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娟
摘要:詞匯附帶習得是近年來二語習得領(lǐng)域眾多研究者關(guān)注的焦點之一,本文結(jié)合相關(guān)理論和文獻研究,闡述了二語詞匯附帶習得中的三個主要影響因素:學習者自身因素、目標詞匯出現(xiàn)的頻率以及語篇因素的具體作用,以此為詞匯習得研究提供有益的幫助。
關(guān)鍵詞:詞匯附帶;投入量假說;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25-0227-02
一、定義
詞匯附帶習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又稱作詞匯的偶然習得,是由Nagy.Herman和Anderson(1985)在研究兒童學習母語詞匯習得的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是指兒童在日常的口語、閱讀、聽力和視頻等其他與語言學習相關(guān)的活動中無意識地學習了詞匯并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詞匯習得。Laufer(1998)認為,“詞匯附帶習得”是相對于“刻意學習”而言的,“刻意學習”(intentional language learning)指學生通過背誦單詞表或者刻意做相關(guān)的詞匯練習來接觸單詞,從而記憶單詞;而詞匯附帶習得指的是學生在完成其他任務(wù)時(如閱讀或交流),其注意力并非在背記單詞上,卻無意中習得了單詞。
二、相關(guān)理論
投入量假說。Laufer 和Hulstijn于2001年提出了投入量假說(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他們認為,投入量越多,附帶詞匯習得的效果越好。該假說指出了影響詞匯附帶習得的三個因素:需求(need),搜尋(search)和評估(evaluation)。需求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為了達到閱讀目的需要弄懂某些詞的意義。搜尋是指學習者試圖通過查詞典或者求助于權(quán)威(如老師)來理解一個二語單詞的意思或者表達一個概念而試圖找到一個二語單詞。評估則包括對目標詞和其他詞的比較,或者通過該詞與其他詞的搭配判定該詞是否符合語境等?!巴度肓考僬f”的提出對學習者認知深度的評價具有了可操作性。
三、影響因素
1.學習者自身因素。學習者作為語言學習的主體,在語言學習中發(fā)揮著主觀能動性,也正是因此,學習者自身的因素對二語習得中詞匯附帶習得的效果起著基礎(chǔ)而又重要的作用。學習者因素包括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前者主要指學習者的詞匯量以及句子、語法、語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后者主要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Hazenberg & Hulstijn(1996)指出當二語學習者的最低詞匯量為3000詞族時,基本可以覆蓋閱讀中95%的單詞,詞匯附帶才可以順利進行。蓋淑華(2003)通過實驗證明了不同的閱讀目的和詞匯量大小都對詞匯附帶習得產(chǎn)生了顯著影響。在同樣的任務(wù)中,詞匯量大的學生比詞匯量小的學生表現(xiàn)得更好。這就推斷出詞匯量大的學生猜詞能力比較強,在句子、語法和語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比較強,從另一方面證明了詞匯附帶是中高級英語學習者比較常用和理想的詞匯學習方法之一。相對語言因素,非語言因素對附帶詞匯的即時影響不明顯。
2.目標詞出現(xiàn)的頻率。Nick Ellis指出頻率(frequency)是語言習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附帶詞匯習得中的“詞匯頻率”也是同樣的重要。詞匯頻率可以認為是詞匯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但對于一個單詞出現(xiàn)多少次才保證詞匯附帶習得的效果。目前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答案。Horst,Cobb,and Meara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目標詞重現(xiàn)至少8次被學會的可能性比較大。 Pigada and Schmitt指出附帶習得中目標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和詞匯與習得之間雖然尚無明確的對應關(guān)系,但根據(jù)眾多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詞頻大于10的情況下詞匯附帶習得率往往會有顯著地提高。Hatch和Wagner-Gough(1976)提出了詞頻假設(shè),即學習者習得語言的先后順序取決于該語言成分在輸入中出現(xiàn)頻率的高低。眾多的研究驗證了這一假設(shè),即詞的重現(xiàn)率越高,學習者掌握得越好,而且學習者對高頻詞的習得明顯優(yōu)于對中頻詞的習得,對中頻詞的習得優(yōu)于對低頻詞的習得。另外有研究表明,在外語閱讀中相對于高水平學習者,中低水平學習者更需要高頻詞作為詞匯附帶習得的重要基礎(chǔ),而詞匯量較大的高水平學習者通過附帶詞匯習得所需要的詞頻更低。
3.語篇因素。詞匯附帶習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習者多次在不同的場合接觸目標詞匯才能掌握不同的詞義,而豐富的語篇能夠提供足夠的線索幫助學習者讀取正確的信息,推斷詞義。實驗證明,學習者在處理文本信息時會對出現(xiàn)的詞匯進行詞義推斷和意義匹配,豐富的語篇不僅可以幫助學習者猜測新詞,幫助其完成以上過程和語篇情景模式,納入自己的語言圖示,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增強對詞匯的理解和記憶,擴充學習者的詞匯數(shù)量和質(zhì)量,進而掌握語篇的含義,所以在閱讀過程中學習者應該借助語法、語義等線索消除歧義,正確理解文章,從而自然地習得詞匯。反之,如果提供的語篇沒有給予詞匯足夠的語境線索,學習者就容易通過上下文得出錯誤的信息,阻礙學習者的理解,降低對詞匯附帶習得的效果。
四、結(jié)語
附帶詞匯是二語習得中學習詞匯的一種主流方式,本文從學習者自身因素、目標詞匯出現(xiàn)的頻率以及語篇因素三個方面對詞匯附帶習得進行了闡述。當然影響詞匯附帶習得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學習者的動機、聽力理解與附帶詞匯習得的關(guān)系等,筆者將在后續(xù)的研究中繼續(xù)探討與之相關(guān)的問題。
參考文獻:
[1]Nagy,W.E.A.Herman &C.Anderson.Learning; Words from context [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95,20:233-253.
[2]Laufer,B.,& Hulstijn,J.H.Incidental Vocabual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 Load [J]Applied Linguistics,2001a,22(1).
[3]Hazenberg,S,.&J.H.Hulstijn; Defining a minimal receptive second-language vocabulary for non-native university student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145-163.
[4]Horst.M.,Cobb.T..& Meara.P.Beyond Clockwork Orange:Acquir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Through Reading[J].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1998,(11):207-223.
[5]Wagner-Cough,J.& E.Hatch.1976.The Importance of Input Data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J].Language Learning,(25):297-308.
[6]Paribakht,T.S.& M.B.Wesche.Reading and "Incidental" 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An Introspective Study of Lexical Inferencing [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9,(21).
[7]蓋淑華.語專業(yè)學生詞匯附帶習得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7).
[8]黃昌媛.二語閱讀中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7).
[9]劉希瑞.二語詞匯附帶習得主要影響因素綜述[J].三峽大學學報,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