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閱讀教學是指學生自身通過對文本的閱讀理解,將課文中的文本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來分析原文的整篇含義,換言之就是將文本中的思想轉換成自己思想的過程.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作者與讀者的思想產生共鳴且情感深處相互交融.本文就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進行了相應的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應該著重讓學生感悟以及體味文本的內涵,強調讓學生從整體角度來把握閱讀文本的內容,本文提出了幾點關于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建議,以期能夠對于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有所裨益。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發(fā)展現狀
新課程改革之后,教學觀念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構成了以情感態(tài)度、教學方法以及知識技能等為目標的思想觀念。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沒有得到貫徹與落實,流于形式,很多教師對教學目標并未進行合理的設定。
新課程改革中,在教學方法上,號召“因文而定,因課而改,因時而變”。但是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片面的模仿其他教師新穎的教學方式,卻沒有對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與認知水平進行研究,這樣不僅導致新的教學方式無法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時學生也無法理解所教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還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加強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一)加強教師的綜合素質
要想加強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就必須提升教師的自身水平與綜合素質。如果教師從本質上了解并領會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方法與觀念,并且在教學中廣泛應用,那么高中語文教學課堂的質量將會得到明顯的提升。高中語文教師不但需要具有較強的文學水平與語言功底,同樣還必須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將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與人文知識充分展現出來,將閱讀教學內所涵蓋的人文思想表達出來,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并領會其中的情感與思想。
(二)掌握高中語文閱讀的水平標準
閱讀水平標準不僅是課程標準對學科教學內容的根本要求,同樣是教學設計與實行的實際依據。在正確掌握閱讀水平標準之后,方能確定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往往是通過自身經驗、教材以及考試要點等來明確教學目標的,還有一些教師是完全沒有教學目標。假使是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對一個擁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而言,或許不會發(fā)生很大的偏差。但是,在課程改革之后,國家重新對課程內容標準進行了定位,教師還是根據自身的經驗來教學,那么就極易發(fā)生重點把握不準的情況。
一旦正確掌握語文閱讀水平的標準,就能對教學內容的涵義與延展進行精準定位。教材中所給出了內容,僅僅是教學的一個藍本。要想實現閱讀教學課堂的有效性,教師就必須對閱讀文章進行有效的處理,例如閱讀內容的重新組合、重新選擇或者是對內容進行擴充與延展,而不僅僅只是將文章內容宣讀給學生。其中,閱讀內容的選擇、延展都必須根據課程標準中高中學生的水平來決定。那么,在對課程與教材進行處理時,就一定要把握好學科的本質,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決定教學方法,這樣才可以更好的保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注重學生的閱讀體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有效指導。具體的做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①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對閱讀的內容進行全方位的理解與領會。新課程改革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是依據情感態(tài)度、教學方法以及知識技能等方面進行的。因為受到傳統教學與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在分析閱讀內容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僅僅只是對知識進行了解讀,卻沒有對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能力、手段以及價值觀等進行分析。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但使得文章變得枯燥無味,同時也使得學生的學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②對知識的生成過程進行進一步的了解與掌握。教師只有進一步掌握知識生成的具體過程,方能對教學目標進行精確定位,從而為學生選取合理的學習方法。
(四)加強學生自身的閱讀能力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還必須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習,調動學生閱讀學習的熱情與興趣,鍛煉學生自主閱讀的思想觀念,指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方式,加強學生自主閱讀的水平。應該給學生制定一些閱讀內容。另外,利用范例點撥、理解領悟以及交流與溝通等,加強學生對閱讀方法的重視力度。通過“學”決定“教”,由學生自己選取所要閱讀的內容以及辦法。利用多種各樣的讀書活動,指導學生對自身所學習的效果加以反饋,進而加強學生自我反思的能力。預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讓其展開實踐學習,形成主動閱讀的習慣。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有效的課堂教學應是教師永恒的追求。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其他的語文教學內容不一樣,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思維方式的正確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過程內,在循序漸進的前提條件下,實現高中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同時,學生閱讀的興趣有效調動和閱讀量的提升,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有效改善也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