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的教育大業(yè)正在蓬勃發(fā)展,但由于國內不同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差異,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已經走向了成熟階段,但相對偏遠的農村中學的德育教育環(huán)境處在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尚待引向正規(guī)和成熟。研究、探索并推廣一套農村中學德育教育模式,一定會為農村孩子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關鍵詞:德育模式;邊緣化發(fā)展;心理分析;活動育人;有效措施;德育之路
一、 德育形勢一片好,春風化雨滋生長
教育改革是現(xiàn)代教育必經的途徑,走出一條適合當前農村教育、利于農村中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特色德育之路,乃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雖然我國各地的教育發(fā)展不平衡,地區(qū)差異很大,但教育之花全面開放、成果豐碩。尤其黨的十九大精神更是春潮帶雨般沐浴著神州大地,教育欣逢盛世,百家爭鳴、百花盛開。邊遠的農村處處陽光明媚,生活再上新臺階,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視,孩子的健康成長已經成為農民們茶余飯后的重要話題。社會中尊師重教、關愛學生的氛圍濃厚,孩子的健康成長得到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支持。
二、 農村中學德育的現(xiàn)狀
當?shù)卣徒逃姓块T對教育的管理普遍流于形式,缺乏切實可行的有力舉措,農村孩子的教育環(huán)境比起發(fā)達城市相差甚遠,走的是邊緣化發(fā)展的道路。就當前來看,農村中學只聽從高考、中考的指揮棒,與家庭、社會的需求不能接軌,依然走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老路子,存在著許多棘手的問題,如孩子的發(fā)展不平衡(重知識、輕實踐),心理存在嚴重缺陷(缺少溫暖和安全感等),家庭教育漏洞大(重學習、輕關愛、缺乏正面引導等)等等。這些問題都是農村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卻又很棘手的問題。作為農村中學的德育主任,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著手探索、研究農村中學的德育教育,志在建立適合農村中學德育教育的模式,然后對癥下藥加以推廣,為農村的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 農村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分析
農村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速度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尚處于半幼稚半成熟時期,身心處在一種非平衡狀態(tài),他們身上明顯存在著:1. 反抗與依賴的矛盾。從穿衣戴帽到對人對事的看法,反映出與成人相抵觸的情緒狀態(tài),卻又依賴父母的經濟支持和精神上的理解。2. 閉鎖與開放的矛盾。中學生的社會閱歷和心理生活逐漸豐富,在封閉自己心理的同時,卻又夸大自己的情緒感受,認為他的情緒體驗是獨一無二的。3. 勇敢與怯懦的矛盾。初中生們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不存顧慮,會表現(xiàn)出很強的勇敢精神,果斷地采取某種行動,不計后果,卻又表現(xiàn)出怯懦的一面,怕承擔責任,無法承受較大的挫折和壓力。4. 高傲和自卑的矛盾。初中生尚不能確切地評價和認識自己的智力潛能和性格特征,很難對自己做出一個全面而恰當?shù)墓纼r,會憑借一時的感覺對自己輕下結論,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當,偶然的成功和失利都會引起他們情緒上的較大波動。以上這些矛盾如果不能得以順利解決,就可能在情緒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為等方面出現(xiàn)種種問題,甚至出現(xiàn)較嚴重的心理及行為偏差,乃至精神疾病。
四、 拓寬德育渠道,凸顯活動育人
要適應德育形勢的大局,盡早徹底改變農村中學德育的現(xiàn)狀及農村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就必須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改革的力度。我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農村中學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滲透在特色活動當中,要杜絕簡單的說教,要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
1. 統(tǒng)籌規(guī)劃,統(tǒng)一布署,形成制度。從當?shù)氐恼块T到教育部門,要高瞻遠矚,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謀發(fā)展。在全縣范圍內成立相關組織和團隊,讓“學雷鋒志愿者服務隊”“感恩勵志教育宣講團”的足跡踏遍鄉(xiāng)村的每個角落,把“我向革命烈士敬禮”“我為家鄉(xiāng)做貢獻”活動送進千家萬戶,大張旗鼓搞好“最美教師”“最美少年”“感動家鄉(xiāng)十大人物”評選活動,讓濃濃的育人之風在廣泛的農村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2. 在全縣教育系統(tǒng)內建立“結對幫扶”的制度,學校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引領薄弱學校逐步發(fā)展。要改變單打獨斗的局面,就要改變教育系統(tǒng)評價學校和教管中心的方法,把幫扶對象的發(fā)展狀況納入主體學校的評價當中,讓成熟的經驗得以推廣和延伸,讓德育教育發(fā)展緩慢甚至薄弱的學校和學生受益。
3. 組織教師出外參加各種德育和心理培訓,回校后做出學習匯報和實踐計劃,支持并鼓勵教師積極實踐,重視過程管理和實踐效果,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學校要將先進經驗進行整理,逐步開發(fā)并形成校本教材,讓教師在課堂上和學校的活動中滲透德育內容,及時向學生傳遞育人理念,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生發(fā)展奠基。
4. 挖掘人文資源,普及傳統(tǒng)文化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就要對學生不間斷地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將經典誦讀作為每天必讀的一課,定期檢驗誦讀效果,并不時地向全校進行展示;每學期開展一次演講和感恩教育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德育,在全校上下形成濃厚的育人氛圍。
5. 學校是育人的主陣地,要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學校的每個角落。學校要開設道德和法制講堂,普及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和相關法律常識,向學生傳遞做人的樸素道理;要利用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組織各類特色教育活動,教育學生孝親敬長,弘揚愛國精神。通過各種特色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樹立自我保護意識、維權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等,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總之,德育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è)。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不斷更新觀念,時時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要把培養(yǎng)人、塑造人作為己任,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堅持,才會探索出一套適合農村中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德育之路,開創(chuàng)農村中學德育教育的良好局面。
作者簡介:
萬廷威,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糜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