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萬成
【摘要】 目的:探究新生兒重癥肺炎患者運用呼吸機治療的價值。方法:選取80例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新生兒重癥肺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法為常規(guī)基礎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運用呼吸機進行治療。針對臨床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及治療滿意度情況,對兩組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在臨床治療效果方面,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比對照組總有效率(75.0%)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0%、7.5%)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滿意度(80%)顯著低于觀察組(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生兒重癥肺炎患者通過呼吸機治療后,在提高治療滿意度的同時,使治療效果明顯提高,同時具有較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關鍵詞】 呼吸機; 新生兒重癥肺炎; 臨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8.6.08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06-0161-02
新生兒重癥肺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具有起病迅速、病情復雜、并發(fā)癥多等特點[1]。由于各種不良因素影響,導致新生兒重癥肺炎發(fā)生率逐年增高,嚴重影響患兒正常生長發(fā)育,嚴重者導致患兒死亡[2],因此需予以重癥肺炎患兒有效治療。本文對2015年1月-2016年6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80例新生兒重癥肺炎患者運用呼吸機治療的價值進行分析,內(nèi)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80例新生兒重癥肺炎患者,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胎齡35~39周,平均(37±1.2)周;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胎齡36~41周,平均(38.5±1.5)周。兩組一般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對比統(tǒng)計。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所有新生兒經(jīng)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確診為重癥肺炎患者[3];(2)患兒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咳嗽、喘息、氣促、發(fā)紺、發(fā)熱等;(3)兩組均同意參加本研究。
1.2.2 排除標準 (1)心血管疾病或癌癥伴隨者;(2)不正常的肝功能和腎功能者;(3)對藥物易產(chǎn)生過敏反應者。
1.3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兒常規(guī)基礎治療,給予患兒營養(yǎng)支持,抗生素抗感染治療,氧療緩解呼吸困難癥狀,維持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等。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兒呼吸機治療,主要方法為:經(jīng)鼻持續(xù)呼吸道正壓給氧治療,調(diào)整合適的呼吸參數(shù),通氣流速6~8 L/min,通氣壓力3~4 cm H2O,吸入氧濃度0.3~0.5,依據(jù)患者血氣分析情況對呼吸參數(shù)進行調(diào)整。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臨床治療效果:顯效為治療1周后,患兒發(fā)熱、肺部啰音及咳痰等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為治療1周后,患兒發(fā)熱、肺部啰音及咳痰等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無效為治療1周后,患兒發(fā)熱、肺部啰音及咳痰等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病情加重[4]。(2)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3)兩組治療滿意度對比。治療滿意度分為不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三個等級,且0~100分為治療滿意度評分標準,其中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得分分別為低于60分、60~85分及大于85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系統(tǒng)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5.0%)比觀察組(95.0%)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7.5%)與對照組(5.0%)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
治療滿意度方面,觀察組滿意度(100%)優(yōu)于對照組滿意度(80%),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新生兒重癥肺炎主要臨床表現(xiàn)包括:(1)呼吸系統(tǒng):呼吸困難、雙肺布滿濕羅音、咳白色泡沫或粉紅色痰;(2)循環(huán)系統(tǒng):面色蒼白、心率增快等;(3)消化系統(tǒng):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腹瀉,嚴重者大便潛血試驗陽性;(4)神經(jīng)系統(tǒng):嗜睡、煩躁不安等[5-6]。該病主要致病因素包括:羊水誤吸、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損傷、藥物過敏及病原微生物的侵襲等[7-8]。該病病情復雜,一旦出現(xiàn)上述臨床表現(xiàn),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否則將引起呼吸衰竭、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障礙等嚴重并發(fā)癥,危害患兒健康[9-10]。
呼吸機的使用可減輕患者心臟前后負荷,減少靜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狀態(tài),促進心肌細胞活性恢復,從而有效治療呼吸困難癥狀,達到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的目的[11]??梢娫摲椒ㄔ谥委熜律鷥褐匕Y肺炎方面存在一定臨床價值。
本文對新生兒重癥肺炎患者運用呼吸機治療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研究標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5.0%)明顯比觀察組(95.0%)低(P<0.05),該結果與相關文獻[12]報道的結果一致;對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觀察組發(fā)生率(7.5%)與對照組發(fā)生率(5%)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滿意度方面,觀察組滿意度(100%)優(yōu)于對照組滿意度(80%)。
綜上所述,新生兒重癥肺炎患者通過呼吸機治療后可以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和治療滿意度,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有利于促進患兒疾病快速恢復,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胡婭,李祿全.重癥監(jiān)護病房與普通病房新生兒肺炎病原菌與藥敏結果比較[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9(2):120-125.
[2] Wiemken T,Peyrani P,Bryant K,et al.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viruses in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Results from the Severe Influenza Pneumonia Surveillance(SIPS) project[J].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13,32(5):705-710.
[3]張靜修,胡寒竹,楊曉琴,等.多頻振動治療儀在新生兒肺炎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5):36.
[4]邢艷敏,李沛珊,劉瑩,等.經(jīng)鼻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肺炎40例的臨床效果評價[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30(6):100-101.
[5]胡裕紅.新生兒使用CPAP呼吸機的護理[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28):338.
[6]劉金鳳,王軍.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在新生兒重癥肺炎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34(6):958-961.
[7]鐘煒,周利,劉小松,等.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治療新生兒羊水吸入性重癥肺炎并呼吸衰竭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2,13(3):65-67.
[8]呂瑞艷,陳萱.圍生期重癥肺炎6例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chǎn)科雜志,2012,28(2):121-123.
[9]武志紅,陳曉,孫夢思,等.機械通氣下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治療新生兒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52(6):72-73,75.
[10]肖吉群,蔡苗.經(jīng)鼻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聯(lián)合磷酸肌酸鈉治療新生兒重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兒科藥學雜志,2012,18(9):23-25.
[11]程紅斌,陳華明,張蜀瑜,等.呼吸機治療新生兒肺炎前后炎性因子的變化[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13,30(7):562-564.
[12] Wadhwa N,Chandran A,Aneja S,et al.Efficacy of zinc given as an adjunct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nd very severe pneumonia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2-24 mo of age: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13,97(6):1387-1394.
(收稿日期:201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