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摘 要 新課程改革下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是自主探索,也是落實課改下的“以生為本”理念的有效活動之一,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恰好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又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對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本文我通過查閱相關資料, 簡要闡述我對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 提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 自學興趣;自學指導;自學能力;自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4-0005-01
一、倡導自學條件,激發(fā)學生自學興趣
《新課標》倡導自學,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更要關注學生對 “自學數學”的興趣。首先,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一節(jié)課的內容不可太多,要給學生留足夠的深思時間,讓學生稍加努力就能完成任務,其次,要留足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學的成果,更好的激發(fā)他們自學的興趣,對于有些可以動手操作的,一定要放手給學生。比如: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擺一擺、撥一撥、畫一畫、分一分實驗等等,可以布置學生獨立或者分小組來完成,然后小組間開展匯報競賽,久而久之,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會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自學的能力也就會慢慢提高。
二、設計自學指導,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在數學自學的過程中,如果只布置給學生自學的內容,沒有相應的要求、相應的指導,是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的。我認為在初始階段教師應該利用上課時間和學生一起自學,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在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來讀書,告訴學生什么時候應該動手畫、圈知識要點;應該標記哪些知識;要求學生多問“為什么?”并反復強化以形成一種意識;同時教師應出示具有啟發(fā)性的自學提示,給學生自學的空間,并且老師要設計好自學思考的問題。例如:六年級下冊《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一課中,我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認真看書思考:
1.怎樣把正方形、長方形和三角形放大或縮小?
2.圖形放大或縮小后,( )發(fā)生了變化,( )不變。
3.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自學后組內交流然后匯報)
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又讓學生自主學習,解決了新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能力,學生學得輕松也樂學。
三、指導課堂合作,提高學生自學效率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指導學生課堂合作,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創(chuàng)設合作的機會
課堂教學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適時引導,不僅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例如:教學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可以設置實踐活動做實驗,探究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布置四人一組,各組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形容器,用倒沙子或水的方法試一試,各組做完實驗匯報結論,水到渠成,這樣給學生合作的機會,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也愛探究了。
2.形成合作的習慣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建立合作小組,根據班級情況,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個“四人小組”,這樣分組便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再有意識地強化“小組”的集體榮譽感,組內就會出現 “互幫互助,扶攜共進”的良好氛圍,達到合作的另一層意義——共同提高。
3.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師必須明確,自己始終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對小組合作必須適時進行引導,讓合作“出成效,有意義”,如:讓每個學生輪流當小組長、輪流做記錄員、輪流發(fā)言,合作學習開始階段,教師經常性地參與到各組中去對操作錯誤的及時給予糾正,對表現優(yōu)秀的更要給予肯定,激勵學生把合作學習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鼓勵質疑,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數學的教學過程不應該是學生被動地從老師那里獲取知識,而應該是學生在一個充滿問題的未知領域,通過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質疑、探尋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發(fā)現規(guī)律,得出結論,并能應用這一結論。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我先讓學生自學,看課本是怎樣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然后讓學生進行質疑,個別學生就提出:“為什么課本上是用兩塊完全一樣三角形拼成一塊平行四邊形來推導它的計算面積公式,如果用一塊三角形行嗎?”我抓住學生這個質疑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操作、討論。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自主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另一方面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五、注重個體差異,選擇適合的自學方式
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也要相信自己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大膽放手,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自學時間和空間,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過程,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例如:自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學生已經不再象初始階段那樣只是隨便看看書,有的會手拿圓柱實物帶著問題進行自主探究,有的學生會結合書中圖文思考問題:“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 能不能將圓柱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計算出它的體積呢?”最后在組內交流各自的自學成果,這樣在自學、互幫中掌握了圓柱的體積。自學檢測表明學生的自學是有效的,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提高了實踐能力,形成了應用意識,為后續(xù)學習奠定了基礎。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常常要精心構思,讓學生自學,實驗、觀察、思考、探究、討論,這樣長期的訓練,可以逐步培養(yǎng)自學能力,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