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
所謂謇吃,是一種習(xí)慣性的言語缺陷,指說話字音重復(fù)或詞句中斷,故又稱“重言”等或謂“口吃”。在古代中國,患有謇吃的名人(雖謇吃卻能發(fā)憤者)很多,如戰(zhàn)國的韓非,漢代的周昌、司馬相如、李廣、魯恭王劉馀、揚(yáng)雄、何休,魏晉南北朝的魏明帝曹叡、鄧艾、成公綏、左思、孔覬、焦度、崔慰祖、盧柔、鄭偉,隋唐五代十國的盧楚、陸羽、孟郊、孫晟、李固言,宋遼金元的崔公度、王汾、蕭胡睹、陳繹曾、家安國,明憲宗朱見深,晚清的敬安等。在現(xiàn)代中國,患有謇吃的名人也很多,如王國維、馬君武、劉師培、柳亞子、馮友蘭、顧頡剛、陳登恪、王蕓生、蕭乾等。關(guān)于中國現(xiàn)代的謇吃名人,筆者曾在《文史雜志》有小文敘述。[1]茲再對(duì)中國古代的謇吃名人奮發(fā)有為的事跡作點(diǎn)介紹,以為姊妹篇。
韓非(約前280—前233),韓國諸公子(國君庶子),戰(zhàn)國末期韓國(都今河南新鄭)人,與李斯(?—前208)同師事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著有《韓非子》。
韓非鑒于韓國日弱,曾多次上書韓王請(qǐng)變法圖強(qiáng),惜乎韓王不能用?!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記載,韓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韓非著有《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chǔ)》《說林》《說難》十余萬言。其書傳至秦,為秦王政所重。秦攻韓急,韓王派韓非出使于秦,結(jié)果被“挽留”于秦。韓非后為李斯、姚賈讒害,自殺于獄中。
周昌(?—前192),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初期大臣,秦時(shí)為泗水卒史;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隨劉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入關(guān)破秦。漢朝建立,其遷御史大夫,封汾陰侯;為人強(qiáng)力,耿直敢言。劉邦欲廢太子,他直言諫止。劉邦病,擔(dān)憂趙王劉如意(?—前195)性命,遂以周昌為趙王相。后劉如意為呂后(?—前180)所殺,周昌自覺辜負(fù)劉邦的托付,郁悶不樂,三年后去世,謚號(hào)悼。
在中國古代謇吃而發(fā)憤的名人排行榜上,周昌的知名度極高。漢語中“期期”一詞,即來源于周昌。根據(jù)《史記·張丞相列傳》記載,漢高祖劉邦“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但大臣們都強(qiáng)烈反對(duì),而周昌尤其反對(duì)。漢高祖龍顏不悅,詢問緣故,弄得周昌“期期”不已。“昌為人口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盵2]
司馬相如(前179—前117),字長卿,蜀郡成都人,工辭賦,西漢著名文學(xué)家,著有《上林》《大人》等賦,后人輯有《司馬文園集》。與韓非一樣,司馬相如也是工于“文”而拙于“言”?!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說,“(司馬)相如口吃而善著書”。
李廣(?—前119),隴西成紀(jì)(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西漢名將。李廣武藝高超,善騎射。長期鎮(zhèn)守北方邊防,先后與匈奴作戰(zhàn)70余次,用兵神速,作戰(zhàn)勇敢,匈奴人稱他為“飛將軍”。李廣為人質(zhì)厚少言,愛士卒,得賞賜均分部下。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均為之垂泣盡哀。
李廣是一個(gè)悲劇性的英雄,至死都未能封侯。[3]或許,這與李廣的謇吃有一點(diǎn)關(guān)系。司馬遷說:“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史記·李將軍列傳》);班固亦云:“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辭”(《漢書·李廣蘇建傳》)。
劉馀(前169—前127),漢景帝第五子,母程妃,與江都易王劉非、膠西王劉端皆為同母兄弟。景帝前二年(公元前155年),他被立為淮陽王,次年徙為魯王。其好治宮事、苑囿、狗馬,晚年愛好音樂,不喜辭辯;初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于舊宅壁中得古文經(jīng)傳。他當(dāng)淮陽王28年后,病死。
《史記·五宗世家》說魯共王劉馀“為人吃”,意思不大清楚(估計(jì)“吃”前脫漏“口”字)。《漢書·景十三王傳》說魯恭王劉馀“為人口吃難言”,用語直白,意思清晰。
揚(yáng)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漢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揚(yáng)雄善為辭賦,以文章名世。其辭賦著名者,有《反離騷》《甘泉賦》《長楊賦》《校獵賦》等;后轉(zhuǎn)而研究哲學(xué)、語言學(xué),曾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jīng)》作《太玄》,又作《訓(xùn)纂》《方言》。
作為文學(xué)家的揚(yáng)雄,在他的身上有司馬相如的影子和影響。揚(yáng)雄的辭賦之作,在形式上多模仿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與司馬相如出奇相似的是,揚(yáng)雄也長于文字表達(dá)而短于口頭表達(dá)。《漢書·揚(yáng)雄傳》說,揚(yáng)雄“為人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
何休(129—182),字邵公,任城樊(今山東滋陽)人。何休精研六經(jīng),諸儒莫及。其所作《春秋公羊解詁》,為《公羊傳》制定義例,闡述《春秋》微言大義;另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今佚,有輯本。
王嘉《拾遺記》卷六:“何休木訥多智?!T徒有問者,則為之注記,而口不能說。”看來,何休雖然質(zhì)樸訥口,但卻雅有心思。
魏明帝曹叡(204—239),字元仲,沛國譙人,魏文帝曹丕(187—226)長子,母文昭皇后甄氏,系曹魏第二位皇帝,在位13年(公元226—239年)。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jì)》裴松之(372-451)注引孫監(jiān)(孫盛)曰:“聞之長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發(fā)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斷?!保▍⒁姟顿Y治通鑒》卷七十四)一代國君,雖然有此欠缺,卻堅(jiān)毅沉穩(wěn),治國有方。
鄧艾(約197—264),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shí)期魏國杰出軍事家、將領(lǐng),有謀略,善于用兵。
根據(jù)《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的記載,早年的鄧艾因謇吃而影響了仕途,“為都尉學(xué)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鄧艾謇吃之最有名的典故,便是“艾艾”。鄧艾之“艾艾”與周昌之“期期”,后構(gòu)成成語“期期艾艾”。
按照《世說新語·言語》的記載,鄧艾因?yàn)殄莱远员胤Q“艾艾”。晉文王司馬昭(211—265)戲弄鄧艾:“卿云‘艾艾,定是幾艾?”鄧艾機(jī)敏而對(duì):“‘鳳兮鳳兮,故是一鳳?!焙髞?,羅貫中移花接木,將此事移到司馬懿(179—251)的頭上。《三國演義》第一百七回《魏主政歸司馬氏,姜維兵敗牛頭山》:“(鄧艾)為人口吃,每奏事必稱艾艾。(司馬)懿戲謂曰:‘卿稱艾艾,當(dāng)有幾艾?(鄧)艾應(yīng)聲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p>
成公綏(231—273),字子安,東郡白馬(今河南滑縣東)人。魏晉間辭賦家、詩人、音樂家。張華少有俊才,辭賦甚麗,賦作有《天地賦》《嘯賦》等;最著名者是《嘯賦》,為張華(232—300)所重,嘆為絕倫。
成公綏亦有謇吃之病。臧榮緒《晉書》(《九家舊晉書輯本》)卷十六:“《文苑傳·成公綏》:成公綏字子安,東郡白馬人也。少有俊才而口吃,辭賦壯麗?!?/p>
左思(約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西晉詩人、詞賦家。后人輯有《左太沖集》。左思作《三都賦》,構(gòu)思十年,賦成,不為時(shí)人所重。及皇甫謐為其作序,張載、劉逵作注,張華見之,嘆為“班張之流也”,于是豪富之家爭相傳寫,洛陽紙價(jià)因之昂貴。(參見《晉書·左思傳》)。所謂“洛陽紙貴”,即典出于此。
史書記載,左思不但謇吃,而且相貌不佳?!稌x書·文苑傳·左思》:“貌寢,口訥,而辭藻壯麗?!笨磥碜笏茧m其貌不揚(yáng),卻能以文學(xué)名世。
王微(415—453),字景玄,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王微少好學(xué),無不通覽,善屬文,能書畫,兼解音律、醫(yī)方、陰陽術(shù)數(shù)。
對(duì)于自己的謇吃,王微卻能坦然面對(duì)。他在寫給別人的書信中自述:“小兒時(shí)尤粗笨無好,常從博士讀小小章句,竟無可得,口吃不能劇讀,遂絕意于尋求”(《宋書·王微傳》)。
孔覬(416—466),字思遠(yuǎn),會(huì)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孔琳(369—423)之孫,初舉揚(yáng)州秀才,補(bǔ)主簿,歷官本州大中正、御史中丞、司徒左長史。
孔覬雖然口吃,但很有個(gè)性,很有鋼骨。史書記載:“(孔)覬少骨梗有風(fēng)力,以是非為己任??诔?,好讀書,早知名”??子J嗜酒,醉日居多,而明曉政事,醒時(shí)判決,未曾有壅。宋廢帝時(shí)加輔國將軍,行會(huì)稽郡事。晉安王劉子勛與明帝爭帝位,乃起兵助子勛,軍敗被殺。(參見《宋書·王微傳》)
崔慰祖(465—499),字悅宗,清河?xùn)|武城(今山東武城)人,好學(xué),聚書至萬卷,常借與鄰里少年。父遺家財(cái)千萬,崔慰祖悉散與宗族;父時(shí)借貸文書,皆焚毀。其初為奉朝請(qǐng),遷始安王遙光記室。遙光反,詣朝廷自首,于獄病卒。崔慰祖有《海岱志》四十卷遺世,敘太公迄西晉人物。
崔慰祖博學(xué)多識(shí),雖然有點(diǎn)謇吃,但不太影響表達(dá)?!赌淆R書·崔慰祖?zhèn)鳌酚涊d:“國子祭酒沈約、吏部郎謝朓嘗于吏部省中賓友俱集,各問(崔)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無華辭,而酬據(jù)精悉,一座稱服之。(謝)朓嘆曰:‘假使班、馬復(fù)生,無以過此?!保▍⒁姟赌鲜贰ご尬孔?zhèn)鳌罚?/p>
焦度(423—483),字文續(xù),南安(今甘肅隴西)人,氐族,南朝宋時(shí)南歸,補(bǔ)北館客;孝武帝時(shí),隨青州刺史顏師伯出鎮(zhèn),屢立戰(zhàn)功,改授晉安王子勛夾轂隊(duì)主。其后隨子勛謀反失敗,逃為盜賊,后為朝廷招撫,授以夏口軍主。沈攸造反,他據(jù)城屢破沈軍,以功封東昌縣子。齊國建立,他遷淮陵太守,永明元年卒,追贈(zèng)梁、秦二州刺史。
按照《南史·焦度傳》的記載,焦度體格健壯,皮膚漆黑,長相不甚好,而且也是謇吃患者(本傳:“容貌壯丑,皮膚若漆,質(zhì)直木訥,口不能出言”),但卻能建功立業(yè),贏得國人尊重。
盧楚(?—618),范陽涿(今屬河北)人,有才學(xué),隋煬帝大業(yè)中,為尚書右司郎。其為人正直,甚為公卿所憚。后越王侗稱尊號(hào),他任內(nèi)史令,攝尚書左丞,與元文都同心輔主。王世充為亂,武衛(wèi)將軍皇甫無逸呼與俱去。他因與文都有約,義不忍去,終被殺。
《隋書·盧楚傳》說,盧楚“少有才學(xué),鯁急口吃,言語澀難”??磥?,他只是因緊張而謇吃,但為人頗講義氣。
盧柔,字子剛,范陽涿(今屬河北)人。他聰明好學(xué),口吃不利言談,卻文章華美?!吨軙けR柔傳》:“(盧柔)性聰敏,好學(xué),未弱冠,解屬文,但口吃不能持論。頗使酒誕節(jié),為世所譏。司徒、臨淮王彧見而器之,以女妻焉。”(參見《北史·盧柔傳》)
陸羽(733—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道號(hào)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hào)“茶山御史”,復(fù)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著有《茶經(jīng)》,被后人尊為“茶神”。
就陸羽而言,估計(jì)許多人都不知道他是口吃患者,而且顏值很低?!短撇抛觽鳌肪砣f陸羽“貌寢,口吃而辯”。《新唐書·陸羽列傳》也說陸羽“貌侻陋,口吃而辯”。盡管如此,卻并不妨礙他成為國人心中的“茶圣”。
孟郊(751—814),字東野,唐代著名詩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孟郊工詩,因其詩作多寫世道苦難,且遣詞清奇僻苦,以苦吟著稱,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779—843)并稱“郊寒島瘦”,著有《孟東野詩集》十卷。
明人郎瑛(1487—1566)《七修類稿》卷二十一“辯證類”有一則“孟郊口吃”的記載:“韓十八《答楊子書》中曰:‘東野吃吃說足下不離口。是亦有周昌、鄧艾之病?!?/p>
李固言(782—860),字仲樞,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唐憲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中壬辰科狀元,累官戶部郎中、給事中、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終官右仆射。他為官清正,屢有建樹,出將入相,歷任四朝,可謂人才難得。
李固言有謇吃的毛病,平常不善言辭,然而每每議事論政則頭頭是道,一反常態(tài),言辭清晰,很有條理。朱國禎《涌幢小品》:“李固言口吃,接賓客頗謇緩,及人主前議論,乃更詳辯?!?/p>
崔公度(?—1097),字伯易,高郵人,崔希甫之孫。王安石(1021—1086)推行新法時(shí),他獻(xiàn)《熙寧稽古一法百利論》,深受王安石器重(未以謇吃而輕之),召對(duì)延和殿,進(jìn)光祿丞,擢御史。其在《宋史》卷三百五十三有傳。傳曰:“崔公度字伯易,高郵人??诔圆荒軇≌?,而內(nèi)絕敏,書一閱即不忘。劉沆薦茂才異等,辭疾不應(yīng)命。……王安石當(dāng)國,獻(xiàn)《熙寧稽古一法百利論》,安石解衣握手,延與語?!灾饼垐D閣卒?!?/p>
王汾,濟(jì)州鉅野(今屬山東)人,王禹偁(954—1001)曾孫。劉攽(1023—1089)曾經(jīng)拿王汾的謇吃開玩笑,雖然諧謔,但尚屬友善。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三:“王汾口吃,劉攽嘗嘲之曰:恐是昌家,又疑非類。不見雄名,惟聞艾氣。蓋以周昌、韓非、揚(yáng)雄、鄧艾皆吃也?!保ㄓ忠姟兑购酱肪硎度菝膊俊贰翱诔浴睏l和《宋朝事實(shí)類苑》)可見劉攽其實(shí)是敬重王汾的。
家安國,字復(fù)禮,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兄家定國從學(xué)劉巨;與蘇軾(1037—1101)、蘇轍(1039—1112)兄弟為同門友,著有《春秋通義》。
關(guān)于家安國的謇吃,《宋史》沒有記載,倒是見于黃庭堅(jiān)(1045—1105)的游戲之作《戲贈(zèng)家安國》:“家侯口吃善著書,常愿執(zhí)戈王前驅(qū)。朱紱蹉跎晚監(jiān)郡,吟弄風(fēng)月思天衢。二蘇平生親且舊,少年筆硯老杯酒。但使一氣轉(zhuǎn)洪鈞,此老矍鑠還冠軍。”
蕭胡睹(?—1063),字乙辛,遼孝穆宗侄,遼重熙(1032—1055)中,為祗候郎君,遷北面林牙,轉(zhuǎn)西北路招討使,同知北院樞密事;常不滿,與重元子涅魯古謀叛,事敗,單騎逃走,至十七濼,投水自殺。五子同日伏誅。
《遼史·逆臣傳下》:“蕭胡睹,字乙辛??诔?,視斜,發(fā)鬈,伯父孝穆見之曰:‘是兒狀貌,族中未嘗有。及壯,魁梧桀傲,好揚(yáng)人惡。”
陳繹曾,字伯敷,處州(今屬浙江)人,元元統(tǒng)、至元間(1333—1340年)書法家,舉進(jìn)士,官至國子助教。其雖謇吃而精敏異常,諸經(jīng)注疏,多能成誦,文辭汪洋浩博,與陳旅齊名;又善真草篆書,著有《文說》《文筌》《行文小譜》《翰林要訣》等。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初名朱見濬,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1487年在位),明英宗朱祁鎮(zhèn)(1427—1464)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
根據(jù)《萬歷野獲編·補(bǔ)遺》卷二“尚書被嘲條”記載,明憲宗因患病而謇吃,并且由此成就了一位“兩字尚書”施純。“施純者,順天東安人,由庶吉士為給事中,選鴻臚少卿。時(shí)憲宗因恙口吃,每奏答之際,以舌本出‘是字為艱,純乃密奏,請(qǐng)改用‘照例二字。上允之,玉音遂瑯然,大喜,立擢侍郎,以至禮部尚書太子少保,時(shí)登第僅十年也。時(shí)人為之語曰:‘何用萬言書,兩字做尚書。”
敬安(1852—1913),俗姓黃,字福馀,湘潭縣石潭(今屬湖南)人,祖籍江西,自稱山谷(黃庭堅(jiān))后人。他7歲喪母,11歲喪父;17歲時(shí),因見籬間桃花為風(fēng)雨摧落,觸景生情,失聲大哭,遂投湘陰法華寺,依東林長老剃度出家。師父賜名敬安,字寄禪,時(shí)為清同治七年(1868年)。是年冬,他至南岳祝圣寺,依賢楷律師受具足戒。光緒元年(1875年)夏,敬安東游吳越,于四明山(在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燒殘二指,并割臂肉燃燈供佛,被稱為“八指頭陀”;民國元年(1912年),籌組中華佛教總會(huì),被公推為會(huì)長;壬子歲十一月初二日(1913年1月8日),圓寂于北京法華寺。其生前與文人雅士游,詩名、僧名滿天下。敬安禪師遺留的著作有:《語錄》四卷、《文集》二卷、《嚼梅詩》一卷、《詩集》十卷。1984年,岳麓書社出版梅季點(diǎn)輯《八指頭陀詩文集》。
高僧雖然名滿天下,但卻礙于言語表達(dá),說話謇吃。然而法師任運(yùn)隨緣,敢于書信中自稱“吃衲”。今人鄭逸梅(1895—1992)云:“寄禪詩僧口吃,自號(hào)吃衲。”[4]汪國垣(1887—1966)《光宣以來詩壇旁記》說:寄禪口吃,別有詠白梅詩一卷。陳散原(1853—1937)悼敬安上人句云:“猶認(rèn)期期詠白梅”(《散原精舍詩》續(xù)集),即指此。
參考文獻(xiàn):
[1]彭印川(彭華):《名人與口吃》,《文史雜志》2011年第1期,第76—78頁。
[2]《史記·張丞相列傳》張守節(jié)正義:“(周)昌以口吃,每語故重言期期也?!?/p>
[3]唐王勃《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p>
[4]鄭逸梅:《藝林散葉》,《鄭逸梅選集》第三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頁。
作者:四川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歷史學(xu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