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明
摘 要: 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和后續(xù)的精細化管理工作是學生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F在,我國高校這一管理工作存在不足之處,尤其是貧困生認定以后的繼續(xù)管理工作。本文分析高校貧困生認定及后續(xù)管理精細化工作問題的具體原因,提出認定材料的規(guī)劃法和細致化、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內部構建有效管理機制、建立合適的懲處機制等措施,進一步完成貧困生的認定和管理工作,解決有困難學生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 高校貧困生認定 后續(xù)管理精細化 工作機制
對家庭貧困已經進入高校深造的學生進行一定的輔助和支持,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現在,貧困生輔助已經成為我國高校的一項重點工作,是關系到學生的教育活動的完成及生活維持的重要舉措。在高校學生工作中需要認真地對待這個問題,將“幫助”真正送到有需要的學生手里,協(xié)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實際困難。本文立足對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及后續(xù)管理精細化工作機制的研究分析現狀,解決工作實際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問題,促進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工作和后續(xù)管理工作的完善與發(fā)展。
一、高校貧困生認定及后續(xù)管理工作現狀
貧困生補助是為了讓高校學生在求學期間順利地完成學業(yè),保證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工作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一)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程序
高校對貧困資格認定有一套程序。首先在生源地拿到當地民政局對其家庭貧困的證明。有的地方由當地的村委或者居委會提供貧困證明,或者由本人提供貧困證明材料,然后到民政局進行統(tǒng)一的貧困認證,由民政部門開出貧困證明。學生帶著貧困證明到學校向班級輔導員提出申請,然后班級的學生經過討論投票和院校系部討論組討論確定人數,學校根據上報的名單審批。申請的材料包括學生的家庭貧困證明;班級輔導員及學生對其在校期間的生活消費情況和日常表現情況的認定。
(二)高校貧困生認定后的管理工作
很多高校貧困生的補助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的,這對很多學生管理工作有好處。而且通過分等級的補助可以讓更多的困難學生受益,產生更好的積極效應。高校貧困學生的等級認定不同,這個不同需要學校根據貧困生的情況進行進一步調查研究,將國家的補助發(fā)放到最需要的地方。
另外,貧困補助發(fā)放之后并不是就表示貧困生補助工作結束了,還需要學校進行學生實際情況的跟蹤調查,確定學生的情況屬實,并且借此鼓勵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并掌握各種知識技能。學校不僅要幫他們解決生活問題,更要幫助他們樹立勤奮努力、積極進取道的生活態(tài)度。學校的補助是為了解決學生暫時的生活困難,而學生也不能完全依賴貧困補助,所以高校貧困生補助發(fā)放以后,還要進一步研究,多途徑地解決實際問題。
總的看來,高校貧困生的工作包含多個方面,具體的認定、討論分等次的幫助、及時地跟蹤調查、給貧困生找到更多的經濟支持來源等。
二、高校貧困生認定及后續(xù)管理精細化工作中的問題
我國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和后續(xù)的精細化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幫助那些生活困難的學生及時完成學業(yè),解決生活中的部分困難,并且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高校貧困生認定中的問題
1.認定材料的不確定性
高校貧困生認定的一個困境就是材料的真實性。因為貧困生的具體家庭情況及證明材料都是由當地相關基層組織出具的,由民政局開出證明材料。但是,這一認定過程中一些地方的行政工作人員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開出的貧困證明非常隨意。有的學生為了獲得資助會造假,謊報材料。
2.認定標準模糊
現在,各個地方的經濟水平不一樣。當地民政部門對貧困的界定標準不同。所以,一些學生家庭雖然在當地算得上貧困,但相對其他地方來說可能算不上貧困等級。這樣的學生與更貧困的學生之間爭奪資源會導致資助認定標準不統(tǒng)一。因為高校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個省市,各省市之間的經濟水平的差異導致認定標準的相對性問題。
3.評定過程存在“漏洞”
高校貧困生認定有一個互評的過程。在互評的時候,學生的家庭情況并不是很清楚,在評價中難以給出公允的意見。另外一年級新生剛剛進入學校,互相并不了解,評定的意見難免有失偏頗。所以,整體上看在學生或者班級的評定中是會存在一些問題的。
(二)高校貧困生認定后續(xù)管理工作中的問題
高校貧困生認定以后,還需要進一步管理。這些管理工作往往能實現認定的自查與檢驗。但是在實踐中,這些后續(xù)管理工作中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
1.跟蹤調查不及時
現在一些高校都是將助學金發(fā)給學生就結束了助學工作,沒有將工作持續(xù)下去。這樣就錯失了很多糾正貧困生評定工作的缺陷的機會。而且雖然有的學生接收了貧困生補助,但是同時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問題。此時非常需要學校能及時地跟蹤調查,讓補助能發(fā)揮實際效用。
2.監(jiān)督環(huán)節(jié)缺失
一些高校卻沒有監(jiān)督機制和懲處機制,導致弄虛作假現象嚴重。有的學生的材料是虛假的,而學校沒有及時發(fā)現,助學金就不能幫助到更多的學生。學校有必要建立貧困生認定的監(jiān)督機制,在認定以后繼續(xù)對先關情況進行監(jiān)督。
3.資助方式單一
高校貧困補助一般是直接發(fā)放到學生手中。這雖然能解決學生的暫時生活問題,但是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依賴。一旦沒有了資助學生的生活就成了大問題。那么,學校有必要多途徑地開發(fā)學生勤工儉學的機會,以輔助高校貧困生資助活動,減輕國家的壓力。
三、高校貧困生認定及后續(xù)管理精細化工作存在的原因
通過上述問題分析,我們發(fā)現在高校貧困生認定及后續(xù)的精細化管理工作中存在問題是具有代表性的。那么,這些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綜合起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征信體系的不完善
我國征信體系的缺失讓人們的行為缺乏監(jiān)督管理,各種不誠信行為紛紛出現。因為征信體系的不完善,人們認為即使是說了謊話,進行了材料的造假也不會有什么后果。導致很多人隨意要求開出貧困證明。這一行為讓貧困生補助工作難以公平地開展下去。
(二)思想認識上的缺陷
一些人對高校貧困生補足工作存在極端的思想。一種思想認為大家都在爭這些錢,如果自己不去就是“傻瓜”。所以不管是否真的需要都要去爭取一下。另一種人認為,這里邊是有“內幕”的,根本輪不到自己,爭取也是白費力氣。所以,現在常會發(fā)現在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上真正需要的人沒有得到幫助,一些弄虛作假的人反而獲得了國家資助的怪現象。
(三)學校相關管理方面的不足
我國高校肩負著培養(yǎng)人才和科研發(fā)展的重任,工作內容多,任務繁重。學校抽不出相應的人進行調查研究,只能根據大致情況做出判定。像在貧困生資助管理方面,一些高校甚至沒有制定追蹤管理制度,也沒有委派工作人員及時記錄貧困生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甚至有些學生家庭已經度過了困難時期,但是依然在領取國家的資助,這都是因為學校管理不到位的原因。
(四)懲處機制不健全
懲罰不是對不誠實行為的唯一手段,卻是有效的方法。因為對不誠信行為進行懲處是可以有效地震懾不良行為的。但是,我國高校貧困生補助的認定和管理中懲處機制的不健全讓很多人不擇手段地鉆空子,導致不良風氣的產生。
四、高校貧困生認定及后續(xù)管理精細化工作機制的構建設想
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和后續(xù)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消滅這些原因存在的條件。學校就要從工作機制方面提升學校的學生工作水平。
(一)加強材料認定和甄別機制
證明材料是高校貧困生認定的第一關,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對待。雖然征信體系的建立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落實責任人的方式減少亂開證明的現象。比如學生的貧困材料必須有當地的多人證明,相關證明責任人要寫上聯系方式,方便調查研究。貧困生確認以后的名單要發(fā)回給當地政府核查,由當地政府簽字確認,承擔法律責任。各項認定材料不能簡單的一個公章就解決問題,必須有一定的格式規(guī)范。從基層組織開始,一級級地進行申請審批。這樣可以提高材料的真實性,減少虛假材料內容。學校設立專門的材料調查和管理部門,及時地將各種材料進行核對。而且學生的材料不能“一證多用”,按照國家標準制定統(tǒng)一的證明材料格式。而且學校要利用電話、網絡等現代技術進行跟蹤調查,證明材料的真實性。
(二)輔助思想教育手段
校內進行學生的“誠信教育”采用競賽、演講、辯論等方式樹立誠信主題。已經確定的貧困生名單要在班級公布,允許學生匿名檢舉,然后由學校進行再一次的調查研究。嚴防死守,不允許弄虛作假的行為的出現。加強對學校管理工作者的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預防學生打出“感情牌”。學校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學校要有固定的教育程序和豐富的教育內容。要安排專門的教師進行講解,設置思想教育輔助手段。
(三)內部構建有效管理機制
除了認定過程中的嚴格管理以外,認定之后還需要進一步管理。首先要在校內建立有效的貧困生追蹤調查及管理機制。對已經受到資助的學生生活進行抽查,建立抽查機制,抽查情況要存檔。當然,抽查之后并不是表示就結束了。接著還要對學生進行隨機抽樣的復查,以保證評定結果的公平性。然后在校內設置電子平臺登載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學生管理檔案。將全校學生的情況進行電子存檔,方便管理者調查研究。最后,允許其他電子平臺上發(fā)表意見進行情況說明。教師則通過這個程序將貧困生的情況進行匯集,以備在下次評定中作為參考。而且最好是在電子平臺上給學生提供申請的機會,及時地與輔導員和學生會聯系,發(fā)現隱藏在學生中間的問題,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問題。校內貧困生管理工作機制要細化到生活、學習和思想等各個方面,對學生的思想認識及時疏導,形成好的校園風氣。
(四)建立合適的懲處機制
進行有效管理的同時還要有合適的懲處機制。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對不誠信的行為進行震懾和打擊。學校可以和認定貧困生簽訂誠信協(xié)議,一旦出現弄虛作假的行為就要取消貧困資格,收回發(fā)放的資金。對情節(jié)嚴重的人給予相應的處分。鼓勵學生之間互相監(jiān)督,檢舉揭發(fā)欺騙行為讓資助資金真正發(fā)放到貧困生手中。而且對于那些不誠信的行為要存進檔案之中,以便我國今后順利地建立起征信體系。
另外,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實際情況,在進行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和后期管理中一定要建立一整套比較合理的工作機制。從思想教育到監(jiān)督管理全方位地開展高校貧困生的工作。
總之,有效的預防是對貧困生認定及管理的有效手段。當然,學校需要發(fā)掘勤工儉學的崗位或者學生自力更生的機會,給貧困的學生找到更多合適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合適的工作機會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yǎng)出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許敏,范勇,楊春艷.論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及其后續(xù)管理[J].教育與職業(yè),2011(9中):42-43.
[2]孫濤,沈紅.基于家庭經濟狀況調查的高校貧困生認定——國際比較的視角[J].外國教育研究,2008(10):26-29.
[3]丁明秀.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實踐難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yè),2013(9中):50-51.
[4]畢鶴霞.高校貧困生認定理論變遷述評[J].現代教育慣例,2012(6):92-96.
[5]丁桂蘭,周艷華.高校貧困生認定的現實困境與對策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10(9中):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