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艷偉
教學內(nèi)容: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例3、例4。
教學目標:
1.通過擺一擺、算一算等實驗活動,探索并發(fā)現(xiàn)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并應用這一關系解釋一些生活現(xiàn)象,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
2.在實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猜想意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觀察思考能力。
教學重、難點:探索并發(fā)現(xiàn)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教學準備:老師準備若干組長短不等的小棒、實驗報告單。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導入,激發(fā)探究欲望
師:同學們喜歡打籃球嗎?
生:喜歡。
師:你們喜歡的籃球明星都有誰?
生1:我喜歡王治郅。
生2:我喜歡易建聯(lián)。
生3:我喜歡姚明。
師:(課件出示姚明圖片。)網(wǎng)上有人說小巨人姚明在籃球場上邁一大步是3米,你認為這是真的嗎?可能不可能?
生1:我認為是真的,因為姚明身高2米多。
生2:我認為是假的,他雖然身高2米多,可是他的腿不可能那么長。
師:既然大家有疑問,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共同走進“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一課,用我們學習的新知識來驗證一下是真是假,好嗎?
生:好!
師:請同學們伸出食指,和老師一起書寫: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師:我們一起讀: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二、學習理解兩點間的距離
師:小明今天需要早一點到學校,他走哪條路才能最快到達學校?
(課件出示:小明上學路線圖。)
師:小明上學有幾條路線?哪條最近?為什么?
生1:我認為他應該走中間的這條路,因為如果走經(jīng)過郵局的路是折線,比中間的路要遠。
生2:我也認為走中間的路,因為如果走經(jīng)過商店的路,是曲線,也比中間的直線遠。
師:其他同學有什么意見?
生:同意走中間的路。
師:你們真聰明,的確是走中間的路最近。那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師小結: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這條線段的長度叫做兩點間的距離。也可以說:在兩點間所有連線中,兩點間的距離最短。
師:黑貓警長也遇到了難題,我們一起幫幫它。
(課件出示:兩只老鼠實施搶劫后,往山上逃竄。往山上有三條路,黑貓警長怎樣才能盡快抓到老鼠呢?)
生:走中間的線段最快。因為中間的線段是山下到山上的距離,兩點間距離最短。
師:黑貓警長按照你們的路線,果然成功地抓到了兩只老鼠,它非常高興,而且十分感謝你們,表揚你們聰明、機智呢!
三、實驗研究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師:同學們,老師拿的是什么圖形?
生:三角形。
師:它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生:三個頂點,三條邊。
師:這三條邊是怎么圍成三角形的?
生:首尾順次連接。
師:是不是有三條線段就能圍成三角形呢?就讓我們來動手做個實驗吧。
1.小組合作探究。
師: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4根小棒。(出示小棒。)長度分別是10厘米、7厘米、5厘米、2厘米。請你們?nèi)我馊∑渲?根首尾連接圍成三角形。
(學生操作:用小棒擺三角形,填寫報告單。)
2.小組匯報交流實驗結果。
小組長匯報本組實驗情況。
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
(學生操作略。)
師:由此我們就能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師:那么我們怎么來理解“任意”呢?
生1:3條線段中的兩條相加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條邊。
生2:比方說2厘米、5厘米、7厘米這3條線段,2+7大于5,5+7 大于2,但是,2+5等于7,還是不能組成三角形。
師:說得非常好,3條線段,有3種組合,一定要每種組合中任意兩條線段的和大于第三條邊,這3條線段才能圍成三角形。
師:那么,如果已知兩條邊的長度,怎樣確定第三條邊的長度呢?我們來看小明又遇到了什么難題。
(出示:小明要取三根小棒。他已經(jīng)取了兩根,第一根長4厘米,第二根長7厘米。第三根取幾厘米就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討論一下。
生1: 我們組認為第三個小棒可以是4厘米,4+4大于7。
生2: 我們組認為可以是5厘米,5+4大于7。
生3:我們組認為可以是6厘米,4+6大于7。
生4:我們組認為還可以是:7厘米、8厘米、9 厘米、10厘米。
師:那么為什么3厘米、11厘米不可以呢?
生:3+4=7,不行,4+7=11也不行。
師:三角形中,已知兩條邊,怎樣確定第三邊的長度范圍?
師小結:任意兩邊之和> 第三邊 > 任意兩邊之差。
四、應用與拓展
1. 小明想要給他的小狗做一個房子,房頂?shù)目蚣苁侨切蔚?,其中一根木條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那么第三根木條可以是多少分米呢?(取整分米數(shù)。)
2. 以長為3cm、5cm、7cm、10cm、12cm的5條線段中的3條線段為邊,可構成幾個三角形?
3. 驗證姚明的傳言。
師:下面我們回到有關姚明的傳言真假問題。請看大屏幕。姚明身高2.26米,腿長大約是1.46米,你們猜他邁開一大步兩腳間的距離能不能達到3米?我們算一算。
生:1.46+1.46=2.92米,2.92米<3米,不能。
師:由此,我們利用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驗證了這個傳言是假的。數(shù)學知識真的是太偉大了!
五、結束語
師:這節(jié)課,我們帶著疑問走進課堂,一起探究了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并且應用這些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難題。希望大家遇到問題不要盲目偏聽偏信,要仔細觀察,動腦思考,大膽實驗求證,用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你們說,對不對?
反思:
《數(shù)學課程標準》總目標的“數(shù)學思考”里指出:幫學生初步形成幾何直觀能力;“問題解決”里指出: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shù)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里也指出:讓學生積極參與數(shù)學活動,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養(yǎng)成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形成堅持真理、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依據(jù)以上目標,本課我采用:1.質(zhì)疑——網(wǎng)上有人說小巨人姚明在籃球場上邁一大步是3米,你認為這是真的嗎?可能不可能?2.合作操作——每個小組準備了4根小棒:長度分別是10厘米、7厘米、5厘米、2厘米。請學生任意取其中3根首尾連接圍成三角形并填寫報告單。3.匯報交流,得出結論——任意兩邊之和> 第三邊 > 任意兩邊之差。4.拓展應用——驗證關于姚明的傳言。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包含兩個方面:兩點間直線距離最短;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前者為后者做鋪墊,所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質(zhì)疑后,在新課環(huán)節(jié),先利用教材中的主題圖學習第一個內(nèi)容。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采用的是師生交流。課后,感覺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應該設計為讓學生用量的辦法得出結論。在學習第二個內(nèi)容時,主要是讓學生小組合作擺、算、填寫表格、對比分析,進而得出結論。接著,我又延伸到兩邊之差和第三邊的關系。這樣,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了完整的幾何知識,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然后,進行與本課內(nèi)容相關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回歸到驗證關于姚明的傳言,學生利用本節(jié)課的知識,輕松地證實了傳言是假的。這里我應該再拓展到把世界最高的人的兩條腿的長度出示給學生,讓學生再算一算,看看是否存在這種可能性,這樣既打開了學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又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受數(shù)學的魅力。在總結環(huán)節(jié),我適當點撥,學生自然而然地養(yǎng)成了求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綜觀本節(jié)課,雖然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訓練思維、培養(yǎng)能力、完善情感態(tài)度的目的,但是還存在缺憾,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努力,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呼蘭區(qū)康金中心小學)
編輯∕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