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巴次仁
摘 要:課堂管理的問題,歷來是教師們關心的問題,新課改下的程理念是: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fā)展。教師作為課堂管理者,應該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積累深厚的知識素養(yǎng)和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加強自我管理;堅持課堂目標管理原則;在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教學機智;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設人性化的開放課堂,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新課程;自我管理;目標管理;過程管理;開放課堂
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fā)展,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隨著教師教學職能的淡化和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升,課堂管理問題日益成為教學研究的熱門話題之一。美國教育社會心理學家班尼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在教師從事的一切任務中,沒有比管理技巧更為重要的了”。那么,什么樣的課堂管理才算成功的呢?就此,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積累知識經(jīng)驗,加強教師自我管理
教師是學生心智的培育者,承擔著來自社會實踐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學生能理解接受、便于掌握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并促進學生發(fā)展知識的職責,所以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和行為至關重要,只有首先管好自己,才能進而管好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容易因課堂紀律出現(xiàn)問題而憤怒,有的還會大發(fā)雷霆。當自己在課堂里處于怒火熊熊的狀態(tài)時,很可能使自己失去理智,出現(xiàn)過激的管理行為,甚至導致體罰或變相體罰。所以,作為教師要具備四方面的素養(yǎng):第一﹑要有“教德”即忠誠、愛生、自重、向善。第二﹑教態(tài)要沉穩(wěn)、老練、親切、自然。第三﹑語言要清晰、準確、連貫、幽默。第四﹑教學技巧要全面、多樣、靈活、巧妙。因此要心平氣和的對待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問題,即使在自己尊嚴受到嚴重威脅時,也要冷靜的思考問題的性質,沉著而機智地去應對,避免以自己的粗魯去壓制學生的粗魯。應該看到青少年學生畢竟是受教育的對象,他們身上的問題一般都是發(fā)展中問題,盡量不要將學生的問題視為對教師的有意污辱。
二、堅持課堂目標管理原則
新課程要求課堂管理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核心,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來確定課堂管理目標,從而促進課堂的生長。正確的目標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響和制約師生的課堂活動,并起積極的導向作用。作為課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師,課堂上所實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組織、協(xié)調、激勵、評價等,都應當努力服務于設定的教學目標;課堂管理的成敗得失,也應當以課程標準是否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有無達成和學生是否成長作為衡量依據(jù)。有的教師就是忽視了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對課堂管理的制約作用,在課堂管理上往往就無所適從,失去了目標和方向,導致課堂管理流于形式主義,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散漫。
三、注重過程管理
過去的課堂管理是一種結果管理,更多地關注程式化的問題解決,只管教不管學。新課程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這無疑對教師的課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選擇過程管理。過程管理應從這幾方面展開:
1.教師應引導學生進入真正的討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全班討論,這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時學生分組了,但討論的卻很冷清,發(fā)言也不熱烈,或者討論遠離主題,這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沒有被激發(fā)出來,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真正的討論必須做好以下兩點:一是要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做好引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討論、去實踐操作。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教具、圖畫、圖表、演示要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使學生能很快的進入情境。二是學生討論、實踐操作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情況,進行必要的輔導。
2.要把學生的課堂討論引向深入
課堂討論作為一種契合新課程的學習方式,已全面地走進我們的課堂,它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參與合作意識,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將學生的課堂討論引向深入:首先,在備課時就要多考慮學生,備好學案,并在課堂討論前形成知識的梯度,注意討論的時機性,適度性及全體性,避免在課堂上形成學生討論不起來的現(xiàn)象;其次是當課堂上學生討論不起來的情況出現(xiàn)時,教師一定要沉住氣,理順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關系,發(fā)揮自己的教學機智,穿針引線、架橋鋪路,從有關此問題的學生興趣點出發(fā),積極切入學生的心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的情感、思想再次處于積極預試狀態(tài),然后通過分解問題,化解難度,給學生營造討論回答問題的氛圍,這樣學生既能回答問題,又能回答好問題。
3.引導學生在討論中積極反思
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積極交流互動的過程。在互動的過程中,大家一方面共同分享彼此的智慧,一方面又在他人的思想啟迪下發(fā)掘著自己的智慧,使思想認識不斷提高,使思維縱深發(fā)展。有些同學根據(jù)他人的發(fā)言,再反思自己的理解,又及時做了調整,有些同學則在他人發(fā)言的基礎上又有了更深刻、更獨到的理解。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在不斷的反思中得以拓展,思維認識也逐步深刻。這些皆得益于學生在交流中思維火花的碰撞,他人的觀點猶如火星激活了自己的思維。從學習心理的角度講,“討論”這一學習方式既有獨立思考的成分,又有合作研究的成分,它有利于促進每一類學生的學習。同時,由“討論”的特點所決定,它在自然狀態(tài)下引發(fā)學生自主的進行反思、修正自己的觀點,使自己在不斷的“交流——反思——修正——交流”中成長。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是參與者的角色,也可以是點播者的角色,不管是那一個角色,目的只有一個——組織學生有效的討論與反思。
4、做到“形亂”而“神不亂”
當然,“討論”并不是萬能鑰匙,不能隨意濫用,難以解決的問題、發(fā)散性強的問題等可以組織適當?shù)挠懻?;簡單明了的問題、結論唯一的問題等則不適宜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課堂秩序很“亂”的情況;再聽別的教師的課的時候,也會看到課堂秩序“亂”的現(xiàn)象。學生們發(fā)言隨心所欲,地點也可能由教室里“亂”到了教室外去,顯得很不像一節(jié)“正規(guī)”課,但只要全體學生積極性很高,情緒很投入,思維很活躍,學生始終圍繞著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活動,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象這種明確學習任務的“亂”即使“亂成一鍋粥”也不要緊,這時候的“亂”恰恰是教學的“高潮”所在,是教學的最大成功。
四、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設人性化的開放課堂
21世紀的基礎教育應把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和健康個性的發(fā)展放在首位。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創(chuàng)造開放的課堂,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的主人。
“教育具有鮮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義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xiàn)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保ㄈ~瀾)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管理應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我們用葉瀾教授的一句話來結束全文:“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吧。
參考文獻
[1]吳效鋒主編《新課程怎樣教—課堂教學問題與對策》 遼寧大學出版社
[2]續(xù)梅主編《新課程教學方法指要》 山西人民出版社
[3][美]M·A·班尼等《教育社會心理學》云南教育出版社
[4]馮建軍主編《生命與教育》 教育科學出版社
[5]施良方主編《學習論》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西藏拉薩市尼木縣帕古鄉(xiāng)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