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平
(商河中醫(yī)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山東 濟南 251600)
心力衰竭主要是指由于受到心臟收縮功能以及舒張功能障礙的影響,從而使靜脈回心血量無法排出心臟,出現靜脈系統(tǒng)的血液淤積現象,最終形成了心臟循環(huán)障癥候群[1]。機械通氣作為重癥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療方式,其不僅可以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隨機選取了98例重癥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了機械通氣在重癥心力衰竭中的臨床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針對本次研究的研究內容,在醫(yī)院內部選取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98例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在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基礎上,進行臨床研究。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法將院內選取的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A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心力衰竭治療方式進行治療,B組患者給予機械通氣進行輔助治療。其中,A組患者49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在55~78歲,平均年齡(60.37±4.71)歲。B組患者49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在52~79歲,平均年齡(61.04±5.21)歲。針對本次研究中A組和B組患者進行組間基本資料的統(tǒng)計學處理,P>0.05,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的重癥心力衰竭治療方式,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的基礎上,給予患者高濃度吸氧、鎮(zhèn)靜,并使用強心、利尿以及血管擴張的藥物等進行治療,30 min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未得到緩解,同時采取建立人工氣道的方式進行輔助治療,其中包括35例行經口氣管插管、14例行經鼻氣管插管。B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取機械通氣進行輔助治療,對患者行氣管插管,并建立人工氣道,利用呼吸機對患者進行間歇性的正壓通氣?;颊咝休o助通氣,當患者的自主呼吸逐漸平穩(wěn)后,給予患者行支持通氣,并將間歇性的通氣時間設定為4 h。在此期間,若患者出現了重度心內衰竭或者低氧血癥,則應當延長機械通氣時間,待其意識清晰后方可行機械通氣。
1.3 療效判定: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生命體征恢復情況,為患者制定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患者生命體征得到了顯著改善,且呼吸頻率等臨床指標趨于穩(wěn)定,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95%;②有效:患者的生命體征YOUU所改善,血壓、呼吸以及心率等各項檢測指標波動不明顯;③無效:患者的生命體征并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同時,針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各項臨床指標進行了對比分析,包括心率、呼吸率、二氧化碳分壓以及動脈血氧分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對本次研究中的測量和統(tǒng)計數據使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計算處理,對其統(tǒng)計的資料采用%表示,使用χ2進行數據檢測校驗;此外,本次研究中的計數資料采用(x-±s)表示,使用t對其進行數據校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A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9.59%,B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92%(χ2=6.082,P=0.014),兩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指標: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各項臨床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A組患者的心率、呼吸率以及堿剩余數值均出現了顯著的變化,B組患者的各項臨床均出現了顯著的變化(P<0.05),而兩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的各項檢測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指標比較(x-±s,分)
相較于心力衰竭,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起病突然,且病情危重,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嚴重威脅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2]。重癥心力衰竭主要是因為患者的心臟瓣膜出現了疾病,使心肌受到了損害,并表現為心律失常以及心臟負荷過重等,最終出現了心肌收縮能力降低、心臟排血量減少,其不僅將導致患者出現低血氧癥,同時也將使其出現呼吸衰竭等[3]。心源性休克以及心臟驟停作為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如何通過對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療,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成為了諸多研究學者所重點關注的內容[4]。隨著近年來機械通氣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廣泛應用,人們發(fā)現其可以在對呼吸機的利用基礎上,維持患者的氣道通常,并改善通氣的氧和,避免患者由于缺氧或二氧化碳的蓄積所引發(fā)的呼吸功能衰竭,為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大量臨床研究表明,針對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常規(guī)的氧療以及藥物治療不僅無法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同時也無法減少患者的呼吸功能衰竭發(fā)生率,而通過機械通氣的輔助治療,不僅可以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同時也將改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壓以及動脈血樣分壓等臨床檢測指標,為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搶救工作帶來了積極的影響[5]。
調查結果顯示,B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92%,顯著高于A組患者的79.59%;在臨床指標檢測結果中,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各項指標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經治療后,B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同時也顯著優(yōu)于A組。綜上所述,機械通氣將對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產生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為患者的搶救工作贏取了更多的時間,同時也為患者的身體健康恢復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應當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
[1] 張嬈嬈.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對重癥急性左心衰患者呼吸、循環(huán)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2):76-77.
[2] 王進國.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用于重癥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診搶救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1):75-76.
[3] 鄭偉鋼.高齡重癥急性左心衰對機械通氣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情況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7):21-22.
[4] 李志偉,李超,馬繼韜,等.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用于重癥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診搶救中的臨床效果研究[J].系統(tǒng)醫(yī)學,2017,2(1):34-36.
[5] 楊成彬.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及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搶救急性重癥左心衰竭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3863-3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