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
從1998年到2017年將近20年的時間,電子商務抓住了互聯網人工紅利的機遇取得了迅猛的發(fā)展,同時為我們帶來了新鮮感以及極具思考價值的商業(yè)模式。
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隨著互聯網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們看到的是以阿里巴巴、京東以及亞馬遜等為主的傳統(tǒng)電商平臺,無一例外的遇到了瓶頸。在抬頭就是天花板,利潤增長趨于平緩,市場需求幾近飽和的狀態(tài)下,他們該如何突破呢?
談起電子商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發(fā)展動力的切換,起初電子商務發(fā)展依靠的更多是人口的紅利。如今,人口紅利已然不在,反倒是以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AR/VR等新興技術為框架,推動行業(yè)升級的模式并逐漸成為電商平臺的重要手段。
在他們看來,隨著消費市場的升級,商業(yè)核心優(yōu)勢正從“價格”變?yōu)椤胺铡保M者對商品品質以及產品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對商品個性化的需求也越來越明顯。顯然,當前的傳統(tǒng)電商模式并不能與消費者形成良好的交互能力。
所以,傳統(tǒng)電商紛紛提出“新零售”的概念,旨在希望通過線上與線下優(yōu)勢的融合,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消費體驗。更為重要的是,新零售為電商平臺減緩了急劇增加的成本負擔,要知道現在的電商成本之高已不低于實體店:人工11%、平臺扣點5.5%、推廣成本15%、快遞12%、售后2%、財務成本2%、水電房租2%,加上稅務,如果沒有50%以上的毛利率,電商根本難以持續(xù)經營。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壓之下,電子商務市場仍表現出了極強的活力。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電商零售總額達7.18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149萬億美元),比2016年的5.4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了32%。而這或許就是電商巨頭們仍沒有放棄這塊“蛋糕”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