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娟
小學生的認知仍處初步發(fā)展階段,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大多依賴以往的經(jīng)驗,接受速度和程度都有一定的受限性。以傳授法律知識為主的法制教育相對于品德課的其他教學內(nèi)容,因比較抽象而顯得枯燥,如果生硬地灌輸,學生理解和吸收就存在很大的困難,教學效果自然差強人意。當今,法治中國作為國家戰(zhàn)略舉措正全面深入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如何積極探索更有效的授課方式,建構(gòu)更有效的教育模式,讓法制教育的中心地位和實際效果相映襯,是品德課教師要思考的內(nèi)容。
一、把握教育資源和時機,突出法制教育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文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品社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而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法治認識是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從品德與社會課程安排來看,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qū)生活、我們的國家、我們共同的世界這六個維度沒有游離于法制教育之外的內(nèi)容。可見,法制教育滲透在品德與社會教學內(nèi)容的各方面,相關教育資源極其豐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資源,形成法制教育初步體系,用量的積累帶來質(zhì)的飛躍,能使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彰顯。
對小學階段來說,法制教育應該立足于課堂教學主陣地,而且小學階段是進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時期。早期的認識會積淀為思想觀念的基礎價值,把握教育時機,深入開展法制教育,讓法的觀念深植在幼小的心田,教育成效將事半功倍。對此、《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小學中高年級是學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養(yǎng)成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如果說人的德行有天賦的成分,那么人的法制觀念則要靠后天的教育。依法治國為主,以德治國為輔,投射到教育上,也應該重點突出法制教育。
二、做足課堂特色文章,讓法制教育更有效
品德課開展法制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其課程性質(zhì)所顯現(xiàn)出來的特色,是其它任何課程都不能比的。做足課堂特色文章,法制教育就更有實效。
(一)突出實踐性的課堂特色,讓法制教育形象生動
為了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遵循小學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品德課程教師應對學科內(nèi)容進行設計,努力找準法制教育融入品德課堂的切入點,進而實現(xiàn)品德課堂與法制教育的完美融合。比如:在執(zhí)教“自主選舉班委會”一課時,基于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狀況,筆者組織了一場模擬的班委會選舉活動,讓學生在模擬實踐中學會民主選擇,進而延伸到了解選舉權的公平上。班干部協(xié)助教師,服務班級,在其他同學眼中,就是“領導”,就是“官”。教學時,筆者先通過對“什么是班委”“班委分別有哪些職務”“各班委的職責分別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的引導,讓學生對“班干部”有了新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班委要服務于班級,服務于同學的意識。再通過類似成人選舉的民主推選班干部活動,讓學生對民主選舉的現(xiàn)實意義有了深刻的印象。經(jīng)過此次活動,學生心中有了民主意識的萌芽,也多了一份社會責任感。
其次,要把法制教育的觸角伸向生活,再現(xiàn)生活情境,豐富教育內(nèi)容。要想在品德課堂上充分實現(xiàn)法制教育,教師就必須認真研讀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元素,并積極找出法律知識教學的切入點,進而通過生活情境再現(xiàn)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另外,品德課教師要善于關注并捕捉課堂上的“意外”細節(jié),把握促使課堂教學動態(tài)生成的切入點。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重要場所,倘若教師懂得美化學生的錯誤,慧抓偶發(fā)資源,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那么就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精彩,品德課堂也將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如在教學“自覺遵守交通法規(guī)”一課時,當視頻里出現(xiàn)因為交通事故失去了雙手,只能靠腳寫字的小男孩,有一個學生大聲喊道:“這樣的人不如死了?!边@是課堂上突發(fā)事件,如果執(zhí)教老師不知所措,又或是嚴肅批評學生“沒愛心,太冷酷”,課堂氣氛就會瞬間變得尷尬沉悶。教師其實可以這樣因勢利導:“是啊,交通事故的確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傷害,讓他生不如死。孩子們,請大家把車禍猛于虎牢記心間,提醒自己應當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但同時,你們看到他頑強的一面了嗎?”這樣,既站在該學生的角度向其他同學說明了他的語言背后的意思,化解了他的尷尬;同時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要自覺遵守交通法規(guī),強化了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將自己置于學生角度去認識、體驗和思考各種問題,并緊扣法制教學主題,科學、合理地處理各種“意外”細節(jié),進行有效指導,進而培養(yǎng)學生善良寬容和知法守法的高尚品質(zhì)。
(二)構(gòu)建開放性的課堂特色,讓法制教育貼近現(xiàn)實
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生活經(jīng)驗有限,其注意力和耐心都比較差,同時法律知識比較難懂,法律條文較為生硬,致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熱情不高。對此,在品德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列舉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來進行法制教育,并引發(fā)學生的充分討論,讓法制教育貼近現(xiàn)實,進而促使學生掌握扎實的法律知識。比如:在教學習《法在我們身邊》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可以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老人”摔倒了,讓學生扮演“路人”角色,思考到底是扶還是不扶。扶的話要承擔被人訛的風險,那么在被人訛的時候,可以用什么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假若不扶的話,又可能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后果?這樣鮮活的案例最有利于引發(fā)學生探討的興趣。通過這樣的案例教學,學生能充分知悉自己的義務和享有的法律權利,并學會如何使用這些權利,進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另外,案例教學也能為學生的法制教育構(gòu)建一個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促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得快樂,并最終收獲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利用品德課的特色來開展法制教育,可有效調(diào)動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角色,因此,教師應在品德課堂上積極為學生構(gòu)建一個良好的探究情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機會,使其利用現(xiàn)有的知識來探索更多的法律新知。通過品德與社會課堂,滲透法制教育的理念,從小開始培養(yǎng)新時代小學生的法律意識,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讓法律習慣真正貫穿在每個人的學習和生活中。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泰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