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鳳山
摘 要:本論文從多名成功人士的良好習慣談到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教育。對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品德教育,要幫助學生形成“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習慣,要養(yǎng)成“以終為始”“要事第一”“知彼解已”“統(tǒng)合綜效”行為習慣。
關鍵詞:習慣 職業(yè)院校學生 素質教育
有人把眾多成功人士的良好習慣進行總結,概括成“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已、統(tǒng)合綜效、不斷更新”【1】45-47的七個習慣。七個習慣的前三個說的是“做人”的道理,后三個談是“做大事”的道理,歸結成一點,就是講的是做人做事之“道”,談的是素質。前幾年,一些職業(yè)院校在“以服務為宗旨,在就業(yè)為導向”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向有利于就業(yè)需要方向調(diào)整,應用型技術與技能培訓成為高職院校和學生關注的重點,把做人做事之“技”當成的重點,忽視了“道”的教育,從對學生長期的發(fā)展來看,“道” 的教育比“技”的教育更重要,習慣的養(yǎng)成和素質的培育更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一、關注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加強學生的品德教育
“小成在智,大成在德”。誠實有信、謙虛勤奮、忠于職守、辦事公道、善于堅持等品德是眾多成功人士“大成”的基本,這與我們強調(diào)“學生品德”教育十分吻合,也就是以德為先,德育為本。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接人待物要誠實守信,對家庭和組織應當忠誠,辦事不僅要耐心,還要勤勉而公正。誠實守信、謙虛謹慎、忠誠擔當、節(jié)制欲望、富有勇氣、公正而有耐心、勤勉樸素等品行的教育不能通過一事一時教育能達到的,需要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等眾多教育工作者日積月累,經(jīng)年累月的言傳身教才能取得成效。
二、素質教育就要幫助學生形成“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習慣
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偏向按照某種方式來理解、考慮和記憶,時間長了,就形成一種思考問題的習慣,人們把這種思考習慣稱為思維定式,也被稱為“習慣性思維”。人們學習、生活、工作的中心各不相同,考慮家庭多的以家庭為中心,有的則以工作為中心,也有以利益為中心的。中心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怎樣讓自己不受情緒等其它因素的干擾,用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思考處理人生中的各種中心,方法就是“以原則為中心”[1],依據(jù)自己心中的“原則”去思考和決定。
這里所說的原則既是一般意義上所講的“法則、標準、禁止規(guī)定及人們普遍遵守約定”,更是那些被大家普遍認可,無需任何解釋都能心領神會的良知,如公正、誠信、正直、講求品質或追求卓越、耐心、善良等。
幫助學生樹立“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定式,建立了“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定式,遇到問題,減少左顧右盼的思來想去,能夠按著自己的“原則”去做,使工作生活變得更加高效。
素質教育的重心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原則,一是學習必要的法律、法規(guī),學會學習和理解標準,學會了解所在地區(qū)、單位、部門時下的約定成俗不成文的禁忌,依法依規(guī)辦事,不去碰觸禁忌。二是理解掌握一些普適的“原則”,如“誠信”“正直”“公正”“尊老愛幼”等等。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抓住各個“原則”的本質,對比某一原則行事和與這一原則反其道而行的結果換得的感受。比如,“誠信”行事,與“欺詐”行事的感受哪個愉悅得持久,哪個更有利于自己趨向成功。
三、素質教育還要指導訓練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習慣對學生來講很重要。對高職學生來說,“以終為始”“要事第一”“知彼解已”“統(tǒng)合綜效”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
1.培養(yǎng)學生“以始為終”的習慣?!耙允紴榻K”通俗地說,就是“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礎上,給自己確定一個長遠的奮斗目標,而后向這個目標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直到實現(xiàn)自己的奮斗目標。”對學生來講,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礎上做職業(yè)規(guī)劃和人生規(guī)劃,幫助學生減少迷茫,把握人生方向。多年的升學考試,讓這些高職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把精力都投放在升學考試上了,完全放棄了對自己人生終極目標的規(guī)劃設計,不論是家長,還是學生自己,顧眼前成績顧的多。高院學生們很多都說不清楚他們自己終生追求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更幸福、更快樂,活的才更有價值,“弄個畢業(yè)證書,找份不錯的工作”就是他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指導他們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和同時,幫助發(fā)現(xiàn)、發(fā)展自己的特長,并在堅持中累積信心,走向成才。
2.培養(yǎng)學生“要事第一”的習慣。 教育引導學生成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什么對自己的成長最為重要,明白什么是“大事”和“要事”,還要學會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緊盯這些“大事”和“要事”,也就是要養(yǎng)成“要事第一”的良好習慣。依據(jù)時間管理專家的觀點,應當把“事務”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分為“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四類[1]。 “要事”是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1]?!耙碌谝弧钡牧晳T,就是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如果學生的“要事”不多,至少說明他們的職業(yè)規(guī)劃還沒有做完,對這些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事是指導他們建立職業(yè)規(guī)劃。對那些“要事”忙不過來的高職學生來說,我們教師的任務可能不是幫助他們“甄別要事”,而是減少“要事”的數(shù)量。比如,對學生干部而言,幫助他們學會“授權”,對不擅長“拒絕”的同學來說,指導他們學會說“不”,學會選擇不做什么??傊?,讓學生學會時間管理的方法,學會在目標管理的基礎之上的,緊盯目標不放,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重要事情上,不把時間浪費在小事上,做到以始為終。
3.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知彼解己”的習慣。 勿用置疑,人際溝通是高職學生必須學會的基本素質的技能。我們的學生在溝通的時候,往往還沒完全了解對方的真正意圖,便急著回答或解決問題。“知彼解己”有方法是有效溝通的很好的方式。 “知彼解己”的意思是先尋求了解對方,然后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 [1]。這種溝通,先設身處地地聆聽和徹底了解對方的想法,讓對方先感到被了解,然后說自己的意圖,溝通雙方容易相互了解彼此的真正意圖,才是溝通的真諦所在。
“知彼解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比較困難。難在如何聽?!奥牰畬Ψ健睂ΤH死щy,對學生更是困難。聽的時候,不能“不用心地假裝聽”,也不能只注意聽“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要專注對方所說的話,尤其要注意對方身體語言和語調(diào)表達出來的感受,并用自己的經(jīng)歷為參考回應,來進一步了解對方的含義、動機和感受;回應的時候,不能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也不能憑自己的經(jīng)驗去理解別人的目的與做法,依據(jù)自己的看法、經(jīng)歷提問,更不能急著給出自己建議、勸告及問題的對策?;貞姆椒梢灾厥鲎志?,注意只是字句,不是感受,也可以用自己的話總結大意,或是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方的意思及感受。
這種溝通方法的訓練,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更需要職業(yè)溝通課程的訓練,希望史蒂芬·柯維博士的方法能對我們職業(yè)院校教師,尤其是通用職業(yè)溝通課的教學活動有所啟發(fā)。
4.培養(yǎng)學生“統(tǒng)合綜效”的習慣?!敖y(tǒng)合綜效”就是要尊重差異,取長補短,創(chuàng)造出1+1>2的效應,也就是我們常說“團結合作”,就是號召大家要有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當今社會,由于社會分工的細化,處理各種錯綜復雜問題時,人們很難依靠個人的能力去完成,都需要人們組成團體,建立團隊,合作完成。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在職業(yè)院校的素質教育中作用,已被大家廣泛認可,方法也很多,我們的責任就是落實落實再落實,把目標切實轉化成學生的素質。
提高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質量是一個長期的問題,這不是哪個院校憑借一己之力就能解決的問題。《高等職業(yè)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2016年3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fā))已經(jīng)把職業(yè)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調(diào)整為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fā)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yè)為導向”,國家教育政策的導向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這一定位將“品德”的教育放在核心的位置,把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列為職業(yè)教育的目標,為我們開展素質教育指明了方向,作為教育者的我們焉有不做好素質教育的理由。畢竟,提高學生素質,這國家輸送更多的高素質畢業(yè)生,幫助學生幸福生活才是我們最大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史蒂芬.柯維.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M]. 高新勇 王亦兵 譯.北京:北京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