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楠
摘要:近年來,各地文化館加大力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絕大部分群眾切實地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惠民措施,但有部分特殊群體如未成年人、老年人、殘障人士、孕婦、攜嬰者,由于自身因素,在參與公共文化生活的時候遇到諸多不便,導致服務體驗不佳。本文旨在探討為特殊群體提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性和實施建議,望能為各地文化館的文化服務工作獻計獻策。
關鍵詞:文化館;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缺乏對特殊群體的專屬服務
(一)特殊群體所處社會現(xiàn)狀及公共文化需求
近年來,社會發(fā)展飛速,人們物質生活質量大幅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越發(fā)多彩。為此,各地改擴建文化場館,為市民提供豐富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對于普通人群而言,前往文化場館參加文化活動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未成年人、孕婦、攜帶嬰幼兒的人、殘障人士而言,這或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公共場合中的特殊群體,特指老、幼、病、殘、孕、攜嬰者等。這類人群,有些身體外觀與常人無異,其特殊需求常常在社會生活中被忽視,導致無法享受到正常的公共服務。例如,老年人大多患有急、慢性病,需要具備急救知識的人陪伴;孕婦、攜嬰者及未成年人需要專屬空間和定制的公共設備;殘障人士需要無障礙公共設施及陪同人員。無論哪個群體,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都是一樣的,都希望享受到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
(二)特殊群體缺乏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務體驗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要求統(tǒng)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fā)展,保障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將老年人、未成年人、殘障人士、農(nóng)民工、農(nóng)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對象。結合上文,特殊群體也應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對象。
雖然各地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但資金不到位,服務意識不高,導致了特殊群體參與公共文化生活的難度加大。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仍遇到了諸多不便。聽力障礙人士參加培訓課程,但沒有懂手語的專業(yè)人員在場,老師也無法進行授課,既浪費時間,也收效甚微。
二、文化館完善服務特殊群體的重要意義
(一)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起引領作用
文化館是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為公眾提供基本的、與群眾需求適應的公眾文化服務,開展豐富文化活動,展現(xiàn)深化文化內涵,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部分[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重點是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這說明,各地市文化館的工作職能與當前正大力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謀而合,甚至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想方設法地利用好自身平臺,為群眾實打實地提供優(yōu)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將惠及千千萬萬群眾的文化生活。
(二)“全民概念”是文化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前提
組織開展具有導向性、示范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培訓及創(chuàng)作活動是文化館與群眾接觸最為密切的工作內容。開展此類工作時,我們發(fā)現(xiàn),特殊群體數(shù)量占比不低,因此,在為群眾提供優(yōu)質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我們應該深刻牢記全民概念,在館建設施、人員配備、服務內容等方面都應當為特殊群體考慮更多。只有當特殊群體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務,“全民概念”才算真正落在實處。
三、設身處地為特殊群體考慮,完善文化館服務體系
(一)配備特殊群體專用設備
對于特殊群體而言,文化館的許多普通的配套設施是不適用的。未成年人由于身高不夠,在走步梯時夠不著扶手,在洗手池前夠不著水龍頭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如能設置兒童專用扶手和洗手臺,則可以避免這個尷尬;老年人步履蹣跚,容易重心不穩(wěn),在步道比較長的走廊或狹小的衛(wèi)生間內,如能設置靠墻扶手,供老年人借力支撐,則可避免摔倒;有部分殘障人士需要使用輪椅代步,如果沒有安裝升降電梯,則無法上樓,如果在每一層樓層中沒有設置無障礙通道,小樓梯過多,也會導致出行不便;盲人由于視力障礙,需要在指示位置設置盲文標志,方便盲人辨識;孕婦攜嬰者需要有專屬母嬰室,方便照顧孩童,這些都是文化館配套設施建設方面可以為特殊群體提供的專屬服務。
(二)開展更多適合特殊群體的活動
公共文化活動是面向全社會的,正因為它的廣泛性,文化館更應當利用好這個平臺,為特殊群體開辦更多專屬的文化活動。各地文化館在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同時,應在活動方案中優(yōu)化體現(xiàn)特殊群體的同等適用性,并積極開展面向特殊群體的公益性文化活動??舍槍ξ闯赡耆?、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的特點開展文化藝術培訓班,授課內容需根據(jù)其認知度和接受度進行調整;可開設由特殊群體組織創(chuàng)作的展覽;可將公共文化活動帶進特殊群體集中地如殘障學校、老年人活動中心、幼兒園、早教機構等,將部分非遺傳承互動項目、文藝展演、藝術展覽等文化活動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尤其是互動活動,可加入適合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殘障人士進行簡單操作且無危險性的的項目,以達到易上手、易記憶、易理解的活動效果,帶動特殊群體的參與熱情;針對殘障人士,還可以開設非遺傳承項目培訓班,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引導該群體掌握操作技能,并聯(lián)合社會機構為其提供就業(yè)機會,將傳承變成工作,達到“雙贏”局面。
(三)引入文化志愿者隊伍協(xié)助服務
特殊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和照顧。在參與公共文化生活時,他們可能無法正常與他人交流,可能需要專業(yè)的人員引導和協(xié)助,可能需要具備急救知識的人員陪護,因此,文化館可引入文化志愿者來協(xié)助特殊群體。選擇文化志愿者而非普通志愿者的原因一方面,文化志愿者相比普通志愿者來說,擁有更豐富的文化藝術類的實操技能,更適合協(xié)助文化館為群眾提供優(yōu)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志愿者可由文化館人員兼任,也可面向全社會招募,崗前培訓需加入針對該群體的陪護和急救等基礎知識,以便更好地服務特殊群體,保障其參與公共文化生活的權利。
綜上,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是文化館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的要求,不應成為空話。各地文化館應換位思考,為特殊群體著想,為其提供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
參考文獻:
[1]許林壁、許曉明《文化館的特殊群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