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智卿
目前職專校園暴力防控以控制施暴者來減少校園暴力為中心,強調事后的懲罰性干預,造成校園暴力防控措施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本文對校園暴力受暴者進行心理評估,提升受暴者自救能力,解決日益突出的職專校園暴力問題。
一、職專校園暴力對受暴者的危害
(一)受暴者的身體和心理傷害,乃至對人生價值觀影響
受暴者除了承受身體傷害和因暴力事件產生生活狀態(tài)變化外,更要承受心理傷害導致自殘等隱性行為對受暴者造成二次傷害;同時受暴者人生價值觀產生極壞影響,受暴者因暴力事件而對校園安全產生懷疑,受暴者認為校園和社會黑暗,開始用惡意去揣測他人。
(二)受暴者以暴制暴觀念形成,甚至付諸于行動
受暴者整體傾向于“應當用暴力制服暴力”,受暴者在欺凌事件發(fā)生后,采取過以暴制暴的行為。
(三)受暴者核心信念受到挑戰(zhàn),重新衡量人生
校園是一個保護網,讓我們安全快樂的成長,我只要保持努力和善良,世界會善待我;校園暴力后受暴者對自我和世界的核心信念受到挑戰(zhàn),開始懷疑這個世界的公平性、安全性和可控性;開始重新思考人生并發(fā)現(xiàn)新生活方式。
二、職專校園暴力受暴者自身的心理問題
(一)受暴者自身因素,刺激或強化施暴者暴力動機
受暴者自身性格導致事件惡化,性格都比較軟弱內向,心理建設能力較差,同時對事件的解決方式缺乏了解和自信,受暴情緒積壓帶來更多的心理問題產生,甚至形成受暴人格;部分受暴者在與施暴者接觸過程中存在情感糾紛、使用了言語挑釁或者有財產外露等等因素;在校園暴力犯罪中,有的學生受暴者存在惡語相激、非難或者武力挑釁等誘發(fā)性因素,刺激和強化了施暴者;有些受暴者表現(xiàn)為輕信他人、大意或者貪利等自身因素強化了施暴者形成犯罪動機等,職專生有宣泄情緒的需要,很容易將負面情緒轉移到他人身上。
(二)受暴者缺乏自救能力和意識,順應施暴者暴力
校園暴力中受暴者在遭遇校園暴力侵害時,對施暴者和暴力行為的反應,其中包括順應,激烈反抗和巧妙應對等;職專生在遇到校園暴力時應當具有自我救助意識,學會防御技能,合理利用自救措施,并盡可能將被害的身心財產損失降到最低;暴力行為發(fā)生時,受暴者可以不失時機地合法使用包括正當性防衛(wèi)和情景周旋等方法,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與施暴者周旋較量,制服施暴者或者拖延獲得救助和逃離的時間。
(三)受暴者不合理的信念,存在受暴者轉為施暴者風險。
在校園暴力犯罪案件中,受暴者與施暴者在特定的條件下能夠發(fā)生角色轉換。例如受暴者在侵害后果發(fā)生后,未能及時調整和恢復心理狀態(tài)。學校和家長又沒有及時對其進行正確的行為和心理疏導。這種情況下往往導致受暴者轉化為新的施暴者。有的受暴者表現(xiàn)為復仇心理下的報復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受暴者成為新的施暴者。還有一些受暴者用自認為正確的自我保護的方式、方法侵害其他學生的合法利益。這種方式一般表現(xiàn)為采取了不理智行為或者過激行為方式。
三、職專校園暴力受暴者形成原因
(一)家長對校園暴力處理不妥當,加速校園暴力的惡化
在事件初期家長對受暴者關注不足,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遭受暴力的跡象,錯過了事件處理的最佳時機;事件處理時部分受暴者家長處理不當加速了暴力事件的惡化,受暴者受到二次傷害;另外有部分家長用以暴制暴來解決事件,成為反面教材。
(二)校方對校園暴力處理機制存在問題,未形成對受暴者援助機制
教育局等上級機關缺乏有效引導,缺乏相關實際處理規(guī)定;校方對于聲譽的保護,選擇壓制相關事件,心理咨詢室普及率高但師資不足;學校雖對校園暴力受暴者提供幫助但局限于涉訴的受暴者,忽略占大多數的未上訴的受暴者;受暴者不知道如何和別人建立新的聯(lián)結,渴望加入一個團隊,需要學校給與一個方法論和一個機會而不是講理和勸導。
(三)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回避,掩飾校園暴力的嚴重性
我國與校園暴力相關的法規(guī)均回避“校園暴力”概念,同時將其事故化的,“事故”是“意外的損失或災禍”,而校園暴力是“故意侵害行為”,兩者存在著顯著差異;這種事故化的方式,會掩飾校園暴力嚴重性,不利于校園暴力處理。
四、職專校園暴力受暴者的心理預防
(一)加強法制教育,提高潛在受暴者防護意識
對職專生進行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職專生的防護意識和對校園暴力警惕性;通過區(qū)分不同職專生年級和年齡,對不同年級和年齡段的學生開設有針對性的校園暴力預防課程,并告知職專生防范簡單技巧;通過區(qū)分校園暴力特殊種類進行法制教育,交往過程中防范意識和個人隱私意識泄露,杜絕與有不良行為或者違法行為的人員交往,從而達到避免被傷害的目的。
(二)構建家校無縫機制,更好地保護潛在受暴者
通過家校聯(lián)系微信群和QQ群建立家長學校機制,邀請心理和法律以及教育等方面專家學者,對家長和職專生集中進行輔導預防校園暴力,提高潛在受暴者保護成效;同時提醒家長應引起重視異常表現(xiàn),對遭遇被暴力即時溝通和干預,提醒家長注意發(fā)現(xiàn)受到暴力侵害跡象,必要時采取護送等措施予以保護。
(三)完善學校心理疏導機構設置,幫助受暴者回歸正常學習生活
加強心理輔導并及時進行心理矯偏,引導確立積極合理三觀,通過合法途徑實現(xiàn)人生價值,防止受暴者產生緊張情緒或失范報復行動;學校建立校園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等援助機構,由國家認定的心理咨詢師接待服務主動前來尋求幫助的職專生;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必須專業(yè)、經過特殊的訓練,具備專門的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緩解職專生心理上的恐懼與不適并回歸正常學習生活;疏導和解決受暴者的情緒(情緒是一種能量,就像人不能藏一個火球),否則有兩種情況:一種向外發(fā)泄在其他同學身上,自己也變成了施暴者;另一種向內得抑郁癥之類的精神疾病,自殘甚至自殺。
(四)建立國家補償和救助程序,預防受暴者向施暴者轉化
受暴者與施暴者在特定的條件下會進行角色轉換,可能受暴者向施暴者的角色變化,也可能施暴者轉換為受暴者;學校對于施暴者處罰與受暴者愿望和要求差距大,不能滿足受暴者物質或精神上要求時,受暴者會對學校和社會產生強烈負面甚至報復情緒,從受暴者轉變?yōu)樾@暴力施暴者;受暴者或其家屬因校園暴力傷害而導致生活學習困難,施暴者及其家屬又不具備賠償能力時,國家補償和救助等程序應幫助受暴者及其家屬,醫(yī)治身體與心理創(chuàng)傷,預防受暴者向新的施暴者轉化。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職專校園暴力心理預防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JG17EB03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