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燕, 張 虹, 陳炎添
(1.江門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廣東 江門 529000 ;2.江門市人民醫(yī)院院感科,廣東 江門 529000)
厭氧菌是一大群在有氧環(huán)境中不能生長、必須在無氧條件下才能生長的細菌,廣泛分布在自然界和人體中。與人類有關的厭氧菌多為寄居在口腔、上呼吸道、腸道、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或條件致病菌[1]。機體免疫力下降和深部組織損傷是厭氧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厭氧菌能引起人體多部位的感染,如口腔感染、膿胸、闌尾炎、腹膜炎、腸道手術傷口感染、肝膿腫、膽囊炎、盆腔炎、子宮內(nèi)膜炎、心內(nèi)膜炎、膿毒性關節(jié)炎等,甚至進入血液引起血流感染,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有研究結果顯示,血流感染的病死率為27%~40%[2],且用藥時間越晚患者的死亡率越高[3]。早期的準確診斷和及時治療是搶救血流感染患者的關鍵。為了指導臨床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厭氧菌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現(xiàn)對江門市人民醫(yī)院2011年5月—2016年12月單純厭氧菌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樣本分離到的63株厭氧菌的構成特點、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及其原發(fā)感染疾病作回顧性分析。
收集2011年5月—2016年12月江門市人民醫(yī)院各臨床科室住院患者的血液樣本,經(jīng)厭氧培養(yǎng)分離出的厭氧菌共63株(去除同一患者重復菌株)。
質控菌株為脆弱擬桿菌(ATCC 25285),購自廣東省臨床檢驗中心。
BacT/ALERT 3D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及配套的專用厭氧血培養(yǎng)瓶和厭氧袋購自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
按照BacT/ALERT 3D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操作手冊進行操作,采用無菌方法雙側采集患者血液5~10 mL,分別注入?yún)捬跹囵B(yǎng)瓶,直接置血培養(yǎng)儀內(nèi)孵育、檢測。
厭氧血培養(yǎng)瓶陽性報警后,立即涂片,并同時轉種普通血平板和厭氧血平板(江門凱林貿(mào)易有限公司),分別放入5%CO2和厭氧袋(厭氧環(huán)境)培養(yǎng)18~48 h。若普通血平板上有細菌生長,則考慮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按需氧菌方法進行鑒定。若厭氧血平板上有細菌生長,則挑取同一菌落,分別接種在普通血平板和厭氧血平板上的相同位置,分別置5%CO2和厭氧環(huán)境培養(yǎng)18~48 h。在需氧環(huán)境不生長,僅在厭氧環(huán)境生長者,則為單純厭氧菌。
按照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ATB微生物鑒定儀操作程序分別選擇RapidID32A和ATBANA進行病原菌鑒定和藥物敏感性試驗。
診斷厭氧菌血流感染后,經(jīng)病原學檢測,同一時間段與血培養(yǎng)結果相同菌株(生化反應及藥物敏感性結果一致)引起的明顯感染部位為原發(fā)感染疾病和主要危險因素。
采用WHONET 5.6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63株血流感染厭氧菌以革蘭陰性無芽胞厭氧桿菌為主,占58.7%(37/63);其次是革蘭陽性梭狀芽胞桿菌,占31.7%(20/63);另外,革蘭陽性厭氧球菌占6.3%(4/63),革蘭陰性厭氧球菌占3.2%(2/63)。構成比居前3位的病原菌分別是產(chǎn)氣莢膜桿菌(31.7%,20/63)、脆弱擬桿菌(25.4%,16/63)、具核梭桿菌(11.1%,7/63)。擬桿菌屬占42.8%(26/63),梭桿菌屬占15.9%(10/63)。見表1。
表1 63株厭氧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構成比
63株厭氧菌對甲硝唑、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氯霉素和酶抑制劑的耐藥率<10.0%,其中對甲硝唑的耐藥率<2.0%;對青霉素類抗菌藥物和克林霉素的耐藥率>30.0%。31.7%(20/63)的菌株β-內(nèi)酰胺酶陽性。革蘭陽性厭氧菌對頭孢西丁和頭孢替坦敏感,革蘭陰性厭氧菌對頭孢西丁和頭孢替坦的耐藥率分別為15.4%和20.5%,前者抗菌活性略高于后者。見表2。
經(jīng)病原學檢查,63株血流感染厭氧菌的原發(fā)感染疾病分布于四大系統(tǒng),其中消化系統(tǒng)占60.3%(38/63),呼吸系統(tǒng)占17.5%(11/63),女性生殖系統(tǒng)占12.7%(8/63),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占9.5%(6/63)。消化系統(tǒng)疾病病原菌以擬桿菌屬(52.6%,20/38 )和產(chǎn)氣莢膜梭菌(36.8%,14/38)為主;呼吸系統(tǒng)疾病病原菌以梭桿菌屬(45.5%,5/11)和擬桿菌屬(27.3%,3/11)為主;女性生殖系統(tǒng)疾病病原菌以產(chǎn)氣莢膜梭菌(37.5%,3/8)和擬桿菌屬(37.5%,3/8)為主;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病例少,病原菌分布無明顯特點。見表3。
表2 革蘭陽性厭氧菌和革蘭陰性厭氧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 [株(%)]
表3 原發(fā)感染疾病的種類和構成比 [株(%)]
本研究血培養(yǎng)和原發(fā)感染疾病的病原學調查結果顯示,63株厭氧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包括9種,均為人體的正常菌群(內(nèi)源性感染)。當機體發(fā)生病理改變時,如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或使用各種免疫抑制劑等,均可誘發(fā)厭氧菌感染。比例最高的是產(chǎn)氣莢膜梭菌,占31.7%(20/63),主要存在于人體腸道中,入侵局部組織后快速繁殖,并產(chǎn)生多種毒素和侵襲酶。細菌毒素和壞死組織毒性產(chǎn)物侵入血液后引起毒血癥,侵襲酶損害全血細胞、血管內(nèi)皮細胞及肌細胞,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水腫、產(chǎn)氣、變黑、壞死,進而出現(xiàn)全身中毒癥狀,病死率甚高。其還可引起氣性壞疽,也可引起食物中毒和壞死性腸炎。居第2位的病原菌為脆弱擬桿菌,占25.4%(16/63),主要存在于結腸中,在呼吸道、胃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中也可定植生長,當宿主黏膜受損時,可侵犯黏膜下層,引起感染,也可經(jīng)血液流動,引起身體其他器官如腦、肺、心、腸道、腹腔、肝等組織化膿性感染。有研究結果顯示,發(fā)生厭氧菌血流感染的特點為黃疸(10%~40 %)、血栓性靜脈炎及遷移性膿腫[4]。本研究結果顯示,其原發(fā)感染疾病遍及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女性生殖系統(tǒng)、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多種疾病,主要由腸道、闌尾、胰腺、膽道等感染引起。建議下列情況常規(guī)做厭氧血培養(yǎng):腹部感染、腹部手術、腸膿毒癥、膿胸、女性生殖道感染、嚴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使用免疫抑制劑等,或臨床高度懷疑感染而普通細菌培養(yǎng)始終是陰性的病例。積極控制原發(fā)疾病,早期準確診斷和及時治療是控制血流感染的關鍵。
厭氧菌感染既往多以經(jīng)驗用藥為主,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厭氧菌的藥物敏感性譜不斷變遷,耐藥率逐年增加[5],厭氧菌耐藥的問題在國外也有報道[6]。厭氧菌耐藥機制的形成主要是產(chǎn)酶;細胞壁通透性改變,使抗菌藥物不能穿透細胞壁或降低抗菌藥物的攝??;使抗菌藥物外排和耐藥基因傳遞[7]。本研究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顯示,幾乎所有厭氧菌都對甲硝唑敏感。厭氧菌的低氧化還原勢能還原甲硝唑的硝基,產(chǎn)生細胞毒物質,抑制細菌DNA的合成,促使細胞死亡。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氯霉素和酶抑制劑對所有厭氧菌也呈現(xiàn)很高的活性,耐藥率<10.0%。在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未出來之前,臨床醫(yī)生可選擇甲硝唑、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和酶抑制劑作為抗厭氧菌的經(jīng)驗用藥,但氯霉素因有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的副作用,臨床宜謹慎使用。本研究>30%的厭氧菌產(chǎn)β-內(nèi)酰胺酶,因此青霉素類藥物抗菌活性差。阿莫西林、氨芐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等與β-內(nèi)酰胺酶抑制劑如克拉維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的復方制劑能克服上述厭氧菌對青霉素的耐藥,但當存在其他耐藥機制時,則上述藥物聯(lián)合也不能阻止耐藥。青霉素可作為非產(chǎn)β-內(nèi)酰胺酶厭氧菌感染的可選藥物,但對脆弱擬桿菌和產(chǎn)β-內(nèi)酰胺酶厭氧菌無效。63株厭氧菌對克林霉素的總耐藥率>30.0%,國內(nèi)外有報道更高(>50.0%)。但對含酶抑制劑和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均<10.0%[6,8-9],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理論上克林霉素對產(chǎn)氣莢膜桿菌、梭形桿菌、放線菌和大部分的擬桿菌有良好的作用,但由于某些厭氧菌存在ermB基因,使克林霉素作用的靶位與該靶位的結合能力下降,或因msrA基因介導的主動外排作用而導致耐藥。本研究結果顯示,革蘭陽性厭氧菌對頭孢西丁和頭孢替坦100.0%敏感,革蘭陰性厭氧菌對它們的耐藥率分別為15.4%和20.5%,可能與頭霉素對β-內(nèi)酰胺酶穩(wěn)定有關。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厭氧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占血流感染的20%,其中80%是單純厭氧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達50%[10]。但實際情況是厭氧菌血培養(yǎng)卻往往得不到臨床重視,其是導致血流感染中厭氧菌檢出率低的主要原因。另外,血液樣本不規(guī)范采集和臨床廣泛使用廣譜抗菌藥物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全面提高醫(yī)務工作者對厭氧菌的認識水平和規(guī)范化操作能力,無疑對診療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倪語星,尚紅. 臨床微生物學與檢驗[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60-261.
[2] 陳榮,王磊利,沈定霞,等. 醫(yī)院獲得性血流感染的6 種常見病原菌耐藥性及患者死亡情況分析[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10,31(4):326-328.
[3] KUMAR A,ROBERTS D,WOOD K E,et al.Duration of hypotension before initiation of effective antimicrobial therapy is the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survival in human septic shock[J]. Crit Care Med,2006,34(6):1589-1596.
[4] 盛家琦,袁立,廖俐雅,等. 厭氧菌感染及其治療策略[J]. 西部醫(yī)學,2016,28(1):8-14.
[5] SCHUETZ A 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anaerobic bacteria[J]. Clin Infect Dis, 2014,59(5):698-705.
[6] NAGY E,URBáN E,NORD C E,et al.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Bacteroides fragilisgroup isolates in Europe:20 years of experience[J].Clin Microbiol Infect,2011,17(3):371-379.
[7] 黃幼芳,王厚照,張玲. 血培養(yǎng)396株常見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職業(yè)與健康,2013,29(17):2167-2170.
[8] 程敬偉,王瑤,侯欣,等. 5種抗菌藥物體外抗厭氧菌活性研究[J].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6,16(6):755-760.
[9] 陳瀟,吳小康,吳榮進,等. SICU腹部手術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學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118-119.
[10] 張秀珍. 當代細菌檢驗與臨床[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