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曉
作為德育的主陣地,道德與法治課堂不應忽視對學生生命成長的關注和關懷,它必須回歸關懷生命成長、促進生命健康發(fā)展的本真狀態(tài),讓課堂充盈著生命的味道。下面,筆者以公開課“誠實最好”為例,談談如何打造生命課堂,引領生命成長。
在“誠實最好”這節(jié)公開課,教師以小品《碰瓷》為主線,創(chuàng)設情景,并輔之以漫畫、故事等,讓學生了解“誠實對個人的成長、對人際交往、對社會生活的重大作用”(知識目標);并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問題,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落實了“學會誠實待人,在人際交往中能以誠實的標準要求自己,與人坦誠相待”的能力目標;最后,通過集體宣誓,升華主題,落實了“培養(yǎng)學生明確誠實的意義,從內心深處認可誠實的品質并決心養(yǎng)成這一品質”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三維目標的落實,讓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人、化人、育人,生命成長的意義自然蘊含其中,引領生命成長。
1. 關注學生生活
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生活,主動架設課堂與生活的橋梁,成為學生生活上的引路人?!罢\實最好”整節(jié)課的引入(小品《碰瓷》表演)、創(chuàng)設情景問題(商場購物、考試作弊等情景問題)、“老實人吃不吃虧”的辯論,都是源于學生生活中的事例,是學生熟悉的甚至親身經(jīng)歷過的鮮活事例。通過這些情景的創(chuàng)設,讓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并在其中真切地體驗“誠實”這一重要品質的精神脈動,感悟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
2. 創(chuàng)設情景問題
這節(jié)課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設置了三個問題讓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這里選用其中一個):“你到商場購物,收銀員多找了你20元,你會怎么做?”這個問題源于學生的生活,通過集體討論的形式,也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傾聽。然而,從問題的呈現(xiàn)上看,這類問題的設置意義不大,很難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假如你向同學借的20元今天必須歸還,而你身上沒帶錢,剛好去商場購物,收銀員多找了你20元,你會怎么做?”這樣的問題,有情節(jié),有沖突,有張力,也更有質感,學生在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往往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進一步體會誠實品質的價值,促進學生生命的優(yōu)質成長。
3. 突出動態(tài)生成
這節(jié)課在處理難點問題“老實人吃不吃虧”時,很多學生都能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說明“老實人不吃虧”,但偏偏一個男生站起來說“老實人就是吃虧”,然后講述了這樣的經(jīng)歷:他去買菜被多收了錢,賣菜的人把錢給他送回來,他還罵了這個賣菜的人。教師可能沒想到會有這種答案,草草結束了對話。這是一種動態(tài)生成的、可以進行有效開發(fā)的資源,教師不予以充分利用,實在可惜。從學生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學生認為賣菜的“老實人”好心把錢送回來,結果還被罵了,所以“吃虧”了。如果我們把對話繼續(xù)下去,“你為什么覺得他吃虧了?”(“好心送錢回來,反而挨罵”)“是不是你罵了他后覺得內疚了?”“你內疚了,是不是可能對他的行為有點小感動?”……經(jīng)過一連串的追問,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其實他看似吃虧了,但實際上他贏得了你的尊重,所以并不吃虧。這樣的對話,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充盈生命力的課堂的必然要素,是對知識追求的興趣和激情,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激活思維,升華情感,使學生領悟知識的魅力,解讀生活意義,認識生命價值。例如,“誠實最好”這節(jié)課在學生掌握了誠實的含義、誠實對個人、對社會的意義后,所要進行的第七個環(huán)節(jié)是“集體宣誓”。教師領誓,帶領學生宣讀做誠信公民的誓言。教師語氣鏗鏘有力,目光堅定,學生緊跟著教師,精神飽滿地宣讀誓言。這個環(huán)節(jié)極大地渲染了課堂氣氛,將主題提升到新高度。這樣,既落實了讓學生用所學知識指導生活實踐的目標,又提升了學生對社會主流思想的認同感,從而達到升華學生情感,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擔負著育人的功能,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站穩(wěn)立場,表明態(tài)度,著眼于培養(yǎng)有生命活力的人,努力打造生命課堂,引領生命成長,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