臥位進行,可有效消除脊柱的縱向重力負荷,放松脊柱各個關節(jié),從而增加脊柱活動度。在整個過程中,動作應平穩(wěn)且緩慢,充分用力,每一動作應歷經2~3秒,并且重復10~20次或者更多次數,直至肌肉疲勞。俯臥位后行骨盆后傾動作,最大限度抬起頭部及肩部;在骨盆后練習后,還可做俯臥撐。收縮胸廓,加壓墊分離動作練習。脫下支架后,做一些簡單的牽拉單杠及游泳等活動。
比較及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脊柱側彎度數及旋轉角度,分為0級、Ⅰ級、Ⅱ級、Ⅲ級,0級:側彎度數<10°;Ⅰ級:側彎度數10°~21°;Ⅱ級:側彎度數21°~35°;Ⅲ級:36°~45°。
臨床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脊柱側彎度數與旋轉角度分級采用(%)表示,用χ2檢驗,若P<0.05時,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0級、Ⅰ級、Ⅱ級、Ⅲ級的占比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差異,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脊柱側彎度數與旋轉角度分級比較(%)
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彎屬于小兒骨科肌肉系統(tǒng)較為常見的畸形,處于生長發(fā)育期間青少年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脊柱側彎,其發(fā)病率達到2.34%左右,在脊柱側彎患者中占據80%左右。當患者病情較嚴重時,可影響患者胸廓的解剖結構及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導致截癱。若不及早給予治療,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體健康[2]。臨床中常采用康復療法,主要包括運動療法、物理療法、心理療法及其佩戴矯形器等。其中矯形器是通過生物工程力學中的三點系統(tǒng),改變脊柱、骨盆、胸廓及其肩甲帶的力學與運動學特征,有著較好的彈性,所產生的彈力經過胸壁對凸側的肋骨而發(fā)揮出重要作用,最后通過凹側腋下與骨盆外側對抗,從而矯正脊柱側彎[3]。在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矯形器材料為聚乙烯,有著較強的柔韌性及可塑性,可適當放松及體操訓練,訓練時間不超過2小時,從而觀察是否出現(xiàn)呼吸功能障礙等肌力降低等并發(fā)癥?;颊咴谥委熯^程之中,其呼吸功能訓練在佩戴支具時進行,放松時間時可進行體操訓練及腰背肌訓練等,從而增強患者軀干肌力量與呼吸肌控制能力,最終糾正骨盆傾斜,從根本上減輕患者傷痛,提高生存質量。本次研究中,治療后,0級占15.09%,Ⅰ級占69.23%,均高于治療前。
綜上所述,矯形器應用于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彎治療中,具有顯著效果,可改善脊柱側彎度數,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