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是普及漢語、溝通我國與外國,提升我國影響力的重要課程。順應信息時代潮流,強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信息化水平是促進漢語國際教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本文介紹了漢語國際教育的現(xiàn)狀與問題,并結合信息時代的背景與特點,從政府、學校、教師三個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以期提升我國漢語國際教育水平。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發(fā)展路徑;信息時代
一、 引言
漢語國際教育指的是面向海外母語非漢語者開展的對外漢語教學活動,目的是提升海外特定人群的漢語水平,加強外國與我國的溝通,促進雙方友好交往。漢語國際教育在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也展示出許多新的時代特征。本文的核心目的,是在介紹我國漢語國際教育現(xiàn)狀與問題的基礎上,結合信息時代的背景與特點,提出優(yōu)化我國漢語國際教育發(fā)展路徑的對策建議,以期提升我國漢語國際教育水平。
二、 漢語國際教育現(xiàn)狀與問題
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穩(wěn)步增長和中國國力的巨大提升,漢語作為中外溝通的重要橋梁,受到海外各國各界的重視,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截至2017年7月,中國已經在全球140個國家或地區(qū)建立511所孔子學院和107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這其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共開設了134所孔子學院和130個中小學孔子課堂,覆蓋了歐盟28國、中東歐16國。在美國,已有超過4000所中小學設置了中文課程,學習漢語的中小學生人數(shù)已超過16萬。在日本,有200萬以上的人在學習漢語,漢語是英語之后的第二大外語。漢語熱的興起引發(fā)了師資不足和優(yōu)質教材缺乏的問題。據(jù)國家漢辦的預測:到2018年底,全球學習漢語的人將超過1.5億,對外漢語教師的缺口在400萬人以上。在教材方面,目前,許多學校的教材都存在內容陳舊,與時代脫節(jié);“水土不服”,不符合外國人思維和生活習慣;注重學習詞匯和語法,難度較大等問題,教學資源比較單一。由此可見,漢語國際教育中中文教師和優(yōu)質教材供不應求的問題已十分嚴重了。為解決這些問題,順應信息化潮流,利用信息技術,加強信息化建設是必然趨勢。
三、 信息時代的背景與特點
信息時代是以網絡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時代。信息時代以先進的生產力為依托,對人類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18世紀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中,蒸汽機的發(fā)明和應用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人們進入電氣時代。而約從20世紀中葉開始的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革命,使人類開始邁入信息時代。信息革命與前兩次工業(yè)革命相比,它不再以體能和機械能為主,而以智能為主。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不僅影響著經濟發(fā)展,也與政治形勢、文化興衰等密切相關,這標志著人類已進入系統(tǒng)化的信息時代。信息時代具有智能化、電子化、全球化、非群體化的特點。因此,信息時代的到來對各行各業(yè)來說既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影響也是復雜多樣的。
四、 信息時代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的發(fā)展路徑
針對漢語國際教育的現(xiàn)狀與問題,可以結合信息時代的背景與特點,從政府、學校、教師三個方面來進行改革。
(一) 政府合理引導漢語國際教育的發(fā)展
漢語國際教育的發(fā)展離不開政府的合理引導及相關政策的支持。從政府層面來講,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增加財政投入,每年投入一定數(shù)額的資金資助相關高?;蛘邼h語國際教育機構的研發(fā)活動,鼓勵對外漢語教師開發(fā)優(yōu)秀課件,編寫優(yōu)質漢語學習教材。與此同時,也要加強漢語國際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平臺。二是要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法規(guī)。政府應當根據(jù)漢語國際教育發(fā)展的具體情況和未來形勢來制定政策法規(guī),保障漢語國際教育的信息化建設,努力提高漢語國際教育的水平。
(二) 學校建立信息平臺,實現(xiàn)資源共享
信息時代的信息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等特點。利用現(xiàn)代化的信息設備,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信息,共享信息。因此,對于學校(例如孔子學院、孔子學堂)來講,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建立漢語國際教育網站,研發(fā)全套的漢語國際教育多媒體視頻、教材、課件等,豐富教學內容,建設系統(tǒng)完善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庫,發(fā)揮了教學資源的作用,讓外國人了解并學習漢語,這樣既可以擴大漢語的影響力,又可以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針對性。
(三) 教師利用信息平臺,打破限制
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漢語國際教育信息平臺,可以隨時隨地為全世界的漢語學習者服務。漢語學習者與對外漢語教師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訪問漢語國際教育信息平臺。此外,教師和學生還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開展同步或者不同步的漢語教學、輔導。這不僅擺脫了時空的限制,還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對外漢語教師師資不足的問題。這是因為漢語教師可利用信息平臺開展“一對多”的教學活動,擴展了受眾范圍,提高了教學效率。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漢語國際教育平臺,緩解了對外漢語教師師資不足的問題,為漢語的國際化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 結語
綜上所述,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是普及漢語、溝通我國與外國,提升我國影響力的重要課程。順應信息時代潮流,利用信息技術,加強漢語國際教育信息化水平能提升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效果,緩解對外漢語教師師資不足和優(yōu)質教材供不應求的矛盾,促進了漢語國際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為我國未來的對外交流和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潛在的優(yōu)勢和良好的條件。因此,我國還需不斷完善漢語國際教育信息化建設,以期取得更多成果。
參考文獻:
[1]楊文晶.漢語國際教育信息化建設初探[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09):144.
[2]唐燕兒.漢語國際教育信息化建設探析[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5):24-27+34+108.
[3]芮國星.信息時代高校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
馮素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新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