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瑤麗
(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平岡校區(qū),江蘇常州 213000)
綜觀目前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若追問其改革或研究的終極目標,應該歸結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健康、積極主動發(fā)展的人”,讓課堂成為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學習樂園”,讓學校成為有利于學生成長的“精神家園”。或一言以蔽之,一切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提高生命質量,提升生命價值。毋庸置疑,這一終極目標的實現(xiàn),必須建立在教師心中確立且堅定的“兒童立場”上。
小學語文這門學科,一是姓“語”,一是姓“小”。如果教師在教學設計之初僅僅囿于對“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的思考,而忽視學生“我要學什么”“我可以怎么學”的思考,那么任何看起來指向明確的教學目標都只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再精湛無比的教學策略都只是課堂中缺乏靈動的“擺設”。
我國著名的小學語文教育專家沈大安先生曾說:“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可以非常深刻和獨到,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面對的是8~14歲的兒童?!遍L期以來,我們習慣站在成人的立場上,用成人的思維方式看待他們,其實兒童不是“小大人”,他們有自己的年齡心理特點,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不能把成人的認識強加給孩子。
曾聽某教師執(zhí)教完《生命的林子》(原蘇教版第十一冊第10課)一課后,參與評課的教師中有一部分人認為文本的育人價值應該引導學生體會生命的意義或價值所在。然而筆者卻不這樣認為,從文題和內容來看,文本更多的是闡述“生命”與“林子”,以及“成才”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對此有初步的認識,至于探究生命的價值,我認為這種站在“哲學、文化、人生”的角度來審視教材之“高”,與兒童僅有的12歲的年齡之“小”,生命成長閱歷之“淺”,落差懸殊太大,必將導致教學走向死板沉悶的說教,讓學生主體嚴重失衡。
導致教學目標虛泛、空洞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兒童在兒童立場上的缺位,教師在兒童立場上的越位,最終導致兒童立場異化為成人立場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確定的“教學目標”究竟從何而來?答案要么是從參考書上生搬硬套,要么是從網絡中依葫蘆畫瓢。仍以教學《生命的林子》一課為例,學生可以從“法門寺名滿天下,高僧濟濟,玄奘一開始為什么想要離開,而最終為什么又留了下來”的思考中獲得邏輯思維的訓練;可以從方丈一步步啟發(fā)玄奘的過程中學習“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的寫法等,這樣才能真正突顯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才能避免在小學六年的時間里學生的學習能力、語文素養(yǎng)懸殊較大的現(xiàn)象。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1]?!苯處煴仨毆毦呋垩?,善于捕捉兒童的課堂反應并將其即時納入臨場設計之中,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進行有效的調整和控制,從而讓我們的教案、教學在動態(tài)生成中趨向合理,走向完善。
目標的預設是需要教師在每一堂課前反復思量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一定是教師行為的唯一指針。課堂教學具有現(xiàn)場性,它始終處于變化狀態(tài)中?!皬椥阅繕恕睉蔀槊恳惶谜n接納新信息、調控教師教學行為的重要指針。
1.刪繁就簡,有的放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發(fā)現(xiàn)自己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能力,此時教師就應果斷地刪減教學目標,立足于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課堂教學的實際出發(fā),刪繁就簡、有所側重地完成部分教學目標。
2.隨機增補,超越預設
學生在課堂這一“現(xiàn)場”中的表現(xiàn),時而群情激動、思維活躍,時而被動懶散、拖拖沓沓,可謂千變萬化。當學生處于思維活躍的狀態(tài),充分調動學習的興趣時,教學就會提前完成教學目標,這時教師應隨機提高教學目標,讓學生的學習得到充分提高。例如,在教學《二泉映月》(蘇教版第十冊第6課)一文時,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本語言,感受《二泉映月》曲調的哀婉憂傷,從而感悟阿炳一生經歷的坎坷與曲折。在學生的學習達到這一層面時,我覺得僅有了解樂曲、了解經歷還遠遠不夠,更應該讓學生透過樂曲、人物經歷,感受阿炳的精神。
課堂教學中的這些“意外”,或許打亂了教學的節(jié)奏,但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也會不期而至。
1.讓“意外”成為教學資源
教學是一個開放的、變化的、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在教學《生命的林子》時,有一位學生說:“教師,我覺得如果玄奘離開法門寺,最終也能成才的,因為他是一個有著明確的人生目標的人,而且他能吃苦耐勞,持之以恒,他終究都會敲開成功之門的?!边@一說法顯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課堂氣氛和教學節(jié)奏一下子被這“不和諧”的音符打亂了,學生頓時議論紛紛。我順勢組織學生討論后加以提煉和小結:“是啊,一個人能否成才,離不開他自身的努力,而對于想要成才的人來說,具有競爭的環(huán)境會成為他成才的催化劑?!比绻覀兊慕虒W流程沒有因此而“變奏”,課堂上怎能會有如此精彩的意外收獲呢?
2.讓“需求”成為調整標準
教師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有時學生在課堂上思維的廣度、速度都大大超出了我們的估計,學生發(fā)言踴躍,思維敏捷,這時教師應加快教學節(jié)奏,隨機調控教學流程,學生已掌握的不費時,學生急于想讀的不滯后。學生的學習“需求”是教學的標準之一,讓教學任務與學生需求成為相伴相生的有機體。
評價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我們已逐漸將關注的目光從“教師”身上轉移到了“學生”身上。學生學得怎么樣,才是判斷教師教得怎么樣的標準。
在教學中,尤其在公開教學中,教師為了教學流程的順利實施,常常會讓較優(yōu)秀的學生頻頻發(fā)言,導致發(fā)言面“窄”,師生、生生之間的信息溝通的網絡覆蓋面小。評課時“片面化”“窄化”這些現(xiàn)象的背后,我們必須思考下列問題:(1)這些學生的精彩感悟并不代表其他學生理解了;(2)我們是否還要思考,為什么單單就這些同學獲得了這樣有價值的理解,而其他同學沒有呢?究竟是教法還是學法上存在問題,然后相應地調整教學方法或給予學生幫助,讓其他同學改進方法,獲得成長。
教學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技能方面的東西,也要滲透學生成長的隱性內容學習和培養(yǎng)。學生從文本故事中得到的啟發(fā),并不只是關于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學生從文本中看到的還應該是事關人生、生活的大價值。
處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兒童,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兒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發(fā)現(xiàn),教師的職責就在于觀察兒童,發(fā)現(xiàn)兒童發(fā)展的種種可能性,幫助他們找到發(fā)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其間,教師對兒童的評判需要謹慎,有時甚至需要耐心等待。另外,兒童還沒有完成,這里的“完成”是個過程。教師要學會在兒童不同的階段,促使兒童一步步逼近目標,又在他們面前樹起新的目標。
陶行知先生曾這樣說過:“一個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問題,小孩的困難,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氣,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讓他們發(fā)揮他小小的創(chuàng)造力?”一個語文教師如果沒有兒童立場,如何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何能讓學生感受語文的獨特魅力?只有讓我們的教學從“兒童立場”出發(fā),我們才會營造充滿詩意的語文課堂,才會構建師生間和諧的精神家園,才會看到學生生命成長的痕跡,也才會體會到教師職業(yè)的內在幸福!
[1] 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