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吉縣第十小學(313300) 姚 平
教科版小學科學“空氣有重量嗎”一課中有兩個證明空氣有重量的實驗,分別如圖1(a)和(b)所示。圖1(a)所示的實驗中是先做一個小天平,一端先掛沒充氣的氣球,一端掛重物,移動重物讓小天平保持平衡。然后給氣球充滿氣,再掛到小天平上,掛氣球的這端會向下傾斜,從而證明空氣是有重量的。圖1(b)所示的實驗中采用了天平進行稱量,先用天平稱出癟皮球的重量,再把皮球充足氣,稱其重量。用充足氣的皮球重量減去沒氣時的皮球重量,從而得出空氣的重量。
圖1 證明空氣有重量的實驗
圖1(a)中的實驗,先要在小天平的右端掛重物,移動重物讓小天平保持平衡,然后再把氣球拿下來充氣再掛上去。學生在操作中很容易使重物和氣球的懸掛位置發(fā)生改變,從而影響實驗效果。將癟氣球取下來,充滿氣后再把氣球扎緊掛上去,對3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活。圖1(b)中的實驗,就天平的正確使用對3年級學生來說有很大的難度。這兩個實驗,教師進行演示是可行的,但要開展分組實驗存在一定的難度和問題。
這兩個實驗從表面上看,學生經(jīng)歷了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樣一個較為完整的探究活動過程,并且得出了有效的科學結論。但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前后認知并沒有產(chǎn)生激烈的矛盾沖突,通過實驗學生僅僅獲得了“空氣是有重量的”這個科學概念而已。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都沒有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和提升,整個探究活動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意義不大。
為了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實驗過程中來,在探究過程中產(chǎn)生認知矛盾沖突,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與提升,筆者對該實驗進行了重新設計與改進。提供的器材有:天平、沒氣的籃球、打氣筒、兩個塑料燒杯(為了防止籃球打足氣后碰到分度盤,影響天平的靈敏度,籃球放在塑料杯上進行稱量)、若干小鐵片,如圖2所示。
圖2 實驗器材
讓學生先猜測空氣有沒有重量,然后再讓他們運用這些材料自己去做實驗。教師只提供一些建議:①先把沒氣的籃球放到天平上,把天平調(diào)整到平衡;②給籃球打氣,每打10下就稱量一次重量;③仔細觀察天平是否傾斜;④把籃球放到天平上時要輕拿輕放。
重新設計后的實驗,大大降低了實驗操作的難度,學生有了充分參與實驗的機會。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輪流給籃球打氣,觀察籃球打入空氣后放在天平上的狀態(tài),及時記錄狀態(tài)變化來推測空氣是否有重量。隨著不斷地向籃球中打入空氣,天平逐漸向有籃球的一邊傾斜。隨著給籃球打氣越來越難,天平向籃球這邊傾斜的角度也越來越大。通過實驗操作和觀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空氣雖然很輕,但也是有重量的。這一實驗不但讓學生獲得了“空氣是有重量的”實實在在的證據(jù),更讓學生經(jīng)歷了操作、觀察、記錄、思考與發(fā)現(xiàn)的探究過程。
在學生的認知中,有的學生會認為空氣是有重量的,也有的學生會認為空氣是沒有重量的。創(chuàng)新設計后的實驗中,先讓學生猜測空氣是否有重量,然后讓學生給籃球打氣,每打10次氣就放在天平上稱量一次,對空氣有沒有重量進行推測,并做好實驗記錄,見表1。
表1 “空氣有重量嗎”實驗記錄
通過實驗,我發(fā)現(xiàn):空氣________(有或沒有)重量。
由于空氣很輕,前3~4次的稱量,天平并不會發(fā)生明顯傾斜。這時,認為空氣沒有重量的學生會很開心,因為實驗現(xiàn)象支持他的猜測。而認為空氣有重量的學生,會思考“打了這么多空氣,天平為什么沒有傾斜呢?”,有的學生會產(chǎn)生疑惑,甚至會懷疑自己的猜測。學生的認知產(chǎn)生了第一次矛盾,他們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進行反思、推斷與修正。隨著繼續(xù)向籃球中打入空氣,天平開始向籃球這邊傾斜,而且傾斜的角度越來越大。這時,學生的認知會發(fā)生第二次矛盾。堅持認為空氣有重量的學生終于松了口氣,而原來認為空氣沒有重量的學生發(fā)愣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呢?”。問題出來后,質(zhì)疑開始了,有爭議、聯(lián)想、討論,這正是科學探究需要達到的效果。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一個猜想、實證、修正、新的實證、再修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