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山
展覽名稱:花開盛世——中國美術館藏花鳥畫精品展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8年1月25日—3月4日
展覽展廳:中國美術館2號、3號、4號、5號、6號、7號展廳
展品數量:187件(套)
中國文化對于萬物分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譬如將中國畫分為三科:山水、人物、花鳥。與山水畫和人物畫相比,花鳥畫是最能反映人與動植物鮮活關系的畫科。無論是花鳥草蟲蔬果,還是翎毛鱗介禽獸,皆被歸入這一科,并體現(xiàn)其和諧自然、平衡發(fā)展的關聯(lián)性與生態(tài)性,堪稱花草王國、動物天堂,顯示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自宋代以來,中國花鳥畫獲得了高度發(fā)展。無論是采取工筆或寫意的手法,花鳥畫皆求真,不僅要畫出常形,更要畫出常理,因此宋代院體工筆花鳥畫與文人寫意花鳥畫均獲得了崇高的藝術地位,為后世頂禮膜拜。尤其是其繪物之精、狀物之妙、體物之情、寫物之神,得到了全方位的表現(xiàn),展現(xiàn)了中國人觀察自然的特色視角與抒情寫意的獨特方式。其間的花團錦簇,活色生香,開拓了這類繪畫題材的新境界與新意趣。蘇軾等文人畫思想的融入,更為“四君子”一類的花鳥畫注入新的氣象。藝術家不但將人們的審美觀念與動植物的自然特征巧妙相連,而且將它們的個性特征與人類的象征、比擬手法相結合,以物喻人,以物寫情,以物抒懷,以物壯志,極大地開拓了花鳥畫的意象與內涵。這一時期,以梅、蘭、竹、菊、松、柏等為代表的植物題材,以鶴、雁、馬、牛、猿、魚等為代表的動物題材得到了集中而深入的表現(xiàn),并使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托物言志的藝術與文教形式,呈現(xiàn)出熠熠生輝、光彩照人的繁榮景象。那些筆墨與色彩的綻放,呈現(xiàn)得意之妙,猶如自然與精靈的吟唱,不論是花間絮語,抑或是馨香一瓣,均可顫動人心,沁人心脾。
由于宋代官方的引領與民間的需要,構成了花鳥畫在皇室、文人與民間之間的互動,形成了早期的花鳥畫市場,將吉祥喜慶、寓教于樂的藝術題材與表現(xiàn)方式形成了新的傳統(tǒng)。無間的花語,歡暢的思緒,爛漫的情懷,詩趣的觀照,這些均對后世影響深遠。
宋·陳容 《云龍圖》 絹本水墨 112.5cm×48.5cm中國美術館藏
元代,隨著統(tǒng)治階段文化政策的改變,文人士大夫將花鳥畫的象征功能進一步光大,將寫意、小寫意的藝術表現(xiàn)與文化作用發(fā)展到新的層面,突出文人士氣,甚至一朵花、一片葉、一塊石、一抔土,均使人油然生起家國之思,氣節(jié)之揚。
明·呂紀 《牡丹白鷴圖》 中國畫 184cm×99.8cm中國美術館藏
明·徐渭 《墨花圖》局部 中國畫 31cm×466cm 中國美術館藏
明清時代,隨著市民階層的壯大與工商業(yè)的繁榮,藝術與市場、文化與生活高度接軌,職業(yè)畫家隊伍壯大。以花鳥畫謀生的藝術家不斷以生動鮮活的內容,雅俗共賞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情景,花容月貌的效果以及討得口彩的形式,使文人藝術與貴族藝術、市民藝術相互借鑒、彼此影響,產生了諸多花鳥畫名家以及創(chuàng)一代風氣而光照千秋的花鳥畫大師。其中尤為突出的是以徐渭、朱耷為代表的寫意花鳥畫家,他們以書入畫,將家國情思融入畫中,求新求變,使花鳥畫的影響力突破了繪畫領域,成為那個時代最為突出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無論是瀟灑揮就的雜花,還是冷眼示人的水鳥;無論是中鋒寫就的殘荷怪石,還是墨筆紛飛的寫意面塊。它們均借助于花鳥畫這種適于抒情的特殊載體,將中國畫的寫意方式發(fā)展到史無前例的境地,并影響了人物畫、山水畫的寫意方式與語言構建,使得寫意性成為中國畫的最大特征之一。
近現(xiàn)代以來,花鳥畫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以任頤、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于非闇、徐悲鴻、陳之佛、劉海粟、潘天壽、林風眠等為代表的藝術家不斷推陳出新,或立足傳統(tǒng),或以西潤中,或中西結合,或依中而變,致廣大,盡精微,將花鳥畫的構圖、色彩、筆墨、內涵不斷拓變革進,也使花鳥畫的抒情性、表現(xiàn)性、象征性和文化性得到新的發(fā)展與深化。正是在這些基礎上,當代畫家們還向民間藝術學習,向史前藝術取經,向西方現(xiàn)當代藝術巡禮。他們深入到花鳥畫科的方方面面,細化內容,開發(fā)題材,揣摩章法,探索色彩,研究特技,混沌邊界,引發(fā)新境,大膽推動不同畫種、畫材、畫法、畫境的交叉結合。新一代花鳥畫家的不懈探索,使得當代花鳥畫百花齊放、爭奇斗艷。
花開太平世,美在新時代。這一展覽不但匯集了中國美術館藏花鳥畫精品一百余件,而且將中國宋元以來的花鳥畫發(fā)展脈絡通過具體作品得到了集中展現(xiàn)與有效梳理,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展出宋、元、明、清的花鳥畫;第二部分展出近現(xiàn)代花鳥畫;第三部分展出當代花鳥畫?;ú菔[蘢,樹木蒼翠;水之潺潺,石之珞珞;禽之翱翔,獸之奔走;魚之悠游,蟲之鳴唱。這些畫作中呈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經典審美內容與當代生態(tài)和諧理論是切合的,彰顯出自然之道。
齊白石 《菊花雄雞》 中國畫 99.5cm×46.4cm1927 中國美術館藏
徐悲鴻 《芭蕉黑貓》 中國畫 108cm×54.9cm1937 中國美術館藏
理想國的鳥語花香,人世間的生態(tài)文明,藝術的花園,精神的樂土,這是一部人類心靈觀照自然的藝術史與文化觀。一幅幅生機盎然的作品,它們的濟濟一堂不但象征著中國新時代的到來,而且預見了中華文化的不斷發(fā)展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