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萊
摘 要:隨著近年來我國學前教學體制改革的深化,深化幼兒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推動幼兒形成創(chuàng)新精神成為當前學術界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在幼兒教學中選擇STEM教育,全面整合各學科資源,優(yōu)化資源配置,將幼兒所學習的各個學科的知識點緊密聯系起來,對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力有著積極意義。鑒于此,本文就幼兒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STEM實踐教學展開分析,并提出具體的研究思路,以供廣大讀者借鑒。
關鍵詞:幼兒核心素養(yǎng) STEM實踐教學 問題研究
一、STEM教學的概念及特征
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簡稱STEM 教育,是上世紀末起源于歐美國家的一種綜合式、跨學科的教學方式,被認為是“21世紀最成功的教學嘗試”?,F階段,美國的廣大中小學已經全面實施了STEM教學,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基礎學科知識內容全面融合到一起,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能力對學生實施“實踐+素質”旨在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幫助其獲得正確的學習認知。STEM教學強調學科融合和實踐課程設置,是完全以基礎科學作為教學導向的引導性教學模式,不突出強調學生的理論水平,著重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注,讓學生形成完善的學科認知模式。[1]
二、在幼兒教育中STEM實踐的意義
從現代我國幼兒教學模式來看,針對幼兒的個性差異、學習認知差異實施STEM教學,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學科整合,能夠引導幼兒在相對豐富的課堂環(huán)境中針對所學學科樹立系統認知思維,具備基本的動手能力和認知能力。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STEM教學更具學科整合的動態(tài)特征,它不突出某一領域或是某一學科的知識而是基于幼兒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將科學、數學、工程、技術等基礎學科內容整合在一起,讓幼兒能夠在學科整合的教學情景中學習知識,發(fā)現各學科的學習特點,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我國學術界普遍認為:“在學前教育中基于幼兒的個體差異和認知能力,將全面整合的學科資源全面融入到教學情景和課堂實踐中,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促進其形成核心素養(yǎng)”。[2]
三、當前我國幼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我國幼兒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限制性問題,這些問題不但影響了幼兒園的教學效率,更限制了幼兒實踐探索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與發(fā)展。就目前狀況而言,大多數幼兒園過分幼兒的文化課教育,將英語、語文、數學作為幼兒的必學的學科,忽視了幼兒的實踐教育。從教學實踐角度來看,過分倚重基礎文化課學習雖然能健全幼兒的認知模式,但缺乏實踐元素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形成實踐能力。同時我國大多數幼兒園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還居于傳統視域,殊不知在知識、經濟日新月異的今天,教學方法和理念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側重于幼兒文化素質建設,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已不適用現代化教育的需要。而作為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在知識經濟時代有責任、有義務輔助幼兒園就教學模式更新,但實際情況是教育決策層未完全認識到STEM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不能構建以幼兒實踐能力形成為核心的教學體系,不利于幼兒形成完善的認知模式。
四、運用STEM實踐教學培養(yǎng)幼兒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
1.以現實情景為依托設置教學單元
在幼兒教學過程中,幼兒園老師為促進幼兒園核心素養(yǎng)形成有必要根據幼兒的實際認知能力,以現實問題為依托開展STEM實踐教學,進而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幼兒具備完善的認知思維。例如,老師以現實橋梁設計問題為核心,根據政府需要在某地需要修建一座橫跨大峽谷的橋,老師首先要設計一個基于項目STEM學習單元,讓幼兒自己動手準備制作材料包括小木棒、熱膠棒、熱膠槍、繩索和白膠漿,通過對不同的進行分組,以團隊協作的方式鼓勵幼兒自己發(fā)揮想象力設計橋梁。整個教學項目的設計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在進行項目之前,教師要先介紹工程設計流程,然后指導幼兒。幼兒園會根據老師指導具備基本的問題識別能力,認識到橋梁設計中的限制性條件。通過觀看他人做橋梁的視頻、小組討論等)、設計方案、運用數學和物理知識分析并修改方案、用木棒制造原型、測試完善、展示交流(包括論證設計的合理性)等工程設計流程。幼兒老師在幼兒園設計出初步方案后,要對幼兒的作品進行點評,并向幼兒講解所需要用到的各學科知識。之后,老師在向幼兒灌輸基礎學科知識之后,讓幼兒根據實際需要對設計方案不斷修正,使學生在反復修正和問題討論過成功,具備學習基礎科學知識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形成良好的動手能力,進而激發(fā)幼兒潛在的學習興趣,讓幼兒能以較高的學習熱情,較好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科學知識。[3]
2.注重課程內容整合
在幼兒教學中對幼兒進行STEM教學領導要注重課程內容的整合,要根據幼兒的認知差異和個性,全面整合不同學科的課程資源,打造立體化課堂,實現多元互動化教學。首先要實現內容整合,老師要圍繞某個涉及領域的概念設計教學單元,融合多個學科來確定教學內容,例如生態(tài)系統、機械系統、電氣系統等。其次是要注重輔助是整合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設計,要涵蓋兩門及三門課程,要把其中一門課程作為主要學科,其他學科整合的目的只是輔助幼兒對該學科進行學。例如在學習科學內容時,幼兒需要數學的作圖、統計、運算等。在這種整合中,幼兒只是被動的用工具,簡單的作圖,很少能了解到其他學科的知識,而輔助教學的目的是讓幼兒充分了解不同知識,掌握基本的作圖技巧,具備基本的實踐能力。最后,老師要以一個學科的內容為核心目標,教師利用其它領域的現實問題情境來推動核心內容的學習。老師要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或計算機設備,塑造教學情境,讓幼兒真正置身于模擬化的教學情景中,深化幼兒對于知識的理解認知,促進幼兒真正掌握實踐技能。
綜上所述,在現代幼兒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yǎng)幼兒形成核心素養(yǎng),就要選擇STME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通過整合不同的課程資源,擴大教學途徑,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注重課程、學科內容的全面融合,以現實情景問題和實際情景設置為依托,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鼓勵幼兒積極的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幼兒形成健全的科學認知模式,提高其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蔡國娟.揚帆采石華,掛席拾海月——多元化幼兒數學教育契機無限[J].考試周刊 2015年48期:11-13
[2]繆萍.幼兒數學區(qū)域游戲之我見[J].啟迪與智慧(教育) 2015年08期:9-12
[3]張玉秀.談幼兒數學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J].甘肅教育 2015年17期: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