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嬡萍 楊邦貴 李紅麗 田瑞華 向玉蓉
導讀:陽荷是一種野生紫色蔬菜,具有抗逆性強、適應性廣、藥食同源等特性。近年來,隨著“原生態(tài)”“綠色”“純天然”等理念興起,具有濃厚鄉(xiāng)土特色的陽荷被人們譽為“山珍”美食,被稱奉為“亞洲人參”,在鄂西南山區(qū)得到規(guī)模種植,成為農(nóng)民增收的途徑。
陽荷又名白蘘荷、野姜、洋荷、茗荷和土里開花等,屬芭蕉目姜科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中國特產(chǎn)的非人工培育的野生品種,鄂西南地區(qū)主要生長在海拔600~1 500 m陰冷潮濕的山谷,人工種植以房前屋后、坡地和坎邊栽培居多。陽荷全身是寶,嫩芽、莖果有獨特的香味,含有多種氨基酸、蛋白質、黃酮、維生素C、胡蘿卜素和纖維素,所含纖維素是一種不產(chǎn)生熱能的多糖營養(yǎng)物質,其根莖乙醇提取物及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物能顯著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地衣芽孢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生長繁殖,有明顯的滅活作用,對便秘、糖尿病有特效,是一種食藥兼用的純天然膳食纖維食品[1]。
陽荷形若修竹,株高1 m左右,每年春夏,綠葉婆娑,葳蕤成叢;有地下匍匐莖,根莖細長白色,在匍匐莖上抽生肉質根。葉互生,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0~35 cm,寬約10 cm,葉片光滑;穗狀花序,近卵形,紫紅色的肉質鱗片排成2列,緊密包裹,花被淡黃色,果實為蒴果,長3.5 cm,熟時開裂成3瓣,內(nèi)果皮紅色;種子黑色,圓球形。7~9月為陽荷花期,其根莖處涌現(xiàn)出碩大的紫紅色蕾果,開裂時嫵媚妖艷、芬香怡人;9~11月為陽荷果期。
陽荷喜溫怕寒,怕干旱,不耐澇,土壤有機質豐富、pH值在6.5~7.5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適宜種植陽荷。氣候冷涼,降雨充沛、云霧繚繞是其種植最佳環(huán)境;海拔300 m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區(qū)規(guī)?;N植陽荷,須注意遮蔭和選擇地勢高燥、能排能灌的砂壤土種植,并以高矮作物搭配為佳。庭院及盆栽觀賞種植,若栽培基質選擇河沙加有機肥作底肥,陽荷產(chǎn)量能提高53.8%,且植株健壯、驅蚊力強[2]。
陽荷的繁殖方法有2種,一是種子繁殖,二是地下莖分割繁殖。因陽荷種子發(fā)芽率低,生長緩慢,鄂西南地區(qū)農(nóng)戶多采用地下莖分割繁殖方法。
每年春季3~4月,秋季9~10月為陽荷移栽期,11月中下旬至翌年2月為最佳移栽時間。常常選取莖稈粗壯的陽荷地下莖作為繁殖材料,每塊地下莖具有2~3個芽基,單個塊莖質量 20~25 g,每 667 m2用種量 150~200 kg。
采用高畦壟作,畦寬100~120 cm,種植穴直徑40 cm,深25 cm,播種前1~2 h澆透底水,以確保陽荷幼芽的出土與生長所需水分,待底水全部下滲后,按株行距40 cm×15 cm,將塊莖排列在溝內(nèi),芽朝上,用鋤將畦間沿溝一側的濕土扒開,蓋住姜種,厚度5~8 cm,每667 m2栽植7 000株左右。陽荷一年種植,多年生長,多年收獲,5年后產(chǎn)量下降,收益降低,可挖出部分種蔸適當分蔸,通過更新再植既可以防止因姜根密度過大導致的敗蔸現(xiàn)象,又可以利用挖出的健壯種蔸擴大面積,發(fā)展生產(chǎn)。
陽荷一年種植、多年受益,為了獲得高產(chǎn)高效,必須改變傳統(tǒng)施肥觀念,減少單一化肥用量,推廣使用農(nóng)家肥或商品有機肥作底肥,因地制宜,配方施肥,實行減量替代施肥方法。
必須施足底肥,一般每667 m2開溝深施腐熟的土雜肥或廄肥 5 000 kg,回填表土,移栽陽荷。陽荷生育期中需要追3次肥。當?shù)叵虑o出土15~30 cm并具1~2個小分枝時,少施催苗肥,每667 m2用腐熟人糞尿配5 kg尿素作追肥,促進地上莖葉迅速生長,促芽苞肥大,提高品質與產(chǎn)量;當葉鞘完全展開,陽荷苗有 6~8個分枝時,重施催筍肥,每667 m2施腐熟餅肥 70~80 kg, 加配方肥 15~20 kg,有條件的用草木灰或火土培蔸;為保證來年高產(chǎn),結合深耕施足越冬肥,667 m2施腐熟農(nóng)家肥3 000 kg。
陽荷發(fā)芽慢,出土時間長,前期生長旺盛期需水量大,為了不影響花軸生長,每隔7天左右澆一次水,改大水漫灌為噴灌或滴灌,保持土壤濕潤;陽荷采收結束后澆一次水或割掉地上枯枝、枯葉。
剛移栽的陽荷淺中耕,避免損傷地下莖;移栽3年后,陽荷地下莖錯雜重疊,生長勢衰弱,中耕時適度深挖,促進新根生長,使植株長勢茂盛;結合中耕除草,在春季嫩芽出土,夏秋花穗形成時,用水稻、蠶豆、油菜等秸稈覆蓋土面遮光,或用遮陽網(wǎng)遮光,使長出的嫩芽和花軸柔軟脆嫩[3]。
陽荷是中國特產(chǎn)的非人工培育的野生品種,生命力強,零星種植病蟲害少,規(guī)?;斯しN植后需注意防治腐爛病和葉枯病。
①腐爛病 主要為害葉片、莖和根,病菌主要在病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經(jīng)由傷口侵入;高溫高濕和偏施氮肥的田塊腐爛病嚴重;腐爛病發(fā)病期長,可多次侵染。
防治方法以農(nóng)業(yè)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一是輪作換茬,切斷病菌傳播,對已發(fā)病的地塊,間隔3年以上再種,新種植陽荷的地塊,前茬以小麥和玉米等糧食作物最好;種過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尤其是發(fā)生過腐爛病的地塊,不宜種植。二是選留健壯陽荷種,用草木灰蘸封陽荷種傷面或石灰水浸種30 min。三是藥物防治,用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倍液灌根,每株灌200~500 mL,7~10 天一次,連灌 3~4 次[4]。
②葉枯病 該病發(fā)生初期多數(shù)葉緣失綠,隨著病情發(fā)展,由葉緣沿葉脈向基部擴展,在受害葉片正面形成不規(guī)則失綠黃化病斑,背面水漬狀。葉枯病一般發(fā)病率達10%~30%,嚴重時達100%,嚴重削弱陽荷的長勢,降低產(chǎn)量和品質。用50%甲基托布津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64%殺毒礬(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噴霧,隔 7~10 天 1 次,連續(xù) 2~3 次,效果更佳[5]。
芽苞出土后未開花前,掰下陽荷的嫩芽、花軸和地下莖供食用。當嫩芽長10~15 cm、葉鞘散開前每年采收1~2次;在夏季,花蕾未出現(xiàn)前用手掰花軸,采收過早雖品質好但產(chǎn)量低,采收過遲纖維變粗、品種變劣。“霜重山間黃花盡,秋風漫嶺聞陽荷”,地下莖采收多在晚秋,風味似姜,與花軸和嫩芽風味同樣。每667 m2可收嫩芽苞1 000~1 500 kg,高產(chǎn)的可達2 000 kg以上。
由于陽荷種植一年可連續(xù)收獲3~5年,第一年每667 m2投入100 kg地下莖,按10元/kg計算,每667 m2用種成本1 000元,人工連續(xù)采收3年后,挖出部分健壯種蔸適當分蔸,用挖出的種蔸擴大面積。目前,長陽縣宏發(fā)蔬菜專業(yè)合作社發(fā)展陽荷產(chǎn)業(yè),種植規(guī)模66.7 hm2,產(chǎn)量只有750 t,合作社敞開收購,收購價6元/kg,每667 m2陽荷毛收入4 000~6 000元,扣除人工和肥料投入1 500元,純收入3 000元左右,效益相當可觀。
[1]馬建蘋,胡志明,張云丁,等.陽荷提取物體外抗菌作用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06-209.
[2]吳金平,陳磊夫,郭鳳領,等.高山陽荷筍軟化栽培基質配方試驗[J].中國園藝文摘,2014(9):1-2.
[3]嚴文兵,黃怡斌,楊琦,等.淺談安化縣陽荷發(fā)展與豐產(chǎn)栽培[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6(12):231-232.
[4]吳金平,張靜柏,郭鳳領,等.陽荷新病害——葉枯病病原菌鑒定[J].中國植保導刊,2014(7):18-20.
[5]徐雪云.高山特色蔬菜陽荷高產(chǎn)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