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燕
一、朗讀的依據(jù)。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古代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就是用這種讀書方式,誦背課文,揮灑文章。一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可以充分說明這一切。從教學系統(tǒng)的角度來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教學論上,“學生中心論”已經(jīng)逐步代替“教師中心論”,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學過程的發(fā)動和維持,全在于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參與。專門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羅杰斯指出,在重視認知發(fā)展的同時,必須同樣重視情感的發(fā)展。高聲誦讀是一個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的做法,而且在激昂的讀書中,不斷冶煉感情,不斷獲取“背誦”的成功,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致,樹立起樂于學習的堅定信念。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高聲朗讀不僅僅是口頭的運動,它是一種綜合思維調(diào)動的樞紐,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激活的有力工具。高聲朗讀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能說會道,是當今學生的一個新要求。但課堂上大膽舉手,大聲發(fā)言,清晰地流利地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的學生卻越來越少,換之的是沉悶的氣氛,稀疏的舉手,小聲的回答,詞不達意的分析。朗讀可以說是治療這個頑癥的良方妙藥。在大聲朗讀中,各種音節(jié)的發(fā)音,為學生的口形全面、系統(tǒng)訓練提供了一個非常好鍛煉機會。而且在大聲朗讀中,背熟了不少課文。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蓖瑯樱炷苌?,如果嘴巴經(jīng)常大聲說,加上豐厚的素材作為底蘊,肯定可以嘹亮地談吐。
二、朗讀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古人云:“夫綴文者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語文學習過程既是知識積累、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更是學生情感體驗、個性張揚的過程。“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痹谡n堂上,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積極主動的感受體悟,與言語對象發(fā)生情感共鳴,體味其中的獨特之處,才能準確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豪放之情,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的悲憤之情,黃河浪《故鄉(xiāng)的榕樹》的綿綿鄉(xiāng)情,陶淵明《飲酒》(其五)的淡雅閑情,學生們都應該好好把握,方能讀出味來。文章的感情并不單一,朗讀者更需留心,如郁達夫《故都的秋》清靜中寄悲涼,莫泊?!俄楁湣吠橹杏髦S刺,《詩經(jīng)?碩鼠》痛恨中含警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文章言盡而意無窮處,更需細心揣摩。如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的第四部分“天氣愈冷了……”一節(jié)。當?shù)弥獣r刻懷念、牽掛的戰(zhàn)友忽然被槍斃了,柔石“身上中了十彈”,作者的悲憤與仇恨之情,思念和痛悼之意是何等的強烈而復雜,但魯迅只寫了“原來如此!……”古人云:“詩緣情”,“情動而辭發(fā)”。朗讀者必須披文以入情,表情以達意。這要求學生朗讀時必須先體會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務求與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方能打動聽眾。沒有感情的朗誦肯定是不成功的。
在標點處生情,讀出其中內(nèi)涵:許多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往往不太十分注重標點,因為他們太普通了,每篇文章中都有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標點。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往往只注意了它的作用,或者只是在理解感悟文章內(nèi)容時注意它的身影,其他的時候標點便成了陪襯。其實,我認為在朗讀課文的時候,也應給予標點更多的關注。雖然標點符號的很不起眼,但往往許多情感都融于其中,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李清照《聲聲慢》最后一句,老師在學生朗讀課文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剛才這個句子你讀的是句號,不是感嘆號。學生恍然大悟,重新讀時明顯有了進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讀書當是誦讀。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他說:“要增進學生理解和寫作的語文能力,得從正確的誦讀教學入手”,文章要由老師、學生反復讀,“有時還得背誦”。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誦讀的先決條件,同樣,學生也因朗誦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領悟。朱熹也有同樣的體會:“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爾。”例如《阿Q正傳》中“土谷祠暢想曲”一節(jié),初讀覺得好玩;聯(lián)系背景及前后文方覺阿Q可笑;后來才明白魯迅先生的用意:阿Q之所以有這樣可笑的想法,是因為革命者并沒有發(fā)動下層愚昧的勞動人民;再讀是時便覺阿Q可憐、可悲;涵泳再三,又讀時阿Q的心態(tài)已了然于心,尚未張口已覺阿Q活靈活現(xiàn)地浮現(xiàn)在眼前,仿佛不是自己在讀,而是阿Q在傾吐“革命心聲”。無論朗讀者還是聽眾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雙方都受益匪淺。
三、朗讀的魅力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在提倡充分關注學生的同時,教師也應關注自己。教者的泛讀,濃縮著教者對教材的獨特感悟與體會。伴隨著泛讀,課文中那優(yōu)美的意境、美好的向往、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會像甘泉一樣浸入學生的心田,誘發(fā)學生情感的波瀾。教者聲情并茂的朗讀,不僅會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chǎn)生豐富的情感想像,而且會讓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產(chǎn)生共鳴。因此,我們要注重泛讀,并在泛讀中做到:“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
可見,提倡誦讀教學意義重大。那么,如何進行誦讀教學呢?我認為做好以下三點:
首先,教師要加強范讀,子師以“讀”,孰敢不“讀”?好的范讀不僅可以設置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果,還能給學生一種美的精神享受,也有利于提高教師威信。筆者音質(zhì)不佳,普通話也不很標準,但我用心動情的范讀,常常博得學生們的滿堂喝彩,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要善于指導學生朗讀。應針對學生朗讀中音量偏小,速度過快,破句多,缺乏感情的缺點,進行個別的針對性的輔導。筆者對學生說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朗讀在很大程度上有自娛自樂,自我滿足的特點,不要怕人笑,要大聲地大膽地忘情地旁若無人地甚至“肆無忌憚”地朗讀。這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朗讀氛圍,有效地調(diào)動了朗讀的積極性。
再次,不要忘了技巧訓練。對停頓、重音、語速、語調(diào)、節(jié)奏等進行專門指導。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如范讀、領讀、帶讀、接讀、齊讀、分角色讀、配樂朗讀等多種?!敖桃喽嘈g矣,運用在乎人”。
總之,朗讀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闡述了朗讀在培養(yǎng)學生注意力、自信心、張揚學生個性等方面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恰當?shù)剡\用朗讀這一教學手段能增加語文及語文教學魅力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