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錦飄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與中低年級不同,低年級注重字詞句教學,中年級注重段的教學,到了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了篇的意識。因此,教學中,我們不能再把文章分得七零八落,需要立足全篇,從整體把握。那么,如何做到整體把握呢?下面以幾個教學案例展開來進行說明。
一、抓教學主線,以主問題串講
楊琴老師在《牽一“線”而懂全文》中談到:“教學時教師如果能抓準這條主線,同時拓展到全篇,就能順暢地實現(xiàn)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從而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大大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也就是說,一篇課文的教學,問題不能過多,不能什么都講,把文章拆得七零八落的,而要一課一得,要以主問題串講的形式整體推進閱讀,整體帶動對課文的理解、品讀,形成深層次的閱讀活動。
如《月光啟蒙》一課,毫無疑問,這篇文章是寫懷念母親的,重點寫了母親對“我”的詩歌啟蒙,這是文章的主線,也是教學的切入點。我們要圍繞著“課文是怎樣寫母親的”這條主線展開教學,整體把握,這樣教學才不會散。在找到了教學的切入點之后,我們可以這樣展開教學:
第一,課文是通過哪幾件事來寫母親對“我”的詩歌啟蒙的?(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從而體會通過多事件來寫一個人的表達方式。
第二,品讀“唱歌謠”的部分。母親是怎樣給“我”唱歌謠的?可以找出第1自然段中描寫母親一連串動作的相關句子去品讀,想象母親一天中忙了什么。從母親的一連串動作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月光下穿著白布褂的母親是那么美,她唱的歌謠也是那么優(yōu)美動聽。月光、母親、歌謠構成了一幅動人的畫面。課文正是這樣以景、人、歌謠融合在一起來寫母親的,寫母親給“我”的啟蒙,寫出了“我”對母親的懷念,寫出了情景交融的畫面感。
第三,在學習了第一件事之后,讓學生自讀剩下的三件事,通過自主學習,體會課文是如何寫出這種情景交融的畫面感的,如何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的。
這樣教學,以主問題串講,主線非常明確,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表達特色,從而走向了深度的閱讀。
二、抓表達特色,從篇章上尋突破
高年級的教學,我們要從篇章上整體把握文章的表達特色。
如《落花生》一課,有的教師雖然也抓了對比的手法,抓了借物喻人,但是,教學還是散的,把文本拆成一塊一塊的,教學沒有整體性。
這一課的教學,我們可以從篇章上尋找突破口,抓文本整體的表達特色。教學思路如下:
第一,質疑作者許地山為什么給自己取筆名叫“落華生”。
第二,找準起點,理清脈絡,體會文章的寫法。先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明確課文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四件事,其中,前三件事是略寫的,后一件是詳寫的,這樣寫就是“主次分明”。另外,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特點,前面的“種、收、嘗花生”都是寫事,最后是寫議,像這樣的文章結構,就叫“一事一議”。雖然事情寫得極略,但不能不寫,也不能把它略去。事是議的鋪墊,沒有寫事,突然議論,就會顯得太突兀。
第三,略讀“事”的部分。
第四,精讀“議”的部分,學習“議”的方法,看看作者是怎么議花生的。首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并且明白,像這樣你一句他一句表達自己的觀點,就是“議”;接著,重點品讀父親“議花生”的段落,體會“議”的方法,可以用對比的手法來“議”;最后,深化主題,聯(lián)系實際,升華“議”,學習“議”的更高層次,即把“議”和人聯(lián)系起來,通過“議”讓人懂得一個道理,這就是“借物喻人”的寫法。
這樣的教學,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表達特色,即“一事一議”的寫法。重點學習課文是如何“議”的,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還透過言語的內容看言語的形式,領悟了表達。
三、抓文體特征,從不同角度整體把握
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表達特色。在備課的時候,我們要有“文體意識”,根據(jù)不同體裁的特點,從不同角度整體把握。不同體裁的文章,我們可以這樣去把握:
1.敘事性作品的教學。情節(jié)是敘事性作品內容構成的要素之一。情節(jié)的構成又離不開場景、人物和事件。因此,在教學敘事性課文時,我們可以圍繞故事情節(jié)來展開教學,也可以圍繞場景和人物去把握文本的表達方式。如《橋》這一課,我先讓學生去品讀環(huán)境描寫,體會環(huán)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它不僅可以烘托人物,還推進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接著,讓學生走近老漢,感受人物的形象;然后,品讀語言表達的簡練;最后,學習結尾的巧妙安排。整節(jié)課的教學,是依據(jù)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整體展開的。
2.寫景文章的教學。寫景的文章,既可以是描寫景點的,也可以是描寫自然景物的。這些文章寫作特點比較鮮明,可以從觀察順序、景色的特點、表達的情感等方面,從整體上去把握。還有一些寫景的散文,是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手法來描寫景物、抒發(fā)感情的。如《山中訪友》一課,整篇文章都把景物想象成人,用擬人的手法來寫,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景—人—情”的角度去感悟文章的表達方式,圍繞這條主線展開教學。
3.說明文的教學。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墩Z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中,對說明文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可見,對說明類課文的整體把握閱讀,我們可以從抓住要點、說明方法等方面去突破。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我們可以這樣提問:“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這些玻璃分別有什么特點?”“在介紹玻璃的特點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4.詩詞課文的教學。詩詞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墩Z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中,對詩歌的閱讀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笨梢?,在教學詩詞類課文時,我們可以從把握詩意、體會情感等方面去整體設計。如在教學《牧童》這一首詩時,可以這樣提問:“這首詩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讀了這首詩,你體會到了什么?”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去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從而體會作品表達的情感。
5.寫人的課文的教學。寫人的課文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人物是一個整體的形象,往往是通過一系列的生活細節(jié)、生活場面,運用外貌、行動、語言、心理等描寫手法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在教學時,我們不能把人物拆分開來閱讀理解,而要從整體去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認識和理解課文中人物的形象,也才能準確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如《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寫的是居里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我們可以圍繞“美麗”整體把握,引導學生抓住居里夫人冶煉金屬鐳的細節(jié)去體會,通過對重點文段的閱讀,體會作者通過外貌、行動、心理等細節(jié)描寫去體現(xiàn)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
閱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為了能夠讓學生自主地全程地閱讀和體驗課文內容,我們應該革新自己的教學觀念,運用整體教學法、“整—分—整”教學法、嘗試發(fā)現(xiàn)教學法、讀議講練教學法等,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深度閱讀。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我們要從整體上去把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南城陽光第四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