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洪
摘 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chuàng)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育其本質就是一種心與心交融的藝術,而真正成功的教育就是深入學生內心的教育、理解和愛的教育;是喚醒學生心中歡快的陽光,喚醒學生沉睡已久的意識和潛能,使學生天性中最優(yōu)美、最靈性的東西發(fā)揮出來。
關鍵詞 感悟生活;用心感受;孕育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4-0236-02
我國歷代文人都很重視情感在文章中的作用。比如,南朝文藝理論家劉勰說過“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而白居易也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讀來使人感慨頗深,不就是因為那“凄凄慘慘戚戚”的悲愴之情?而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之所以被人們傳誦,不也因為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邁情懷?因此,作文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用心感受、體驗生活,發(fā)掘生活中蘊含的情感特質,從而寫出內涵豐富、深刻雋永的佳作。
一、走進生活,孕育情感
學生由于年齡與閱歷的關系,情感上還較蒼白,他們所理解與感受的仍較膚淺,因此,學生很難在寫作上把情感寫得深入感人。葉圣陶先生說:“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惫?,就生活取情,讓學生有情可抒,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我們身邊每天都發(fā)生著不計其數(shù)的新鮮事,只是許多學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梢?,無話可說的根源是不善于觀察,不善于將現(xiàn)實生活中鮮活的材料積累起來。因此,找們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特別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包括家庭、學校生活、社會觀察到的現(xiàn)象,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發(fā)掘出其中最能打動自己心靈的寶藏,然后把它記載下來。只有這樣的材料應用在作文中,才能夠抒發(fā)真情實感,具有感染力。
讓學生走進自然,飽覽祖國的壯麗山河,欣賞春之清新,夏之灼熱,秋之成熟,冬之靜穆。薄明的晨曦,絢麗的云朵,燦爛的陽光;一株小草,一片枯葉,一條小溪……都能給學生真切的感受,都能喚起學生無限的遐想,都能撞擊學生美好心靈的火花。
在教學中找準契機,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學生便能感受到情感的可貴,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自然流露于寫作中,達到想要的效果。
二、感悟生活,觸發(fā)真情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觀察生活最重要的是用“心”去體驗、感受?!吧朴谟们楦?、意識、思考去觸摸事物的品質,沒心的人是另一種盲人,什么也發(fā)現(xiàn)不了?!边@強調觀察時不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正如古人所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蹦転檠矍暗墓聝憾鴳n心忡忡;能為同學的奮起而激動滿懷;能為太陽的升起而欣喜;能為花兒的凋零而感傷。要知道,文章要能感動人,首先要能感動自己,這就要求寫作的主體即作者本身就是一個“有血有肉和著歡笑和著淚水的情感豐富的人?!敝挥薪虝W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學生才會真正領悟到生活的真諦,才能抒發(fā)出真情實感,寫作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這就要求教學要讓學生隨時隨地留心觀察,廣泛地認識生活,并把心中的感觸較深的細節(jié),用隨筆的形式記錄下來,哪怕是一點一滴。
某節(jié)課上,突然下起了雨,學生有些躁動,我索性停止上課,讓學生望向窗外,遐思片刻后由學生自由發(fā)言。
陳×籌說道:“雨,帶給我許多美好的回憶。童年與鄰居小朋友在雨中奔跑,是那么愜意而忘情。我們不在乎雨是否把衣裳淋濕,把頭發(fā)吹亂,只管忘情的追逐、奔跑、嬉鬧,最后總是媽媽從雨中把玩性未盡的我們拉扯回家……如今,不知他在他鄉(xiāng)還好嗎?得找個時間,跟他好好聊聊?!薄?/p>
陳×琳同學這樣說,“雨也如同花草樹木一樣,能否成為風景,還取決于人們的心情。久旱逢甘霖,不論在誰的眼里,都是一份美麗;而淫雨霏霏,堤破水淹,又有誰不為之而心煩?但是,雨就是雨,它不因你喜愛而來,也不因你厭惡而去,更何況不經(jīng)歷風雨,就不能見到彩虹的絢麗;沒有雨天的陰云,也就沒有晴天的陽光的燦爛。”
王×文卻說,“雨中最美麗的風景是我的父親,此時,父親應該還在田地里摘菜。無論天氣如何,他總得為生計而艱辛的勞作著,我希望我的父親能躲過這一場大雨!”
……
顯然,這場雨讓學生們找到了抒發(fā)真情實感的出口,大家暢所欲言,動情之深,讓一些學生的眼眶都濕了。這樣的感觸,是學生們發(fā)自真心對生活的感悟、對親人的關愛。
三、熱愛生活,敢于表情
文章本是生活感受的真情流露,作文乃是一種由內到外的傾吐,而學生也往往因為害怕自己的內心情感被大家所知,有意隱藏或掩飾,使得文章缺乏情感的魅力而大打折扣。孰不知,屈原放逐,憂愁幽思,乃賦《離騷》;魯迅直面“三一八”慘案,悲憤交集,揮筆而成《記念劉和珍君》;毛澤東登上黃土高原,豪情激越,而成千古絕唱《沁園春·雪》;魏巍親歷戰(zhàn)地生活,激情凝就《誰是最可愛的人》。當初童年高爾基那辛酸的生活經(jīng)歷終使他寫成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我敢說,在每一個學生的生活中,都有酸甜苦辣的一串串往事,有喜、怒、哀、樂的一幕幕情感經(jīng)歷,這樣的真情體驗便是入文的最好材料。只是學生疏于打理,多少生活中的趣聞軼事,恍若流星,使得一泓生活溫泉泄露枯竭,那喜、怒、哀、樂的感情波瀾無法從心底泛開。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激而發(fā)靈光。”一個熱愛生活情感豐富的人,遇到作文的話題,當如干柴烈火,一觸即發(fā),靈感突現(xiàn);好似一石擊水,頓起波瀾,頻頻送波;更像打開情感的閘門,思如涌泉,滔滔傾發(fā)。一個向往寫作的人倘能用“心”去感受生活和人生,用“情”去觸摸生活、燃燒青春,積極地用腦去思考社會人生,讓那些國際風云、凡人軼事、生活點滴在心靈深處撞擊出思想的火花,情感的噴薄定能讓讀者共鳴!
學生陳×旋的作文《人性?色彩?》寫道:
夜幕深深,雨簾重重,苔痕青濕的石板上扣響急促的腳步聲。
嘀嗒,嘀嗒。時間的水滴靜靜地,從流逝的房檐上一滴,兩滴,就這么掉下來,隨之,蒸發(fā)。繁華的城市,喧鬧的人群,沒有注意到它的來臨,只有地面知道,這里,曾有它的腳步。世界變成了黑色,時間的水滴刷洗不了它炭黑的靈魂。
滴嗒,滴嗒,水滴就這樣,寂寂地從干涸的山峽緩慢地滴下來。是水嗎?算是吧!但從它枯黃瘦弱的外表來看,它,又像不是。黃土高原上,已無樹木,已無花草,已無生機,剩下的只有那黃黃的一片,是泥土吧!它再也受不了無人陪伴的孤獨與寂寞,就這么傾瀉而下,黃河里,水與泥土,難舍難分,只有那潮濕的泥土覆蓋整個大地,變成了黃色,清水無法擺脫渾濁。
滴嗒,滴嗒,紅色的液體悄悄地從烏黑的頭發(fā)上滴下,那不是烏黑,是暗紅的,黏黏的,是血,那人,仿佛從血缸里撈出來,他腳下,有一具一具的,面目全非,是尸體吧!對,是尸體。戰(zhàn)剛打完,所有的戰(zhàn)士,將領,都死了。是犧牲吧?只剩他,手里握著長劍,上面,也是血,他,打勝了吧!可是,他的臉上,沒有喜悅,有點扭曲,是悲傷嗎?或許,也該悲傷吧!空城,荒地,盡是廢墟沒有一絲生機,甚至,草,都是枯黃的,百姓們,無一生還。歷史長河,變成了血紅的一片。人性的自私,險惡,貪婪,似乎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世界,正寂寞地,走向那幽不見底的深淵。整個地球,變了樣,大地是黃,天空成黑,河水變紅……
那罪惡,正漸漸地,吞噬……(話題作文“色彩”)
這學生對于現(xiàn)在的社會與人類有著自己深深的認識,這是“大義”上的悲情與傷痛,面對人性的自私,險惡,貪婪,她敢于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實在難能可貴,這樣的寫作才能使讀者的內心深受觸動震憾。
“情動而辭發(f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訴衷情?!笨梢哉f“情”是文章的靈魂。《紅樓夢》中說:“男兒是泥做的,女兒是水做的”,而寫作卻是“情”做的,它由情而引發(fā),以情去感人。只有情在,文章的靈魂才在;只有情在,才能折射人類的真實;只有情在,才能在悠長的歲月中保留它的瑰麗!
只有喚醒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學生才會張開智慧的雙眼,用真心去感受生活,用真情來抒寫生活。
參考文獻:
[1]孫修河.用師愛促進學生的發(fā)展[J].小學科學(教師版), 2015(10).
[2]曹亞梅.師愛是灑向學生心田的雨露陽光[J].安徽教育,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