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陽
一、引言
小學科學課作為一門集物理、化學、生物等多門學科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具有很強的啟發(fā)性、科普性和操作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借助于死板的說教來授課,這樣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達不到此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生動的實驗教學,并于恰當時機輔之以老師的解說,不但能夠調動于學生的能動性,更能啟發(fā)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積極性,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為課堂的主人。正如瑪麗亞·蒙臺梭利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提到,“我聽說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
然而,在科學課的實驗中,要真正地讓學生成為科學課的主人,并非易事。讓學生成為科學課的主人,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老師成為“配角”,特別是實驗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而不是老師一味地告訴學生如何如何,老師不能心里面只放教案。老師需要做的是恰當適宜的提醒、精心的實驗設計、合理的思路引導,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是主動地獲取,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最近,學校要求每一位年輕的教師在新學期都需上一節(jié)課。在此之前,不論在學校上課,還是在片區(qū)上課我選擇的都是六年級的課。因為我認為六年級的學生相對大一些,課堂管理起來要相對容易一些。此次,本著挑戰(zhàn)自己的初衷,我選擇了一節(jié)三年級的課來試一試。與此同時,恰逢我們學校在開展“一課多磨”的活動,我們科學組把課題定為《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因此,我就以《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為課題,與三年級的學生開始了我們之間的“主角戲”。
二、案例詳情
忐忑的準備
在去學校上課的前一天晚上,我把本次關于《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的“一課多磨”所有資料都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從教案的初稿到終稿,從聽課反思到上課反思。最后,我在心里暗暗地告訴自己: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體。我告訴自己要慢下來,心里要裝著學生。第二天,我早早地就到學校準備實驗器材。把水準備好,把材料分好組。等我把這些都做完的時候,跟我一批來的老師都已經來了,雖然我表面云淡風輕,但是我的內心很忐忑,因為我非常想把這一節(jié)課上好,我的心里一直在想著我的課,心里一直在想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什么,我應該說什么話,生怕忘記一個環(huán)節(jié),整個人從腦海到心里惦記的都是教案。
順利的開頭
終于到上課的時間了,我跟學生沒有過多的交流就直接上課了,因為我不想讓別人看出我的驚慌。這個班孩子的紀律出乎意料地好。在上課前,我一直在擔心如果學生上課隨便亂動桌上的實驗器材,我應該怎么辦?上課時,我發(fā)現(xiàn)我的擔心完全是多余的。就這樣,我慢慢地融入了課程中。我先按照預設的順序依次出示了氣球、鐵圈、木筷、橡皮泥、土豆、塑料瓶蓋,然后引導學生如何去做實驗。在第一輪情境導入中的學生能很快地區(qū)分出那些物體是浮在水里的,哪些是沉在水里的。一切按照我所設想的順利進行,我們開始探究用什么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這次學生是“唱主角”。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能看出孩子們那種天馬行空的想法,有的學生把鐵圈放在泡沫上,有的學生把橡皮泥捏成碗狀,有的學生把橡皮泥黏在泡沫上。
“意外”的發(fā)生
直到意外發(fā)生了,有一個學生依靠水的表面張力把鐵圈浮起來了。我頓時有點傻眼,我采用了冷處理的方法,把鐵圈拿起來放進水里,告訴學生并沒有浮起來。當時那個學生就有點失望。我在課后又回想了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覺得我錯了。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大大鼓勵一下這個學生,想到了大家都沒有想到的辦法,同時把他的辦法板書到黑板上。在最后的時候總結出依靠水的張力,我們可以讓一些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
在這一次教學中,我沒有急著按照教案走,心里也沒有一直在想不要出錯。我試著讓自己靜下來,慢慢地與學生交流。土豆在學生的水里沒有浮起來卻在我的水里浮起來的時候,我與學生慢慢地討論。學生說:我們的水有問題?又有學生反對:是老師的水有問題,不然為什么我們的都浮不起來,但是老師的卻能浮起來呢?學生贊同:老師你的水有問題,加鹽了?老師:你憑什么說我的加鹽了?學生:我可以嘗一嘗……我相信在這一個一個問題中,學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我自己也一直認為一節(jié)優(yōu)秀的科學課一定能夠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
反思的收尾
下課的時候,每個學生都洋溢著笑容,帶著討論的聲音離開教室。一個學生很高興地說:這個老師很有個性,我很喜歡。他不知道,這就是對我最好的贊美。孩子的笑容是我最大的滿足。每一個孩子的思維就像是未被發(fā)掘的美景,我希望我能夠在教學這條路上看到最美的風景。
三、案例反思
在新課改的精神指導下,如何讓學生成為科學課的主人,如何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如何讓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淺顯易懂,是每個科學老師面臨的重要課題。通過本次實驗課的精心準備以及課堂反思,我對如何讓學生成為科學課的主人有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精心設計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在《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課堂導入中,材料的選擇以及出場順序至關重要。首先材料的選擇上,在第一次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給學生準備的浮起來的物體其中有一樣是吸管。在我的印象中,我覺得不管怎么樣吸管放進水里都是浮起來的。但是在課堂上我發(fā)現(xiàn)由于吸管比較短而粗,這樣導致水進去之后吸管沉下去了。學生因此會說:吸管橫著放就是浮在水面上的,但是豎著放就沉在水里面了。這樣不僅不利于課堂教學,而且也導致課堂教學生硬。所以,在接下來的課堂中給學生提供了木筷,這樣就避免了這個問題,同時也為鐵圈浮起來提供了承載體。其實不僅材料的選擇很重要,材料出場的順序同樣重要。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我首先給學生出示橡皮泥,問:放進水里會有什么現(xiàn)象?三年級的學生思維非?;钴S,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門:橡皮泥會変粘,會濕了……其實我是想要引導學生說出來:會沉在水里。接著我再順利引導出今天的課題。但是,明顯與我想要的不一樣。后來經過調整,我首先給學生出示氣球,學生第一反應就是:它會漂浮在水面上。這樣就與我的教學預設達成一致,課堂也能夠順利地進行。
第二,不能心中只有教案而無學生。教案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而不是教學的中心,課堂上學生才是真正的教學中心。在本次《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的課堂準備中,我把所有資料都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從教案的初稿到終稿;從聽課反思到上課反思。在上課的時候,整個人從腦海到心里惦記的都是教案,而心中無學生,這樣就變成本末倒置了。教案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案去做,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就很容易拘泥成規(guī)按圖索驥。這樣老師付出得再多,回報也微乎其微,而且課堂上學生也會毫無興趣,昏昏欲睡。心中只有教案很容易變成傳統(tǒng)的說教,而不能讓學生去自主探索,那科學課也失去了它的本質。
第三,科學實驗課上允許“意外”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有一個學生依靠水的表面張力把鐵圈浮起來了,學生當時興奮極了,而我當時卻“傻眼”了,而我采用了冷處理的方法,把鐵圈拿起來放進水里,告訴學生并沒有浮起來,學生當時很失望。我相信在科學課的實驗中,每位老師都會遇到過“意外”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這正是科學課的魅力所在。能夠從各個維度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這是最珍貴的“火花”。我一直認為一節(jié)優(yōu)秀的科學課一定能夠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允許課堂上的“意外”現(xiàn)象的發(fā)生,鼓勵學生去“質疑”,這是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最好的保護,這樣才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變?yōu)檎n堂的主人。
第四,“胡蘿卜”要多于“大棒”。對于三年級的課我一直有點怵,因為我覺得三年級的學生很難“管”。對于六年級的孩子有的時候即使他不聽,但是他也不會在課堂上搗亂。但是三年級的孩子不一樣,他好玩的天性促使他動、講話。通過本次課我懂得了科學的素養(yǎng)應該培養(yǎng)在平時。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和六年級的學生會用一個共同的辦法“兇”。但是通過幾次觀察,我發(fā)現(xiàn)收獲真的是微乎其微。在今天開始,我采用了“哄”。以前我只把學生的表揚寫在學生的書上或者記錄紙上,這是我犯的一個大錯。因為這樣的鼓勵與表揚并不是張揚在學生群體之間的,這樣對他鼓勵與表揚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從今天開始,表現(xiàn)好的小組我會在每節(jié)課把星星加蓋在班級后面的公示欄中,并且用豐富的語言去贊美學生,給予他們的鼓勵大于對他們的批評。與此同時,我給予了小組長權利,我就應該充分尊重組長的權利,讓組長在小組合作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