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內容摘要:敘述外地人在北京的“京漂”小說是徐則臣對文壇獨特的貢獻之一。在故鄉(xiāng)與北京、精神與生存、男人與女人等多重敘述張力之中,徐則臣以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富有意味的敘述形式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轉型過程中從鄉(xiāng)村走向城市的年青一代的生活方式、情感狀態(tài)與生存處境,超越了“鄉(xiāng)下人進城”“底層敘述”的歷史局限,表現(xiàn)出從現(xiàn)實經驗層面向精神探索層面的突進。
關鍵詞:徐則臣 京漂小說 敘事張力
徐則臣是70后作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其作品被認為“標示出了一個青年作家可能達到的靈魂眼界”(華語文學傳媒大獎頒獎詞),敘述外地人在北京的京漂小說是他對文壇獨特的貢獻之一。由于他們大多都是從異地奔赴北京,在北京為生存不斷與人和城周旋的漂泊者,他們擁有共同的品質——善良勤勞充滿理想,雖時常墮落自棄卻又不屈不撓和命運抗爭,故此匯成“京漂”系列小說。敘事張力指的是小說敘事話語中或顯在或隱藏的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力量、沖突和意義,它既是推動小說敘事向前發(fā)展的動力,也是作者世界觀、文學觀的體現(xiàn)。這種張力在作者對敘事手法的老練運用下產生作用,推動“京漂”系列小說朝著探究人與時代關系這一方向發(fā)展。
一.故鄉(xiāng)與北京
與故鄉(xiāng)的了無生機相比,北京這座古老而又充滿現(xiàn)代魅力的城市,以熱情洋溢的姿態(tài)吸納著懷揣夢想的異鄉(xiāng)人。異鄉(xiāng)人從故鄉(xiāng)逃離出走來到北京,和北京之間達成了難以言狀的契約,“人”與“城”的關系親密又疏離,在時間上存在“過去”與“現(xiàn)在”的糾葛,在空間視野下則顯現(xiàn)出“邊緣”與“中心”的空間地理區(qū)隔。時空流轉與錯置使得徐則臣小說中的人與其生活環(huán)境之間天然地存在一種對立關系,那就是對故鄉(xiāng)的疏離和對北京的認同。這兩者之間產生的張力最終形成在精神和身體上的雙重困境,促使人物萌生“出走”的沖動?!俺鲎摺背闪巳宋镒晕覍で?、自我實現(xiàn)的主動選擇。離鄉(xiāng)者帶著強烈的心理認同感來到北京,然而城市生活的重壓卻讓他們屢屢受挫,他們被新的生存困境裹挾前行卻不愿妥協(xié),邊紅旗們(《啊,北京》)、子午們(《天上人間》)委曲求全,他們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融入北京的希望如流星般在他們頭頂掠過,隨即隕落,但他們仍舊在城市生活的困厄中抵死不屈,承受北京排斥和重返故鄉(xiāng)雙重尷尬。
徐則臣說,他寫北京,其實只是寫北京的局部,寫海淀區(qū)和北大的周遭?!熬┢毕盗行≌f描述的主要場景有海淀區(qū)高校周邊的出租屋、中關村、藍旗營、雙安商場、城鄉(xiāng)結合部,還有地鐵、天橋、地下通道、麻辣燙、小飯館等,這里是城市外來者的聚居地,活躍著四面八方涌來的學生、假證制造者、盜版碟販賣者、還有忍受不了無邊無際的漂泊感而準備選擇離開的人。那些高大氣派的寫字樓、繁華熱鬧的商場和他們無關,雙安商場、時代大廈等這些現(xiàn)代都市坐標只是作為流動的工作地點出現(xiàn)的,屬于“京漂”者的只有破舊的小平房、簡陋的地下室或者逼仄的單元樓。無論是虛構的想象還是現(xiàn)實的生活境遇,小城鎮(zhèn)的停滯、倒退早已成了人們的共同默契。在“到世界去”光環(huán)的誘導下,小人物們紛紛踏上離鄉(xiāng)之路,他們的棄鄉(xiāng)之旅動機顯豁,即應對挫折,解決當下的經濟難題,在大城市中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帶著瞬間能與世界接軌的愉悅來到北京,邊紅旗“感覺看到了自己在世界上占據的那個點”,[1]而實際的情況卻證明邊紅旗們只是城市的供養(yǎng)者。即便如此,大多數(shù)異鄉(xiāng)人仍選擇留守北京,回不去的故鄉(xiāng)與留不下的城市成為兩種別樣的情愫在他們內心深處滋長,他們始終懸浮在“離鄉(xiāng)”和“棄城”的路上。
他們急迫地想在城市扎根,對故鄉(xiāng)表現(xiàn)出了拒斥和疏遠,“歸鄉(xiāng)”意味著被戳破夢境,夢境一旦幻滅,那么他們渴望的的人生之路也就到了盡頭?;厝ゾ褪且姓J失敗,歸鄉(xiāng)比留守更需要勇氣。在邊紅旗的眼淚中,我們可以預見到他重回故鄉(xiāng)必然如履薄冰,狹小沉悶的蘇北老家早己安放不了他躁動的靈魂。游走、逃離的另一面對應著安居和回歸,如何抵達精神世界的心安是每個躁動不安的靈魂都必須面對的硬問題。
二.精神與生存
不甘平庸、懷揣理想的精神追求與生存條件的窘迫是京漂小說敘事的第二重張力?!熬┢眰兌枷骷饬四X袋往北京鉆,在北京終日漂泊徘徊,卻又不被這個城市接納,即使撞得頭破血流,甚至不知道為什么要留在北京,但他們依然躲躲藏藏地過日子,固執(zhí)地不愿回到家鄉(xiāng)。在北京,他們生活在一種精神空洞的困境里,這是物質生活的匱乏與受限帶來的惡果,對現(xiàn)在、對未來都充滿迷茫與不安,不知道出路在哪。這份由“漂泊”而導致的精神焦慮表現(xiàn)在身份的不被認同、身體的迷失與淪陷、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沖突等方面。盡管漂泊者們高呼為理想而活,要干出一番事業(yè),出人頭地,然而,當“理想”的生活剛剛露出曙光,總是被現(xiàn)實無情打斷最終擊碎,他們最終的結局都是讓人嗟嘆,可這又在讀者預料之中。
徐則臣巧妙地讓“我”與其他主人公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采用這樣的介入式寫作技巧,既描繪“京漂”者”們經歷北京所帶來的一切希望與絕望、溫暖與傷痛,又能保持相對冷靜的觀察與思索空間,從而更深入地表達出他們在北京遭受到的精神創(chuàng)傷和困惑。除此以外,徐則臣用“螞蟻”這個意象指代生活在城出租屋、小飯館和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的假證制造者、盜版光碟的販賣者們,展現(xiàn)出這些城市邊緣人在大都市的生活狀態(tài)和情感焦慮。在《啊,北京》中,故事的講述者,小說家“我”,“覺得自己像只螞蟻,和一千多萬只其他的螞蟻一樣”[2],螞蟻攢積糧食,要背負大于自己體積數(shù)倍的食物躑躅前行,“京漂”們背負著生存的壓力,也在北京咬牙負重前行,不正是如此。“京漂”們天然背負著一份漂泊感,從曾經懷揣夢想、步履堅定地闖入北京直到如今或是像“我”一樣的繼續(xù)著無望的生活,或是如子午的死亡,亦或是像邊紅旗似的被迫返鄉(xiāng),螞蟻還是螞蟻,“京漂”之于“京漂”就是螞蟻旁邊的另一只螞蟻,依舊渺小、卑微,生活看不見轉機,未來沒有亮色。
徐則臣對沉重現(xiàn)實的揭露,不是簡單的社會批判,相反是帶著溫情的人生的直白,他沒有對他們的生存處境、非法職業(yè)、個人情感生活加以嘲諷,進行道德譴責,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帶著理解、關心與同情,冷靜地講述他們的故事,通過對“京漂”群體故事的敘述,寫出小人物與大時代之間的沖突,寫出了人的生存與精神相互擠壓傾軋,寫出了活下去的艱難以及必須活著的信念,從而對人的生存狀況,給予了文學的人道主義觀照?!皩擂闻c迷茫”是他們在城市既吸引又拒斥的張力下形成的精神焦慮,“北京”之于“京漂”們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排斥和吸引就像水煮魚帶給人味覺上的拒斥和麻辣交織中產生的刺激快感一樣,在“城與人”所形成的敘事張力中,“我”在漂泊中厭倦,陳子午在漂泊中死亡,邊紅旗在漂泊中身體返鄉(xiāng),而精神的歸宿則永遠指向了北京!
三.男人與女人
徐則臣對于“京漂”們的書寫沒有僅僅停留在他們?yōu)榱松娑鴴暝鸁o奈的層面,而是更進一步深入到了他們的情感層面,尤其是兩性關系。除了塑造了邊紅旗、陳子午、敦煌等因為工作與身份認同等原因在北京掙扎的“京漂”形象外,徐則臣也在動蕩、緊張的“京漂”生活描寫之中,寫出寂寞男女之間難以構建起穩(wěn)固的情感關系,只得相互安慰,相互取暖的曖昧狀態(tài),“性”與“情”的分離,男性向外征服的愿望與女性守望故土、愛情、婚姻的沖突構成京漂小說敘事的第三重張力。
女性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人群,她們與從故鄉(xiāng)逃離來北京的男性一樣,在北京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沒有親人,作為女性,她們的漂泊感更為細膩,體會也更加深刻。男人有著天然的征服城市的雄心和欲望,女人則扮演了一股迥異于男人們的力量,她們要么知足常樂、要么得過且過、安于現(xiàn)狀,亦或是成為堅定地歸鄉(xiāng)者。她們沒有男性對于都市的那種野心與渴望,對于北京她們懷有的是不理解甚至抵牾,在北京她們無法獲得情感認同與安慰。
《跑步穿過中關村》里的夏小容與丈夫在北京生活多年卻仍然在城市的邊緣掙扎,她慢慢厭倦了這種為生存疲于奔命的漂泊生活,她希望與丈夫回到故鄉(xiāng)建立一個溫暖的家庭,生一個可愛的孩子,清貧也好,窮苦也罷,她只想過安穩(wěn)的生活。但夏小容樸素的生活理想與丈夫在北京扎根的夢想背道而馳,這種矛盾造成了她與丈夫的感情裂縫,她說服不了丈夫,又沒有獨自離開的勇氣,繼續(xù)著歸鄉(xiāng)而不得的漂泊生活。沙袖身在北京卻始終懷念著當初自己在香野地的日子,在北京出租屋里因無所事事產生的煩悶感讓她壓抑,男友孟一明的絲毫變化能讓她心生不安,失去理智。這些情感上無所歸依的女性選擇與其他男性發(fā)生關系來釋放自我,如夏小容和敦煌,沙袖和邊紅旗。
在舉步維艱的北京,“京漂”者們無法理順情愛與婚姻關系,最終導致關系混亂,靈魂與肉體的雙重傷害,使得家庭倫理關系缺失和婚姻存續(xù)等問題困擾著“京漂”者們。“故鄉(xiāng)-北京”之間的張力轉換為女人與男人之間對“京漂”生活認識的爭執(zhí),表現(xiàn)在故事情節(jié)上,就是在“京漂”系列的男女感情幾乎沒有完滿結局,說到底,“京漂”系列中的男女都是生活的潰敗者,男人不被北京承認,女人不被男人需要,所有人為生存而掙扎,恐懼與迷惘始終籠罩著紅塵男女。
徐則臣以平實、不取巧的創(chuàng)作立場,把“人”作為關注核心,他將小人物們置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裂變下,在理想與現(xiàn)實沖突的背景中,來考量人的精神處境:他們能否被都市接受認同?他們有著怎樣的精神訴求和情感需求?在都市重壓之下,該何去何從的問題?通過寫“京漂”者的生存之艱和漂泊之苦、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從人和城,人和人之間的張力發(fā)散讓我們看到,命途多舛、多災多難的人生并沒有使一部分人向命運低頭,他們面對生活的苦難選擇繼續(xù)努力生活,雖然艱辛無比,卻無所畏懼。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徐則臣的“京漂”系列小說既寫出了它的時代意義,又寫出了自己獨有的文學特質,其文學意義遠遠超出了“底層文學”的范疇。徐則臣關于“我是誰”的叩問,以及對人與城的關系的想象和思考,讓他的創(chuàng)作在這個時代有著自身卓爾不凡的品格。
參考文獻
[1]徐則臣.啊,北京[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27.
[2]徐則臣.新北京 天上人間[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89.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