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雙毅
周錦業(yè)
秦一芳
董建文*
臺風是發(fā)生在海洋洋面的熱帶氣旋,主要影響世界各地沿海地區(qū),尤其對農(nóng)林牧漁等行業(yè)的影響最為嚴重[1-2]。城市內(nèi)綠化植物不僅對改善環(huán)境具有重要作用[3],而且在臺風侵襲時受害較為直接,因此各地對于城市綠化樹種的研究越來越深入。2000年以前由于設(shè)備相對落后,監(jiān)測方法單一,因此我國對于臺風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4-6]。進入21世紀隨著科技發(fā)展,我國沿海主要城市先后就臺風對綠化樹種影響進行了研究。通過調(diào)查“9710”號臺風襲擊深圳后的園林綠化樹種的折損情況,王勇進[7]對深圳市現(xiàn)有園林綠化樹種進行了詳細評估,隨后吳顯坤[8]對深圳市49種園林樹木的風害程度進行分析,并依據(jù)風害度指數(shù)將其進行分級。而對超強臺風“威馬遜”過后的??谑?6種42 396株園林樹木開展風害調(diào)查后,楊東梅[9]將海口市園林樹種按抗風情況進行了詳細分類,其結(jié)果對于之后熱帶亞熱帶沿海城市綠化樹種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廈門市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屬于典型的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是我國重要的海濱城市之一[10]。近些年屢遭臺風侵襲,對廈門市城市園林綠化帶來了嚴峻的考驗。1999年14號臺風對廈門市行道樹的破壞嚴重,城區(qū)近3萬株行道樹受損率達到75%,其中倒伏1.3萬株,倒伏率45%[11]。隨后柳振譽[12]等研究了多目標決策在行道樹選擇評價中的應用,將廈門市行道樹種分為3級。除此之外肖明華[13]、陳水龍[14]和黃延安[15]也分別就廈門市行道樹種選擇和抗風情況進行了研究。
2016年9月15日,“莫蘭蒂”臺風正面襲擊廈門,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達到15級,最大陣風達17級,臺風對廈門園林綠化造成了嚴重破壞,其中對城區(qū)主要道路綠化的破壞尤為突出。本研究選取廈門市主要路段的道路綠地,對其主要喬木受損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建議,以期對今后城市道路綠地的建設(shè)、提升改造和防臺應急等提供參考和借鑒。
表1 12條主要路段的基本情況
研究選取湖濱東路、湖濱北路、廈禾路、蓮前東西路、嘉禾路南段(蓮坂跨線橋—SM段)、仙岳路西段(東渡路—嘉禾路段)以及市府大道(由白鷺洲路、公園東路、同安路、鎮(zhèn)海路等組成)等相對集中且較具代表性的12個主要路段為研究對象(表1)。
道路綠地指道路及廣場用地范圍內(nèi)的可進行綠化的用地,分為道路綠帶、交通島綠地、廣場綠地和停車場綠地[16]。其中道路綠帶指道路紅線范圍內(nèi)的帶狀綠地,分為分車綠帶、行道樹綠帶和路側(cè)綠帶。本次調(diào)查主要涉及分車綠帶和行道樹綠帶,其中位于上下行機動車道之間的為中間分車綠帶,下文簡稱“中分綠帶”;位于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或同方向機動車道之間的為兩側(cè)分車綠帶,下文簡稱“側(cè)分綠帶”;人行道與車行道之間以種植行道樹為主的綠帶為“行道樹綠帶”。
2016年9月28日—10月12日,每條道路按上下行2個方向來回踏查;對行道樹的受損程度進行等級劃分,主要分為I級(倒伏-清運)、Ⅱ級(倒伏-扶正)、Ⅲ級(未倒伏-斷折枝干葉)和Ⅳ級(未倒伏-輕微影響)4個受損等級[17];對道路上不同種類、位置的行道樹按上述受損等級進行分類記錄,并以此計算各級受損比率等。
經(jīng)統(tǒng)計,所調(diào)查的12個主要路段道路綠帶主要喬木有菩提樹(Ficus religiosa)、大葉榕(F. virensvar.sublanceolata)、小葉榕(F. concinna)、垂榕(F. benjamina)、高山榕(F. altissima)、皇后葵(Syagrus romanzoffiablm)、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加拿利海棗(Phoenix canariensis)、銀海棗(P. sylvestris)、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鳳凰木(Delonix regia)、臘腸樹(Cassia fistul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陰香(C. burmannii)、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風鈴木(Tabebuia chrysantha)、杧果(Mangifera indica)、小葉欖仁(Terminalia mantaly)、桃花心木(Swietenia mahagoni)、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美麗異木棉(Ceiba speciosa),共11科,22種,其中桑科5種,棕櫚科4種,豆科3種,樟科和紫葳科各2種,漆樹科、使君子科、楝科、千屈菜科、木棉科和桃金娘科各1種;調(diào)查的12個主要路段道路綠帶喬木共11 647株,其中I級受損517株、Ⅱ級受損2 834株、Ⅲ級受損3 411株、Ⅳ級受損4 885株,I~Ⅳ級受損率分別為4.44%、24.33%、29.29%和41.94%(表2)。
對22個樹種的保存情況進行調(diào)查(圖1),不同樹種對于臺風的耐受能力差異較大。樹木I級受損情況,臘腸樹受損率達到23.08%,表明其在臺風中受損最為嚴重;其余樹種受損率均低于10%,其中大王椰子、香樟、小葉欖仁及銀海棗受損率為0。樹木Ⅱ級受損率最高的樹種為火焰木,受損率達52.07%,除此之外,受損率較高的美麗異木棉、羊蹄甲、桃花心木、垂榕和大花紫薇分別為43.40%、35.92%、3.84%、32.14%和32.06%;而大王椰子、皇后葵、加拿利海棗、小葉欖仁和銀海棗的受損率均為0。樹木Ⅲ級受損情況,大部分樹種在臺風中有斷折枝干葉現(xiàn)象,其中大王椰子最嚴重,受損率為93.38%,桃花心木、陰香、小葉榕、菩提樹、臘腸樹、高山榕、火焰木及垂榕受損率均較高;僅有風鈴木、皇后葵、加拿利海棗和香樟受損率低于10%。整體影響情況而言,此次臺風對大王椰子、火焰木、臘腸樹、桃花心木和小葉榕影響最大,影響率超過90%;而風鈴木、鳳凰木、皇后葵、加拿利海棗、香樟、小葉欖仁和銀海棗影響相對較小,整體影響率≤20%。
對12條主干道路不同綠帶位置樹種受破壞情況進行調(diào)查(圖2)。I級受損方面,行道樹綠帶和側(cè)分綠帶受損相對較高,分別為4.35%和4.84%,中分綠帶受損較小,僅為1.82%;Ⅱ級受損方面,行道樹綠帶受損率最高,為28.57%,側(cè)分綠帶和中分綠帶受損率相近,分別為16.63%和16.73%;而Ⅲ級受損與I級受損情況類似,以行道樹綠帶和側(cè)分綠帶相對較高,分別為30.97%和28.99%,中分綠帶為10.55%。整體影響情況而言,臺風對廈門12條主干道行道樹綠帶影響最大,影響率為63.89%;中分綠帶相對較小,為29.10%。
表2 12個主要路段道路綠帶主要喬木受損傷情況統(tǒng)計
由于市府大道涉及路段較多,因此對除市府大道以外的11條路段進行分析(圖3),整體影響率來說,湖濱東路、廈禾路、蓮前東路、蓮前西路和嘉禾路相對較高,分別為69.06%、82.07%、75.25%、72.30%和73.78%;湖濱西路和湖濱北路較小,為36.71%和29.10%。I級受損率則以蓮前東路最高,達到10.03%,其余路段除廈禾路之外均低于5%。Ⅱ級受損率>30%的路段包括湖濱南路、廈禾路、蓮前東路和蓮前西路;僅有湖濱東路低于10%。Ⅲ級受損率以湖濱東路和嘉禾路較高,分別達到58.20%和52.60%;低于20%路段有湖濱南路、湖濱北路和仙岳路。
將11個路段按照其道路走向進行分類,其中:第一組:湖濱東路、湖濱西路、湖濱中路及鷺江道,大致走向:西北偏北-東南偏南;第二組:湖濱南路、湖濱北路、廈禾路、仙岳路,大致走向:東北偏東-西南偏西;第三組:蓮前東路、蓮前西路,大致走向:正東西;第四組:嘉禾路,大致走向:東北偏北-西南偏西。相似走向路段之間樹木受到臺風影響結(jié)果有一定相似之處(圖3、4)。整體受損率而言,第三四組受損率最大,均高于70%,其中第三組I級和Ⅱ級受損率均最高,分別達到8.20%和33.95%,而第一組的I級和Ⅱ級受損率均最低,為2.83%和11.19% 。
調(diào)查的12條主干道涉及四車道(湖濱東路、湖濱西路、湖濱南路、湖濱北路、湖濱中路、市府大道)、六車道(鷺江道、嘉禾路)和八車道(廈禾路、蓮前東路、蓮前西路、仙岳路)3種類型。結(jié)果顯示(圖5):六車道和八車道受臺風影響情況較為嚴重,整體影響率分別為77.53%和77.08%;四車道影響較小,整體影響率為48.58%。六車道和八車道I級受損率分別為6.19%和7.31%,四車道為3.01%;六車道和八車道Ⅱ級受損率達到39.23%和34.83%,四車道為17.27%;樹木Ⅲ級受損率相差較小,四車道、六車道和八車道分別為28.30%、32.11%和34.93%。
城市道路是現(xiàn)代社會城市高速運行的重要保障,道路綠化帶則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喬木作為道路綠化帶中上層空間部分,受臺風危害最大,急需加強樹木抗風性研究[18-19]。
1)臺風對不同樹種的影響,統(tǒng)計臺風過后不同綠化喬木的受損情況可知,大王椰子、皇后葵、加拿利海棗以及銀海棗等單子葉類植物受破壞程度較小,表明其對于臺風的耐受能力較強,這和祖若川[20]和楊東梅[9]等研究結(jié)果相似,但大王椰子受臺風侵襲后落葉嚴重,具有一定安全隱患。除此之外,風鈴木、鳳凰木、香樟和小葉欖仁受破壞程度也較小。葉功富[10]等研究表明鳳凰木具有很強的抗風性,其他學者研究也顯示鳳凰木[9,21]、小葉欖仁[8,22]和香樟[9,21]在廈門、???、三亞和深圳等地臺風中表現(xiàn)良好。而垂榕、火焰木、臘腸樹、菩提樹、桃花心木和小葉榕等樹種受破壞較為嚴重,吳顯坤[8]、王良睦[11]和柳振譽[12]均將桃花心木列為盡量少用園林樹種,而菩提樹在廈門抗風能力也較差,尤其是在9914#臺風中倒伏率達到80%,其余樹種損失較大可能與修剪不足有關(guān)[23]。垂榕、大花紫薇、火焰木、臘腸樹、桃花心木和羊蹄甲的倒伏率較高,表明其抗風能力較弱,特別是大花紫薇和羊蹄甲為淺根性樹種,已在多個城市被證明不適合作為行道樹種植,尤其是在廈門的幾次臺風中受災尤為嚴重[8-9,11-13,24],但大花紫薇在不同路段表現(xiàn)有一定差異,其中在仙岳路受損較輕,主要是由于該路段大花紫薇在臺風登陸前15d左右進行了疏枝修剪,有效提升了其抗風能力。
圖1 不同樹種的受損傷程度比較
圖2 臺風對不同綠帶位置樹種的損傷程度比較
圖3 臺風對不同路段樹種的損傷程度比較
圖4 臺風對不同走向道路樹種的損傷程度比較
圖5 臺風對不同道路空間結(jié)構(gòu)綠化樹種的損傷程度比較
2)臺風對不同綠帶位置樹種的影響,分析顯示行道樹綠帶受到臺風影響最大,主要是由于一是行道樹綠帶土層相對較薄,樹木根系生長較淺;二是市政道路在規(guī)劃設(shè)計時預留樹穴太小,種植帶太窄,導致行道樹綠帶上樹種窩根現(xiàn)象明顯[7,11,23,25];除此之外,地下土壤返鹽也是影響樹木根系生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道路綠地土壤總體較差,多有建筑垃圾混入,且側(cè)分綠帶下方一般為路基(素土碾壓夯實)+墊層(級配碎石)+基層(水穩(wěn)層)的一體成型結(jié)構(gòu)層,部分樹穴開挖過程中未對水穩(wěn)層等進行破除,阻礙了根系向下生長。而中分綠帶整體受破壞程度較小,主要原因是中分綠帶樹種中加拿利海棗和銀海棗等單子葉植物以及鳳凰木比例較高,而上述3種樹種在此次臺風中均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抗風能力。
3)臺風對不同路段樹種的影響,此次臺風中同一樹種在不同路段的表現(xiàn)也有較大差異,不僅與不同路段環(huán)境條件和走向相關(guān),而且修剪程度不同也是造成差異的重要因素。我國臺風為北半球氣旋,旋轉(zhuǎn)方向是逆時針,“莫蘭蒂”自2016年9月14日19時于廈門市東南方380km處7級風圈開始影響廈門,9月15日登陸后由廈門東南方向內(nèi)陸移動,風力達到最強并開始逐漸減弱。因此,整個過程廈門島內(nèi)臺風風向變化為東北→東北偏北→北→西北偏北→西北→西→西南,其中最大風力(風力>10級)時風向主要為東北偏北→北→西北偏北段,此段風向?qū)淠酒茐牧ψ畲骩26]。而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東北偏東-西南偏西和正東西走向樹木倒伏率最高,推測可能當風向與道路方向呈45°~90°時,臺風對行道樹破壞力最大。同一道路不同地段土壤環(huán)境往往也不同,王良睦[11]研究也表示廈門市廈禾路、湖濱北路、湖濱東路的種植帶僅為1.2m寬,嚴重影響了樹木根系生長,9914#臺風時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樹穴大多數(shù)僅有0.6~0.7m,導致蓮前路杧果倒伏嚴重。
4)臺風對不同道路空間結(jié)構(gòu)的綠化樹種的影響,道路不同行車道數(shù)量差別主要在機動車道寬度不同,道路開闊面積和綠化面積比不同,其面積比隨著機動車道數(shù)量增加而增加,而道路開闊面積越大對于臺風阻滯能力越弱,局部風力越大,臺風破壞力也越強,通過分析可知本次臺風六車道和八車道樹木受損害程度要明顯高于四車道,這一結(jié)果與上述觀點相符。
我不知道歷史上有沒有同樣命運的畫家,身為權(quán)貴至少也是縣官,同時擅書畫者遭遇大起大落的情況倒是不乏,但僅僅以書畫為業(yè)至多兼及藝術(shù)教育者中,卻很難找到類似的例子。當然,藝術(shù)與政治的關(guān)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
廈門市近些年在屢遭臺風侵襲之后,在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已經(jīng)做出重要調(diào)整和部署,并且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整體而言,此次臺風風力強勁,已經(jīng)超過絕大多數(shù)樹木所能承受的最大風力,是造成本次行道樹受損嚴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調(diào)查可以發(fā)現(xiàn)廈門市園林綠化在規(guī)劃種植、樹種選擇、日常管養(yǎng)以及災害應對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因此之后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防治,以期在新一輪臺風災害中將損失降至最低:1)在規(guī)劃設(shè)計層面盡可能地預留出足夠的綠化發(fā)展空間,依地依勢采用科學合理的配置方式和形式;2)施工實施中嚴格按照設(shè)計和相關(guān)規(guī)范執(zhí)行,避免出現(xiàn)侵占綠地以及規(guī)劃種植不合理、不達標現(xiàn)象;3)加強科學研究,優(yōu)化樹種選擇,以多樣性為原則,兼顧樹種抗風性,增加樹種種類,提升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27],適當增加單子葉棕櫚科植物、風鈴木、鳳凰木、香樟和小葉欖仁等表現(xiàn)良好樹種比例,降低使用抗風力較差樹種;4)加強日常管養(yǎng),保證樹木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強化水肥管控,適時適法修剪,提升樹種健康度和抗風能力[28];5)持續(xù)探索園林枝葉粉碎物的循環(huán)利用,推進粉碎物堆場的市場化運營[29];6)建立災害應對預案,面對災害能夠及時做出反應,制定出有效的后期處理和應對措施。
注:文中圖片均由作者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