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素影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新理念給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語文課堂教學將徹底改變過去以“一言堂"主要形式,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枯燥無味的教學現狀,被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取代。語文課堂就要煥發(fā)生命活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彰顯自己的個性。
一、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在教學《群教學藝》一課時,我課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種鳥的圖片,在導入新課時,我采用的故事導入法,告訴學生今天老師給他們請來了一群活潑可愛的鳥朋友,接著出示鳥的圖片,把他們貼在黑板上,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激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解釋課題。這樣的教學,學生就容易入侵入境,展開想象,比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fā)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教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臺上的主角是學生,而不是老師。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啟發(fā)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中。
三、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大膽的各抒己見。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識是無窮的,再淵博的人也會有所知,體會學習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嗇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
四、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如朗讀比賽、分角色讀、寫讀后感等,已發(fā)掘每個學生智慧潛能,發(fā)揮學生的一技之長。在朗讀過程中,理解內容,積累好詞逐步提高閱讀能力,還提高了學生寫作能力。如:我在教學《群烏學藝》時,引導學生對各種鳥的語言進行反復朗讀,以悟出它們內心的想法和學習的態(tài)度。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自編自演了課本劇,他們那逼真的形象、豐富生動的話語、獨特的表演手法,體現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得到升華。
五、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
熱愛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留心學生在某一方面的閃光點,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發(fā)揮他們的特長。教師的冷淡、不適當的批評往往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喪失自信心,那么,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會大大削弱,當然對語文學習也就不感興趣。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確確實實地活起來。如何有效提高弱勢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呢?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若答對了,立即予以表揚。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困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進步,體驗成功的快樂。另外,對于學困生經常做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進步,從而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受到進步。
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要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園地,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個性在課堂上無拘無束地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