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馬克思是什么樣的?”一個名人?一座塑像?一種主義?還是,學生時代的一道必考題?2018年5月5日是馬克思200周年誕辰,央視新聞日前推出《和馬克思‘say hi》系列,用輕松有趣的語言,帶你了解一個有血有肉、真實的、接地氣的“馬克思”。
雖算不上“富二代”,但生活富足
卡爾·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
馬克思幼時家境相當不錯,他出生于德國特里爾城一個富裕的家庭,家中排行老三(有一兄一姐,共九個孩子)。在馬克思出生那一年,這家的長子不幸夭折,于是,卡爾就成為這一家實際上的長子,備受父母疼愛。
卡爾·馬克思的父親叫亨利?!ゑR克思,是一位才能出眾的猶太律師,精通多種語言,學識淵博。
母親罕麗達·普勒斯堡,出身荷蘭猶太裔貴族。罕麗達的妹妹索菲亞在荷蘭嫁給了商人里昂·飛利浦??赡芎苌儆腥酥溃褪秋w利浦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我們經常用的飛利浦剃須刀,就是馬克思姨父家的工廠生產的。馬克思家的物質基礎也一定程度上來自他母親帶來的豐厚嫁妝。
因此,馬克思在踏入社會之前,雖不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富二代”,但算得上是生活富足、衣食無憂。
沒上過小學,全憑爸爸和鄰居教
馬克思家庭條件這么好,是不是一定得上重點小學?不是,馬克思其實沒上過小學,他的啟蒙老師就是他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
亨利希除了教馬克思德語、算術和圖畫課程外,還經常帶他去參觀各種展覽,游覽名勝古跡,給他講歷史故事,分享世界各地的風俗和最新的要聞。
馬克思家的鄰居威斯特華倫公爵(馬克思的夫人燕妮的父親)也是個博聞廣識的人,當馬克思到他家里做客時,就給他講希臘故事,背誦莎士比亞劇本。
馬克思雖然沒上過小學,但知識水平不比同齡的孩子低,進入中學后成績也十分優(yōu)秀。馬克思愛思考,總是喜歡刨根問底,從小就顯露出了對哲學的興趣。
最初志向是當大學老師,但落空了
1837年夏天,19歲的馬克思學習過度勞累,病倒了。在休養(yǎng)期間,馬克思在法學老師甘斯教授的指點下,系統(tǒng)地閱讀了黑格爾的著作
這是馬克思人生的重大轉折。因為篤信黑格爾思想,馬克思還加入了“門派”——“博士俱樂部”,一個由柏林大學年輕師生組成的組織。俱樂部的成員思想活躍,運用黑格爾的辯證法,對普魯士的宗教和政治進行批判。他們被稱為“青年黑格爾派”。正是因為信奉黑格爾思想,博士畢業(yè)時,馬克思并沒有找到自己心儀的教師工作。
當時黑格爾的革命精神和思想觸及了封建普魯士政府的利益,當局堅決維護封建制度,堅決打壓黑格爾思想。馬克思作為“青年黑格爾派”的一員,自然難有立足之地,進不了普魯士政府的公立大學任教。
馬克思當大學教師的計劃落空了。
工作沒著落,被剝奪遺產繼承權
如今的“90后”畢了業(yè),工作沒著落,心急如焚、無奈焦躁。作為當年的博士應屆畢業(yè)生,馬克思同樣如此。盡管他已決定為理想燃燒,但生活的壓力與生命的尊嚴哪一個重要?
馬克思畢業(yè)前,他的父親亨利希去世了,母親又沒有工作,家境每況愈下。
母親責怪馬克思不去尋求高官厚祿,撐起這個家,而是醉心于各種政治活動,一氣之下,剝奪了他的遺產繼承權(1848年,馬克思才獲得了父親的一份遺產)。畢業(yè)后,馬克思又與母親發(fā)生了爭吵,被取消了一切的家庭經濟援助。馬克思急切地要找份工作謀生。
當《萊茵報》編輯撰稿兩個月,訂戶增加3倍多
1842年10月,在拿到博士學位整整一年半之后,24歲的馬克思終于找到了工作,成為《萊茵報》的一名報紙編輯、撰稿人。
馬克思加入《萊茵報》,可謂如魚得水。一方面,這份工作展現(xiàn)了馬克思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卓越的才干。另一方面,新聞這份職業(yè)讓馬克思第一次對社會有了廣泛接觸,促使他從純粹的書齋走向社會現(xiàn)實。
在工作中,馬克思開始了解農民、貧困者的生活狀況。馬克思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實問題面前,黑格爾哲學不好使了。
當時萊茵省議會在討論一項名叫《林木盜竊法》的法案。法案規(guī)定,森林里的枯枝是私有財產,在森林里撿枯枝是犯法行為,這讓祖祖輩輩靠撿拾枯枝來生火做飯的農民走投無路,無法維持生計。
一邊是農民的生計,一邊是林木所有者的個人利益,當兩者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法律應該站在哪一邊?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國家和法律是“理性”的化身,普魯士政府會堅持公平和正義。但現(xiàn)實是,在利益面前,“理性”不堪一擊,《林木盜竊法》站在了林木所有者一邊。
對此,馬克思奮筆寫下了《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抨擊萊茵省議會的做法,揭露這些立法者以赤裸裸的私人利益作為立法的原則。
此后,他繼續(xù)寫文章譴責專制制度、揭露社會黑暗、為貧苦人民辯護。據統(tǒng)計,他剛接任《萊茵報》編輯的時候,報紙訂戶是800多個,僅一個月就上升到了1800多個,兩個月后就變成了3400多個,報紙的影響已經不僅局限于萊茵省,而且擴大到了全國。
涉足經濟學領域的研究,
25歲赴巴黎任主編
正是這段在報社工作的經歷,讓馬克思清醒地意識到,原來黑格爾的理論并不符合實際。要揭示物質利益和國家立法之間的真實關系,僅僅依靠黑格爾哲學是無能為力的。馬克思開始涉足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編者注:黑格爾是理想主義哲學家,他談論一切事物都以自我意識為出發(fā)點,而馬克思和唯物主義哲學家認為,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形成于實踐的基礎。馬克思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把黑格爾的頭腳顛倒過來”,暗喻黑格爾的哲學內核是本末倒置的。)
在馬克思的主持下,《萊茵報》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與官方的沖突也日漸加劇。最終,《萊茵報》被要求關停。馬克思的第一份工作,走到了盡頭。
1843年3月,馬克思在即將被關停的《萊茵報》上留下了最后的告別:
“本人因現(xiàn)行書報檢查制度的關系,自即日起,退出《萊茵報》編輯部,特此聲明。馬克思博士 1843年3月17日于科隆”。
時年25歲的馬克思充滿了雄心壯志,他受邀前往巴黎出任《德法年鑒》的主編,這一去,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了。
(摘自《廈門晚報》2018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