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說《一滴眼淚換一滴水》的結(jié)尾部分描寫大家拍著手喊道:“好極了,好極了”。觀眾的喊聲是感動呢,還是起哄呢?有些老師和學生對此莫衷一是。其實,只要弄清小說的敘述視角,從全知視角來解讀文本,就能很好地領(lǐng)會雨果的創(chuàng)作意圖:人們是真的“感動”,而不是“起哄”。
【關(guān)鍵詞】好極了; 感動;起哄;全知視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節(jié)選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該部分敘述伽西莫多因參與劫持波西米亞姑娘而被示眾鞭笞的故事。小說結(jié)尾描寫伽西莫多在求助無望、干渴難耐的時候,波西米亞姑娘上去送水給他喝的場景,那情景無論如何是很動人的,而這件事又發(fā)生在一個刑臺上,那就更為動人了。觀眾也都被感動了,大家拍著手喊道:“好極了,好極了!”在一節(jié)公開課上,老師根據(jù)學生預習時提出的異議,設計了主問題:觀眾的喊聲到底是“起哄”還是“感動”。課堂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探究。學生有認為是“感動”,也有認為是“起哄”。整個課堂熱熱鬧鬧,遺憾的是最后莫衷一是,上課教師也未置可否,到最后老師這樣說:結(jié)論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咱們學到了一絲不茍的探究精神。筆者認為這個主問題設計好極了,只是這樣既沒有深度,更沒有廣度,甚至是誤讀。觀眾的喊聲怎么能是“起哄”呢?
該老師組織學生探究得出是“起哄”的理由大概是:1.“感動”這一反應違背了人物情緒發(fā)展的邏輯;2.“感動”這一反應也與作者在文中對觀眾的一貫看法不一致;3.“好極了!好極了!”這種語言不像人感動時的反應。具體點說,理由1認為觀眾前面的表現(xiàn)是那么無情、惡毒,后來居然感動了,太突兀。理由2認為作者在文章第27節(jié)說中世紀的人們是毫無同情心的,和后面看法矛盾。筆者認為只要弄清小說的敘述視角,這兩個理由都不能成立。
敘述視角是敘述者觀察和敘事的角度。對敘述視角研究得比較精細的是結(jié)構(gòu)主義的批評家們,其中法國的茲韋坦·托多洛夫把敘述視角分為三種形態(tài):全知視角、內(nèi)視角和外視角?!栋屠枋ツ冈骸坊旧喜捎眠@種能夠充分體現(xiàn)敘述者主體意識的全知全能的敘述手法。敘述者面對三百多年前的歷史,可以在同一時間出現(xiàn)在各個不同的地點,可以深諳過往、也可預知將來,還可以隨意進入任何一個人物的內(nèi)心深處,敘述者獲得了充分的自由,因此,作者能夠深入每個角落,“設身局中,潛入腔內(nèi)”以及“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使得中世紀的故事盡顯筆端。
但是從讀者角度看,全知視角敘事的真實可信性經(jīng)常受到挑剔和懷疑的。馮·麥特爾·艾姆斯在《小說美學》中說:“一般的方法是這樣:無所不知的作者不斷地插入到故事中來,告訴讀者知道的東西。往往破壞了故事的幻覺。除非作者本人的風度極為有趣,否則他的介入是不受歡迎的?!边@種過程會有不真實性,因為這里只有作者的聲音,一切都是作者意識的體現(xiàn)。讀者只能被動接受,無須去思考。一旦讀者去思考,可能就會提出一些“不合理”之處。但這些所謂的“不合理”不會影響作品的整體解讀,相反更容易達成釋讀方式的一元性。因為全知視角的敘述者在文本中有多種功能,最常見的有:指揮功能、提示功能、證明功能、干預的功能。筆者僅就干預功能在《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一文中的作用談談自己的看法。趙毅衡認為:“敘述干預可以有兩種。對敘述形式的干預可以稱為指點干預,對敘述內(nèi)容進行的干預可以稱為評論干預?!敝更c干預實際上就是解釋敘述如何進行的,召喚受述者,解釋出格的敘述方式。這樣敘述方式在文中比比皆是,姑且不論,請看評論干預: 敘述干預是《巴黎圣母院》的重要敘事特征,其重要功能就是促進故事結(jié)構(gòu)的整一性,強化敘述的真實性,達成釋讀方式的一元性。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一文第27節(jié)。學生會覺得作者為什么說中世紀的人民是沒有憐憫心的,但是小說結(jié)尾說這些人又都被喚醒了??此撇缓侠?,其實,不然。圍觀群眾的言語和表現(xiàn)是麻木無知,甚至是殘忍無情的,咋看起來,作者似乎是不滿的,但作者用“孩子們”“兒童”來形容他們,也就是想告訴讀者他們不是受某種思想的毒害,而是還處在蒙昧、原始狀態(tài),他們身上的“人性”還在沉睡。作者說這些人像孩子一樣,在這個年紀是沒有憐憫心的,而不是說中世紀的人民沒有憐憫心。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作者并非想表現(xiàn)非人間的悲涼,更不是要揭露看客的劣根性,而是展現(xiàn)原始無知狀態(tài)里的普通民眾的面貌。以此告訴讀者,在中世紀,人性美需要被喚醒,并且是可以被喚醒的。
再看文章結(jié)尾:那漂亮、鮮艷、純潔、迷人而又那么嬌弱的姑娘,竟會那樣好心腸地跑去救助一個如此可憐丑惡的家伙,那情景無論如何是很動人的,而這件事又發(fā)生在一個刑臺上,那就更為動人了。觀眾也都被感動了,大家拍著手喊道:“好極了,好極了!”我們做個比較閱讀,假如刪去這一節(jié)文字,結(jié)尾就是:大家拍著手喊道:“好極了,好極了!”會是什么感覺,很多學生會說觀眾又在起哄了。正因為有這一節(jié)評論干預,作者已經(jīng)站出來了,而且明確的告訴大家真的太感動人了。讀者也就知道大家真的被感動了。
可以說,這兩處評論干預很好的促進故事前后的完整統(tǒng)一,強化了故事的真實性。這種評價性干預引導讀者靠向敘述者的釋讀期待,也就限制了釋讀自由,使讀者形成追求與評價性干預一致的閱讀慣例,從而把文本的意旨指向一元。至于說理由3認為“好極了,好極了”這語言不像感動人時反應,難免牽強。我們只要從全知視角來解讀文本,就能很好的領(lǐng)會雨果的創(chuàng)作意圖:人們是真的“感動”,而不是“起哄”。
作者簡介:王麗紅,中學高級教師,淮安市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淮安市清河區(qū)首席教師。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