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偉, 夏繼林, 黃國平, 袁 維, 周耀朝
(陜西省安康市婦幼保健院 麻醉科, 陜西 安康, 72500)
目前,剖宮產手術麻醉普遍選擇硬脊膜外阻滯或椎管內麻醉等局部麻醉方式。血小板減少、椎間盤突出癥、脊柱異常癥等產婦因生理原因限制了局麻的應用,必須在全身麻醉條件下行剖宮產術[1]。氣管插管是指患者全身麻醉后行氣管插管,建立人工氣道實施控制或輔助呼吸,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與氧氣供應[2]。喉鏡是氣管插管操作過程中的重要工具,隨著可視技術的發(fā)展,適用于全麻可視化引導氣管插管的UE可視喉鏡應運而生[3]。作者將UE可視喉鏡與普通彎喉鏡用于剖宮產手術全身麻醉氣管插管中,比較兩種方法的臨床價值和安全性,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產科收治的行剖宮產手術的孕婦90例,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產婦45例,年齡23~32歲,平均年齡(26.3±3.4)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5±1.1)周; 觀察組產婦45例,年齡21~33歲,平均年齡(26.8±4.1)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2±1.3)周。納入標準: ① 均為足月,單胎,行全麻剖宮產術產婦。② 產婦均有血小板減少、凝血時間延長,腰椎異常等癥狀,不適合局部麻醉。③ 均無精神疾病,可順利配合麻醉操作。④ 患者與家屬均知曉本研究方案和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2組患者在年齡、孕周、生產方式及插管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1麻醉誘導: 患者吸氧去氮5 min, 消毒鋪巾后,開放外周靜脈通路,連接多參數(shù)監(jiān)測儀監(jiān)測患者心電圖、血壓、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等體征指標。靜脈注射丙泊酚2 mg/kg、氯胺酮1.0 mg/kg, 琥珀膽堿1.5 mg/kg進行快速誘導, 3 min后行氣管插管。
1.2.2氣管插管: 由麻醉科操作熟練的醫(yī)師完成插管操作,觀察組使用UE可視喉鏡引導氣管插管?;颊呷⊙雠P位,醫(yī)師用右手推患者頦部使之張口,左手持UE可視喉鏡取舌正中位將喉鏡片插入患者口腔內,并使喉鏡片沿著正常的口腔和咽部彎曲在舌頭表面緩慢向下滑動進入咽部,顯示屏以此顯示舌根、腭垂和會厭。將喉鏡片前端置于會厭谷并輕輕上提UE可視喉鏡,以便顯示屏上顯露聲門。待聲門顯露后,將帶有插管導芯并且前端為60°的氣管導管從喉鏡片右側插入患者口腔內,當氣管導管前端進入喉鏡片前端視野時,將前者對準聲門并稍進入聲門下區(qū)。助手拔除插管導芯,醫(yī)師在顯示屏輔助顯示下,繼續(xù)向下推送氣管導管至合適深度,完成氣管插管。對照組則使用普通彎喉鏡在聲門顯露后完成插管操作。
① 比較2組氣管插管情況。比較2組聲門顯露時間、插管時間、麻醉誘導至胎兒娩出時間、手術開始至胎兒娩出時間。② 比較2組插管前后血流動力學。比較2組插管前后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血氧飽和度(SpO2)等指標。③ 比較2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觀察組聲門顯露時間、插管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2組麻醉誘導至胎兒娩出時間、手術開始至胎兒娩出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氣管插管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組插管前后HR、MAP、SpO2組內、組間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 見表2。
觀察組行剖宮產術患者拔管后出現(xiàn)口咽軟組織損傷1例,咽喉疼痛1例,聲音嘶啞2例,合并咽喉疼痛與聲音嘶啞1例; 對照組出現(xiàn)口咽軟組織損傷2例,咽喉疼痛3例,聲音嘶啞4例,牙齦出血2例,牙齒松動脫落1例,其中口咽軟組織損傷合并咽喉疼痛1例,聲音嘶啞合并咽喉疼痛2例。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2 2組插管前后血流動力學比較
表3 2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椎管內麻醉是行剖宮產術的首選麻醉方式,具體機制是將局部麻醉藥品注入椎管內腔隙,脊神經根受藥物作用產生阻滯或暫時性麻痹效果,從而導致脊神經控制的相應區(qū)域產生麻醉作用。該麻醉方式起效快,阻滯完善且副作用小,在剖宮產麻醉中得到廣泛的使用[4-5]。部分孕婦伴有血小板減少、脊柱異常等癥狀,限制了局麻的應用而必須采用全身麻醉方式[6]。但是,剖宮產中使用全身麻醉對產婦及新生兒的影響臨床研究尚存在爭論,且低氧是全身麻醉最具威脅性的癥狀。通常氣管插管同時應用于全身麻醉產婦中,以保證產婦呼吸道暢通與氧氣供應。喉鏡是行氣管插管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Apfelbaum J L等[7]研究表明,可視喉鏡可直觀顯示患者喉部,通過該方式引導插管成功率較高。潘龍飛等[8]對比HC可視喉鏡與傳統(tǒng)喉鏡用于氣管插管的差異,結果顯示HC可視喉鏡暴露聲門成功率為95%, 且插管時間,插管次數(shù)及成功率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光學喉鏡。
UE可視喉鏡是根據(jù)亞洲人種喉部結構特點,由國內研發(fā)并生產的一種可視喉鏡,喉鏡片彎曲度為30 °~42 °, 視角范圍>70 °, 利于觀察喉部結構并顯露聲門。本研究中喉鏡片前端置于會厭谷并輕輕上提喉鏡時,顯示屏可輕易顯露聲門,其聲門顯露時間(14.7±3.2) s, 顯著短于普通彎喉鏡(19.6±4.7) s (P<0.05), UE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明顯較普通喉鏡組高,且插管時間低于普通彎喉鏡組。張益國等[9]研究結果顯示, UE可視喉鏡插管時間顯著低于直接喉鏡(P<0.05), 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UE可視喉鏡用于插管時,可顯著降低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降低應激反應。本研究中2組患者行氣管插管前后心率、平均動脈壓和血氧飽和度均無顯著變化(P<0.05), 與文獻[10-11]報道相符。本研究中, UE組并發(fā)癥僅發(fā)生4例,其發(fā)生率8.89%, 顯著低于普通彎喉鏡組26.67%(12/45) (P<0.05)。UE可視喉鏡顯示喉部結構清晰,插管時無需調節(jié)口咽軸,且因UE可視喉鏡基于人舌背彎曲度設計的上彎型喉鏡片,降低插管難度與作用于上頜骨、門齒見支點受力程度,避免不恰當用力造成的口咽軟組織損傷、牙齦出血、咽喉疼痛、牙齒松動、脫落等并發(fā)癥[12-13]。
在2013年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關于困難氣道處理指南中,可視喉鏡已成為直接喉鏡引導插管失敗后的最佳選擇[14], 可視喉鏡將逐步取代普通喉鏡成為氣管插管術重要輔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