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摘要:基于社交軟件的社會性,微信朋友圈能夠時刻反映出大學生群體的心理變化。三天朋友圈從側面反映了當代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形象期望是多變的,以及這種多變背后的焦慮的心理狀態(tài)。
關鍵詞:朋友圈;社交;焦慮;大學生
一、大學生朋友圈的自我表露現狀
人的本質是社會性動物,在網絡媒體上的社交也呈現出各不相同的姿態(tài),這些自我表露往往反映出了當事人的內心活動。Jourard最早在《The Transparent Self》一書中提出,自我表露是指告訴另外一個人關于自己的信息,真誠地與他人分享自己個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過程。在微信朋友圈當中,這種自我表露的范圍被放大至數倍,朋友圈超越了物理時空的限制,我們隨時可以了解周圍人的動向或者發(fā)布自己的消息。刷朋友圈已經成為大家的習慣性行為。身處在被信息包裹的網絡媒體中,我們每天都接受著成千上萬條最新消息。但總是會覺得接觸到的還不夠多。時時刻刻刷朋友圈,睡覺前,起床后反復刷朋友圈已經是早已存在的社會習慣。對于大學生來說,對新世界的發(fā)現,與他人生活的強烈對比更是加劇了心中的渺小感焦慮感。
二、“三天朋友圈”的心理成因
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早已改變了以往的人際交往關系,即“次要接觸代替主要接觸,血緣紐帶式微,家庭的社會意義變小,鄰居消失,社會團結的傳統(tǒng)基礎遭到破壞?!本W絡社交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成本變低,好友關系泛濫,人們接觸到的消息越來越泛濫,人際交往關系也開始弱化。大學生群體處于剛開始接觸社會現實的階段,正是大量接受外部信息并塑造自我形象的時機。人們往往在社交媒體中展現出最好甚至超越現實的一面,因此看到他人的精彩生活與物質享受時心理難免會產生落差。大學生群體的可塑性很強,一個人在朋友圈中有無數種形象。有堅持早起堅持閱讀的積極形象,也有情場失意,學習不順的消極形象。相信很多大學生都會注意到一點,許多朋友圈在發(fā)布后的幾小時或者幾天后都會被作者刪除。朋友圈中大學生頻繁發(fā)表刪除經歷了一個情緒演化的過程。在面對一些負面情緒時本能的想要發(fā)泄或者得到他人的安慰,但過后又覺得這種行為不理智,可能影響到個人形象,甚至與好友的其他觀點相沖突產生壓力,發(fā)朋友圈過后反而給自己帶來了困擾。又或者自己想要塑造的個人形象發(fā)生了變化,比如想展現給別人不同于以往的積極的生活方式,不想給別人看到自己變美變帥以前的“黑歷史”等等。
“三天朋友圈”正是規(guī)避這種再評價負面影響的好手段,既保留了自己以往的歷史記錄了生活,又讓別人只能看到自己想展現的一面。在宣泄了情緒的同時又兼顧了心目中的個人形象。只能看到近三天的動態(tài),對于發(fā)布者來說也是一種短暫的放松與解脫,不必為了發(fā)布什么樣的內容而煩惱,也沒有完全脫離社交媒體?!安皇俏曳忾]自己,而是別人沒有看到”這種短暫的逃避心理也讓讓人們在浮躁焦慮的網絡社交環(huán)境中有了喘息的機會,同時能夠營造出一種神秘感。
三、“三天朋友圈”背后的焦慮心態(tài)以及影響
三天的朋友圈固然讓許多煩于形象管理的人找到了放松的出口。但也從側面反映,當代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形象期望是多變的。也許今天覺得認真學習,踏實努力是受人尊重的,在各種媒體上受到當今社會大熱的“有錢就是可以為所欲為”觀念影響之后,明天就會覺得金錢至上是最被認可的。今天覺得大火的“佛系”狀態(tài)顯得自己較為時髦,明天又覺得這樣不夠表現出自己積極優(yōu)越的形象。社會心理學中的“焦點效應”表示: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一次次發(fā)表新內容之后又會擔心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和評價是否會受到影響。干脆封閉朋友圈,避免這種反復自我塑造的麻煩。
種種行為都能夠清楚地反映出當今普遍存在于大學生群體中的焦慮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在這個年齡段很正常,初次開始接觸社會中的分化事實,認識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對自己的要求每一天都容易受別人的影響而改變。而在朋友圈中獲得的評論和點贊就是最直接的社會反饋與價值認同。在得到共鳴與支持時有利于緩解心理壓力,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這種出于自尊的需要對于大學生的心理成長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三天的朋友圈規(guī)避了形象管理的麻煩,讓大學生們間歇性地離開社交群體,可以不必為他人對自己的印象評價而煩惱,在自己的角落中有了放松感與自由感。但在網絡社交盛行的如今也失去了一些在線上與他人深入交流互動的機會,同時疏于形象管理也不利于正確的自我認知和約束,導致對自身的言行要求標準降低。
朋友圈作為一種社交工具,是展示自己,了解他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向誰展示如何展示本身都沒有對錯。在網絡社交中如何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在自我要求與他人反饋中找到平衡點,正確地使用社交工具而不是被這一工具束縛,才是我們大學生如今應當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汪民安.大都市與現代生活[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05.
[2]陳少華.情緒心理學[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45-47.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傳媒學院)
(指導教師:李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