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成
摘 要:字詞基礎知識的積累作為一種語文教學的常態(tài)形式,歷來為眾多的語文教師所看重,其形式和內容也是各有特點,各有亮點。注重學生對字詞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很關鍵一環(huán)。長久以來,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方式很多時候都出于心血來潮,沒有一定的設計和整體的規(guī)劃,沒有系統(tǒng)性的整合。通過“說文解字”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字詞”方面的系統(tǒng)規(guī)劃和訓練,以期助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關鍵詞:字詞積累;核心素養(yǎng);說文解字
一、語言建構的重要性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素養(yǎng)最為基礎的一個層面。學生最終對語言文字的嫻熟運用、語言審美的形成、對文化的傳承和理解,都以此為基礎才能得以實現(xiàn)。而實際上,學生個體語言的形成也在不斷的語言建構過程中加以發(fā)展,是學生終身學習的起點。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追溯和語言活動的經(jīng)驗積累,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夠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形成獨具個性的言語體驗。因此,學生語言的建構和運用就顯得極為重要。
二、選擇“說文解字”的緣由
作為語言最基礎的構成要素——漢字,是漢民族最開始接觸浩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開端。雖說“人生識字憂患始”過于悲觀,但不可否認的是,字詞在人增長見識、豐富人生方面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而作為世界上最復雜的文字之一的漢字,其紛繁及燦爛的程度更是人窮盡一生也無法完全領悟的。
當每天行走在大街小巷的時候,我們都能接觸大量的文字信息,更不用說現(xiàn)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網(wǎng)絡世界,其中大量的信息也都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甚至每年都會有不同的流行“網(wǎng)絡語言”“網(wǎng)絡文字”出現(xiàn),漢字在以其不同的組合形式及豐富的義項日新月異地改變著人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而文字的泛濫,勢必帶來的就是文字的濫用和誤用,這已經(jīng)是屢見不鮮的事實。因此,筆者覺得,讓學生通過對文字追本溯源的了解和認識,即筆者所謂的“說文解字”,對文字在不同語境中的靈活運用,對文字呈現(xiàn)出來的魅力加以領悟和鑒賞,不僅僅是為應試,更是為了學生在將來任意的語言環(huán)境中,能更為準確地引用和辨別文字,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提供最堅實的積累。
三、“說文解字”系統(tǒng)化
五分鐘,看似很短,但如果每天利用五分鐘進行語文知識的積累,高中三年,僅就積累的量來說就不可小覷。因此,許多語文老師都選擇上課伊始的五分鐘來為提升學生的字詞積累量及各種相應的能力做準備。的確,這一學生尚未從下課休息時間真正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五分鐘,如果師生能三年如一日地堅持付出努力,苦心經(jīng)營,一步一個腳印地訓練,必能熏陶漸染,對提升學生的核心語文素養(yǎng)是有莫大的幫助的。
但筆者認為,不同的學齡階段,這種積累的形式選擇是需要加以區(qū)分的。筆者所帶的學生階段為高中語文學習階段,竊以為,即便是高中語文學習的不同階段,對這五分鐘的內容和方式的設定,以及其對學生不同能力的訓練也應隨年段的區(qū)分而有所
區(qū)別。
僅就筆者所一直嘗試的以“說文解字”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字詞”方面的積累和訓練來說,在高一到高三的三年當中,就做了如下的區(qū)分:
高一階段,側重于學生對字詞的積累階段;
高二階段,側重于學生對字詞的應用階段;
高三階段,側重于學生對字詞的領悟階段。
唯有教師對整個高中階段學生某一方面的積累有總體的設計和規(guī)劃,才能有條理和有步驟地開展相應的字詞積累活動,并且堅持不懈,從而對學生高中三年語文的學習起到一個真正的組織和引導的作用,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語文素養(yǎng)。
四、不同階段的“說文解字”
(一)高一階段:“人人說字”
按理說來,上課伊始的五分鐘是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向同學們展示自我的同時,是不斷提升學生自我說寫等能力的很好的時機,教師不應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過多的局限和限制。但為了能夠讓這五分鐘更加緊湊,更加有效率,也讓學生在準備時有一個方向,在介紹時能有一定步驟參照,筆者覺得還是得從開始施行五分鐘積累的時候就為學生提供一些解說模式上的參照和示范。
既然是“說文解字”,筆者就想,那索性就從“字”這個字開始。下面是筆者為學生做的一個簡單的可供參照的解說模式。
1.先從“字”的本義入手
會意兼形聲;“宀”為屋頂,下為“子”,本義為“在屋內生孩子”。
2.由此再延伸開去它的引申含義
(1)女子產子之后,總要撫養(yǎng)孩子,因此,又可得出引申義“撫育、撫養(yǎng)”之義,如《種樹郭囊駝傳》中就有“字而幼孩,遂而雞豚”之句,“字”即為“撫養(yǎng)”之義;
(2)孩子慢慢長大,可以想見,女子長大,要離開父母而許嫁,因此,舊城“女子出嫁”就用“字”,如成語“待字閨中”的“字”即為此義;
(3)男子長大,到了二十歲,要舉行冠禮,標志著要進入社會,不便直呼其名。父母便要給他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因此,“字”便又有“取字”之義。如韓愈的字為“退之”,即是與其名中的“愈”字意義相反,寄寓著父母希望他能進退有度,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庸思想。
到此為止,“字”字的一些比較特殊的義項即解說到位,其他諸如“文字”“書法”等較為容易把握的義項,就可以不用多做解說介紹。此原則筆者稱之為“點到即止”。
筆者的這種示范實際是在為之后學生自己在這五分鐘的上臺介紹作了一個較為簡單的模板,學生課下準備的時候可以參照此模板進行,解說要為全班同學介紹的字時可以有一個基本的
框架。
當然,在進行此解說模式的介紹時,也要鼓勵學生不拘一格,可以采取其他的解說模式來進行介紹。但有一個原則要注意把握,那就是要讓介紹的過程條理盡量清晰,能讓同學們聽完之后有一個較深刻的印象,最好是能方便領會和記憶。
而之后學生在“說文解字”中的表現(xiàn)確實讓筆者對他們刮目相看。比如一女生在介紹“比”字時的表現(xiàn):甲骨文字形,像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如“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引申至“接近、親近”;再又引申至“近來”……最讓筆者欣慰的是,在講完這個字之后,這名女生順便舉出了相似的字,如“從”“北”“羽”等字,并且還提示后面的同學可以去查查這些字再來給同學們講講。從她講完之后全班激烈的掌聲中就可以看出大家對她的認可和贊許。的確,學生總會在我們沒有想到的一些地方給我們很多的驚喜,我也贊嘆學生不局限于教師設定的框架內的自我創(chuàng)新和拓展。
(二)高二階段:“文字游戲”
在高一階段進行了對文字的一些最基本的意義積累后,學生對文字的基礎含義有了更多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不斷嘗試運用文字,讓他們在運用中更好地回顧文字本身,并且擴展對文字的運用范疇的認識,就顯得更加水到渠成了。
“文字游戲”的形式其實也有很多,筆者以最普通、最簡單的形式作為例子,為學生進行范講、演示。比如“連字(詞)串句(段)”就是其中的一種。學生可以參照這種形式來進行訓練,也可以自創(chuàng)他們認為更為有趣的“游戲”。
筆者隨意選取了幾個字:車、筋、兔、吉、貼。然后讓學生將這些字串成句或段,要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之后可以將字再擴展到詞,將詞串成句或段。以此來訓練學生對字詞的運用能力。學生在進行串字成句或成段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想象力確實也超乎我的預料,但只要他們能將這種串出來的詞句加以解釋,并且說得讓人心服口服,就應該加以肯定。到后來,學生開始自己嘗試這個游戲的時候,形式也開始變得五花八門,有隨機讓其他同學每個人提供一個字或詞,再讓大家來進行串句段的;有用抽簽的方式來看抽到什么字(或詞)就用這些抽到的字(或詞)進行串句段的;還有把同學們名字中的字用來作為素材的……在這樣的游戲中,學生不僅收獲了創(chuàng)造游戲形式的快樂,更收獲了在不知不覺中對文字的運用能力提升的快樂。我想,這也就達到了筆者當初創(chuàng)設這個課前五分鐘環(huán)節(jié)的目的了。
(三)高三階段:“品字析詞”
經(jīng)過高二階段在“文字游戲”中對文字的不斷運用訓練,學生對文字的實際運用能力已然有了一定的進步。高三階段,便可嘗試對文字進行五分鐘的品味賞析了。
筆者以為,這種品味賞析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從學生日常生活實踐中的文字入手進行品味賞析,或者也可以是進行文字應用的鑒別。筆者就曾嘗試引導學生,從他們經(jīng)常吃、喜歡吃的東西入手來品析、鑒別??纯磳W生在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吧:曾經(jīng)風靡一時的“肉夾饃”,學生會在課堂上向同學們提問:“說說看為什么叫‘肉夾饃而不叫‘饃肉夾?”再比如,大街小巷上的很多廣告牌當中,經(jīng)??梢钥吹藉e的用字現(xiàn)象,甚至于電視、影視劇作品中,這種現(xiàn)象也是屢見不鮮。這種文字的辨析主要是想讓學生多關注自己身邊的真實生活語言環(huán)境,讓這種切身的文字境遇促動學生進行實際的觀察,做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文字“有心人”,從而提升自己的語言分析鑒別的能力。
第二個部分,是學生尋找文學作品中的優(yōu)美語句進行字詞的品析。文學作品的范疇可以很廣泛,可以是很多學生手邊在閱讀的《讀者》;可以是時下流行的小說中的時尚語句;可以是生活中隨意聽到的優(yōu)美的語句;也可以是經(jīng)典名著中的經(jīng)典片段中的詞句……文學廣博,本就紛繁浩大,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語句分析本就是真正的應試中會涉及到的,其實這種品鑒分析也是為整體的文章閱讀理解奠定良好基礎的方式之一。
學生在這一階段的主動性和自選性是最大的。從高一階段一開始給學生設定一定的范講模式,到高三階段讓學生自由地徜徉在文字和語段中,這其實也正是學生核心語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良好
途徑。
總而言之,學生核心語文素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在語文學習的各個階段進行不斷的積累、訓練和領悟。上課伊始五分鐘的系統(tǒng)化也是需要教育者在起始的階段就進行認真思考和規(guī)劃的,并且在施行的過程中,結合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進行不斷地修正和完善。唯有如此,學生核心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在日積月累的語言實踐中逐步地加以養(yǎng)成,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李紹可.教海探航[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2]葉國炎.讓語文課呈現(xiàn)出美的魅力[J].語文教學之友,2006(10).
?誗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