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峻
(浙江省樂清市智仁鄉(xiāng)寄宿小學,浙江 樂清 325615)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版)指出,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掌握體育與健康學習的方法和內(nèi)容;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要求,小學體育教學的任務主要是培養(yǎng)興趣,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身體運動能力??梢姡再惔賹W,充分挖掘?qū)W生的個性潛能,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養(yǎng)成鍛煉的習慣,讓學生在賽中玩、賽中學、賽中掌握技能方法和發(fā)展體能意義重大。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中,大部分老師對學習方式還缺乏合理的實踐,學生學習的時效性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因此,體育教學中,合理選用學習方式,在教學中融入比賽元素,以賽促學,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讓學生能主動參與練習方法的學練,做到樂于學習,享受學習過程。
近年來,基于樂清市課堂變革要求,圍繞“促進有效學習”主題,提出了“以賽促學”的學習方式,并聯(lián)合當?shù)亟萄?、師資培訓、名師工作室等部門,先后舉行了10余場專題研討活動,旨在以“以賽促學”學習方式的路徑,實施課堂教學變革。
“以賽促學”顧名思義是在特定的教學條件下,以“比賽”促進學生“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不是簡單的教法方法;要求把“比賽”的內(nèi)容同“學習”的內(nèi)容有機融合,其主體和目的明確,直接指向動作技術方法的形成。例如,在“排球:正面雙手墊球”單元學習的第一課時學習,由于學生對正面雙手墊球動作方法還未形成完整的概念,在選擇“賽”的內(nèi)容時,著重比“手形對”“墊的穩(wěn)”;在第3、4課時著重比“墊得準”“墊得多”;讓學生在不斷的主題比賽中有效地學會墊球的技術動作方法。
“比賽”的主體需緊緊圍繞教學重點來設計,同時在比賽的過程中注意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對應,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比賽的引導作用,讓比賽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更好地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比賽常用的比賽類型有技評賽、達標賽、測驗賽、對手賽、游戲賽、展示賽等,不管采用何種類型的比賽,都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任務來確定。如展示賽,其組織方法為:先指名一個或幾個學生出列展示,參加展示的不一定是技術動作方法好的,可以是一般的,也可以是錯誤動作比較明顯的,目的是通過展示賽,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錯誤動作,分析錯誤動作形成原因,從而有效地預防和糾正錯誤動作。在教學中,不管采用何種類型的比賽,都要鼓勵對學生對比賽方法與規(guī)則的創(chuàng)新,對比賽中的“犯規(guī)”行為應區(qū)別對待,其實,很多好的比賽方法是在學生“犯規(guī)”的行為中產(chǎn)生的。例如,“籃球運球往返接力跑”比賽,常用的方法是:分成4組進行比賽,每一輪的比賽結果基本上是不變的。有名學生對這一比賽方法進行了改變,增加了一個“猜拳過關”環(huán)節(jié),同樣比賽隊形是4路縱隊,每隊先分別確定1名猜拳手,4名猜拳手交叉換位。比賽前,猜拳手站在猜拳線上,比賽開始,每隊的第1名同學迅速運球至標志線與猜拳手猜拳,勝者則迅速運球返回本組與第2名同伴擊掌,擊掌后同伴以同法進行比賽;如輸給猜拳手則繼續(xù)猜拳,直至勝為止。以此類推,以最先完成一輪比賽的隊獲勝。通過這一比賽方法的改變,不僅增加了比賽的趣味性,鞏固提高了籃球直線運球的動作方法,還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技能與方法”是體育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在教學中,“賽”的時機要有利于本課所學練習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及學生合作行為與意識等意志品質(zhì)的培育?!百悺钡倪\用時機主要有3個方面。
2.3.1 先學后“賽” 動作方法的形成有其動作形成規(guī)律,尤其是一些較復雜的運動技術方法,必須要讓學生基本掌握一定的動作方法后才能組織比賽。例如,體操教材中的器械體操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中“賽”的時機必須要讓學生預先掌握一定的基本練習方法之后才能設計教學比賽,才能確保練習安全,以鞏固、提高所學動作方法。
2.3.2 先“賽”后練 在動作技術方法與戰(zhàn)術方法學習中,為加深對技戰(zhàn)術動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預防、糾正學生錯誤動作,及時進行教學比賽,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賽”中理解、學習所學技戰(zhàn)術方法,還能有效預防和糾正錯誤動作,其“賽”經(jīng)常用在水平四與水平五階段的球類技戰(zhàn)術的教學中。例如,足球中的“過人”技術教學,可適時進行“一過一”“一過二”等教學比賽。
2.3.3 邊“賽”邊練 許多動作技術較復雜,技術環(huán)節(jié)較多,對這類技術動作的學習,可邊學邊“賽”。例如,肩肘倒立動作,其技術動作是由后倒翻臀、舉腿、夾肘立腰環(huán)節(jié)構成,在教學中,可采用“賽一賽,看誰立得起”來學習“前壓-后倒-翻臀”技術,采用“賽一賽,看誰立得穩(wěn)”來學習“夾肘-立腰”技術,采用“賽一賽,看誰立得久”來改進動作,提高動作的穩(wěn)定性。
2.3.4 選用“賽”式,注重學練實效 “賽”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此,在選用“賽”的形式時,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需求,還要考慮場地器材,充分展現(xiàn)“賽”的可變性,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以賽促學”。比賽的形式通常有個人賽及小組賽兩種形式,個人賽又分為組內(nèi)個人賽及班內(nèi)個人賽,個人賽一般用在學習單個技術動作后用來檢測學習效果、評定動作質(zhì)量,在田徑教材的教學中用得比較多,如:立定跳遠、跳高、原地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等教學中,這些動作方法比較單一,比賽規(guī)則都比較簡單,場地器材都比較充分,在這樣的條件下可以采用個人賽的形式。小組賽形式可以鞏固和提高運動技術,增加練習密度和運動量,增強體能。在學生人數(shù)多而場地器材不受限制的條件下運用效果較好。這種形式在球類教材教學中應用得比較多,如籃球運球、足球運球等,這種形式的比賽往往還能穿插一些組合動作進行比賽,以加深對所學動作技術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3.5 設計“賽”規(guī),體現(xiàn)方法運用 體育教學技術動作方法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把所學的方法很好的應用于教學生活實踐并能科學合理地運用,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目的,這也是《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提出的“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的教學思想的具體要求。在“運用”這個維度上,把所學的動作方法與“比賽”有機結合,展現(xiàn)“賽”的魅力,彰顯體育教學效果,至此,在教學中,要確定好比賽的規(guī)則,充分發(fā)揮比賽規(guī)則的導向功能,引導學生對技術動作方法的更高追求。
(1)學段不同,“賽”規(guī)不同。從水平一到水平四階段的學生年齡跨度大,其生理、心理特點及認知水平明顯差異,因此,對不水平階段的同類教材的比賽規(guī)則應有所區(qū)別與不同,如:排球正面雙手墊球,水平三有這個教材,水平四也有這個教材,但我們在設計比賽規(guī)則時就應該不同。如墊球比賽,對水平三五年級的學生來說,規(guī)則只要球不落地比賽就可以繼續(xù),且每隊有3次以上的墊球便可將球墊回對方場區(qū)。但對水平四八年級學生來說,每一隊只有3次機會,且在將球墊回對方場區(qū)的同時,還要求說出球的落點,如果球的落點和自己的意圖一樣,得2分;通過比賽以提高學生對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的運用能力。同樣是排球墊球的教學比賽,教學對象不同,其比賽規(guī)則也有所不同。
(2)教材不同,“賽”規(guī)不同。中小學體育教材大致分為田徑類、體操類、球類等教學內(nèi)容,每一類教材都有其特點,教學中,我們必須把握教材特點,分析教材,在選用比賽教學時就要針對性設計“賽”規(guī)。例如,田徑類中的跑的教材可以從時間、速度、距離上構思“賽”規(guī);跳躍教材可以從遠度及高度上構思“賽”規(guī);投擲類教材可以從“遠度”上構思“賽”規(guī);體操類教材可以從“動作規(guī)范”、“動作方向、路線”等方面構思“賽”規(guī);球類教材可以從“動作準確性”“動作協(xié)調(diào)”等方面設計“賽”規(guī)等。
(3)環(huán)境不同,“賽”規(guī)不同。比賽規(guī)則要因場地、器材等環(huán)境條件變化而變化。同樣一個教學內(nèi)容,選擇比賽方法雖然相同,但規(guī)則肯定有所不同。例如,耐久跑教學比賽,在室內(nèi)進行和在室外進行所采用的規(guī)則就不一樣,在室內(nèi)場地狹小,我們可以采用計時跑和跑圖形;在室外,我們可以采用定距離跑及定向比賽,但規(guī)則絕對不同。再說城鎮(zhèn)學校與農(nóng)村學校的條件也大不一樣,在設計比賽規(guī)則時,肯定有所不同。
“比賽”是一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學法手段,雖然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運動技術動作的形成與提高,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比賽的形式與趣味,反而會影響練習方法的掌握和提高,甚至會導致動作變形或錯。因此,體育教學中要抓住有利時機,根據(jù)學生對技術動作的練習方法掌握程度等各方面全盤考慮,以比賽促學習,切不可用比賽取代體育教學。
[1] 劉波 .比賽法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0(5).
[2] 楊靜選,郭宇杰,孫喜和 . Sport教育模式及其目標的考察和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9).
[3] 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編印 .溫州市“促進有效學習”課堂變革實驗方案匯編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