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卓
摘 要:古詩詞在聲樂教學中重要作用的第四個層面,是學生聲樂水準的提升。這是古詩詞在聲樂教學中重要作用的中心,也是本文研究論述的重點。
關鍵詞:古詩詞歌曲;聲樂教學;重要性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地認識到,古詩詞與聲樂作品有著十分密切的親緣關系,二者最初是合二而一、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詩與歌”是一體化的,詩是歌詞,歌是加曲譜的詩,所以又簡稱“詩歌”。而詞與散曲又都是按不同的曲牌填寫的歌詞。正因為如此,古詩詞才能夠在聲樂教學中發(fā)揮出它獨特的重要作用。具體而言,這種重要作用的發(fā)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形象性作用
古詩詞的形象性與聲樂作品的形象性是同步一體的,所以古詩詞形象性的充分發(fā)揮,有助于和聲樂作品形象的解讀、感悟、塑造。古詩詞十分強調(diào)形象性,在這方面有許多有趣的例證。例如,張籍回詩《酬朱慶余》用形象比喻:“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不是時人貴,一曲著作歌抵萬金?!卑阎毂茸髟脚魇?,把朱的考卷比作貴重的“著作歌”。又如毛澤東的詞《卡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倍柙~同樣強調(diào)形象性。例如,閻肅作詞的《紅梅贊》(歌劇《江姐》選曲)也是詠梅之作:“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云天外,喚醒百花齊開放,高歌歡慶新春來,新春來?!倍叨家悦坊ū扔鞲锩叩母呱星椴伲涿芮嘘P系十分鮮明。
2 抒情性作用
古詩詞與聲樂作品的抒情性也是同步一體的,所以古詩詞抒情性的充分發(fā)揮也有助于聲樂演唱的情感體驗與情感表現(xiàn)。我國的《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边@就把詠歌(演唱詩歌)作為重要的抒情手段之一。我國聲樂理論也強調(diào)“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強調(diào)歌唱者先通過情感體驗把詞曲作者表達在歌曲中的情感化為自己真切的情感,再通過傾情的演唱,把這種情感傳達給聽眾,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最終收到以情動情的演唱效果。所以,情感表達既是聲樂作品的生命與靈魂,也是聲樂演唱的生命與靈魂。而古詩詞的抒情性,對聲樂演唱的抒情性可以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例如,李清照的《烏江》詩:“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中的抒情性,就對歌曲《霸王別姬》創(chuàng)作和演唱的抒情性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又如李白的詩《將進酒》的抒情性也對歌曲《祝酒歌》創(chuàng)作與演唱的抒情性有著重要的影響。
3 節(jié)奏性作用
古詩詞通過押韻、字數(shù)固定、平仄相間、對伏等各種藝術手段,使其節(jié)奏性得到增強。這種節(jié)奏性也對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與演唱的節(jié)奏性具有重要的影響。例如,歌曲《中國功夫》:“臥似一張弓,站似一棵松,不動不搖坐如鐘,走路一陣風……”就用古詩七言、五言夾雜的節(jié)奏型強化節(jié)奏性。又如,《我的中國心》中的“長江,長城”與“黃山,黃河”形成對仗,也強化了節(jié)奏性。古詩詞與歌曲節(jié)奏性的一體化,達到了“節(jié)奏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統(tǒng)一”。
4 民族性作用
世界上一切國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藝術,都十分強調(diào)民族性的重要性。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赫爾岑指出:“詩人和藝術家們在他們的真正的作品中總是充滿民族性的。”毛澤東同志也指出:“藝術上‘全盤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還是以中國藝術為基礎……藝術離不了人民的習慣、感情以至語言,離不了民族的歷史發(fā)展。”中國古詩詞的民族風格,如氣韻生動、“天人合一”、情感真摯、表達含蓄、講究意境、追求婉曲等,對歌曲創(chuàng)作與演唱都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許多古詩詞,都直接成為聲樂作品,如岳飛的《滿江紅》(古曲)、毛澤東的《念奴嬌·雪》、《蝶戀花·答李淑一》、肖華的《長征組歌》,黃自為古詩詞譜曲的《點絳唇》《南鄉(xiāng)子》《花非花》,青主為古詩詞譜曲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等。這些聲樂作品使古詩詞真正成為歌詞,使古詩詞與歌曲的民族風格達到有機統(tǒng)一、完美結合。
而在聲樂演唱上,古詩詞的重要作用更成為重中之重。不僅民族唱法凸顯了民族性特征,就連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也在古詩詞聲樂作品中彰顯了民族性。例如,楊鴻基演唱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曲,明楊慎[臨江仙]詞,谷建芬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本鸵怎r明濃郁的民族風格,被譽為“民族美聲”或“美聲唱法的中國學派”。又如,通俗唱法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通俗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也充滿濃厚的民族風格,被譽為“民族通俗”。
至于民族唱法歌唱家蔣大為演唱的《敢問路在何方》(閻肅詞,許鏡清曲),駱玉笙演唱的《重整山河待后生》(電視劇《四世同堂》主題歌,林汝為詞,雷振邦、溫中甲、雷蕾曲)等,就更以歌詞與曲作民族風格的水乳交融而備受贊賞??梢哉f,古詩詞助推乃至催生了聲樂作品與聲樂演唱的民族性。
綜上所述,本文從文化素質(zhì)的提升、美學素養(yǎng)的提升、藝術修養(yǎng)的提升、聲樂水準的提升4個理論層面,全面系統(tǒng)、深入細致地論述了古詩詞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這四大作用是相輔相成、互促并進的,以“四輪定位”的格局推動著整個聲樂教學的前進。
參考文獻:
[1]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3] 朱光潛.美學書簡[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4] 付翠屏,韓義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