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娟
摘 要:所謂“三誦”,即“朗誦”,追求字正腔圓;“吟誦”,感受節(jié)奏韻美;“唱誦”,體驗詩歌旋律之美。“三誦”教學是集語文、音樂、書畫、環(huán)境、科技之妙,付諸以中國靈魂、世界眼光,溝通古今,融匯中西,對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古詩文 “三誦”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4-0-01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也明確提出了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據當代兒童認知心理,結合《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及全國小語會理事長陳先云從理解、運用、思維與審美四個維度列出的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清單,“三誦”教學正是集語文、音樂、書畫、科技之妙趣,付諸唱誦、朗誦和吟誦的方式以中國靈魂,世界眼光,溝通中西,融匯古今。即“朗誦”,追求字正腔圓美;“吟誦”,感悟節(jié)奏音韻美;“唱誦”體驗歌詩旋律美。使學生在詩意盎然,情意融融,美不勝收的課堂里獲得初步的審美體驗,感受到了中華古詩詞的語言美、人性美、文化美,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為此,下面舉例談談小學古詩文“三誦”教學。
一、“三誦”教學例析
人們常說詩情畫意,花詩一家,小組交流一下生活中有哪些愛花,愛畫,愛詩的事兒?
1.分組討論
“三誦”教學例析
生: 我和爸爸媽媽一邊吟誦,一邊用花朵把我們的教室打扮成花香世界、詩意樂園!
師:詩意的小設計師!教室的角角落落都有你們的杰作,我們來欣賞:
(1).唱誦《漁歌子》。
生:我們把漁歌子帶進咱們教室。
生:考考大家,《漁歌子》詩中有什么花兒?
生:粉紅的桃花盛開了,映著碧綠的江水,多么美!
(2).朗誦《尋胡隱君》。
生: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尋胡隱君》。
生:小朋友們看到了什么景呀?
生:河岸兩旁鮮花盛開,看也看不盡,令人美不勝收,目不暇接!
(3).吟誦《春曉》。
生:我和爸爸媽媽都愛花詩,請欣賞我們吟誦《春曉》。
生:喜歡我們的吟誦嗎?請大家點評吧!
生:你們的吟誦像唱歌一樣,婉轉悅耳!
生:猜猜詩中的花兒怎么啦?
生:《春曉》中,春風春雨,紛紛灑灑,落了很多春花。
生:我能猜想詩人寫《春曉》時有心疼春花,珍惜春光的心情。
種植組:
生:我和小朋友們一邊吟、誦、唱花詩,一邊養(yǎng)花、護花,窗臺上花開不敗,四季花香,給我們帶來新鮮的空氣。
師:詩意的小園丁! 給我們介紹你種的花兒吧。
生:我給玫瑰花澆水還施肥,才終于有了小花苞,小指頭大小的小樣兒,被一層一層紅紅綠綠的小葉片包裹著,像媽媽肚子里的小寶貝,就快生出來啦。我想她蹦出來一定是穿著五彩花衣的漂亮娃娃。碧綠的枝上有尖尖的小刺保護著他們,不能隨便去碰喲!
生:我種的菊花喝了好多天甜水后就花開了,開啦,卷卷的花瓣有好多層,有金燦燦的 ,有紫瑩瑩的,有紅艷艷的……每個花瓣親親熱熱抱在一起,就像我的洋娃娃揚起可愛的小臉蛋,望著我甜甜的笑呀笑。爸爸教我背陶淵明的菊花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媽媽告訴我,菊花還有很多作用呢!
師:真有趣!花兒有哪些作用,大家想知道嗎?我們來看一則科教短片吧,(課件出示種植花草的常識,鮮花餅的制作,花茶的沖泡三段視頻),了解花兒,也來爭當種植小能手,讓花兒、花詩把我們的生活裝扮得更精致。
書畫組:
生:我和爸爸媽媽一邊朗誦一邊畫畫,辦了親子花詩畫報。
生:我和爸爸媽媽一邊唱誦,一邊揮毫,書寫了親子花詩書法作品。
師:詩意的小書畫家!你們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老師也來加入花詩書法作品展。
生:(讀作品)春蘭秋菊,夏荷冬梅 ,花韻悠長,馥郁芳香!
2.策略、效果及創(chuàng)新點分析
2.1找準共育點,整合家校資源,促進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將詩詞誦讀與家校生活融匯一體,共享書香、詩意生活的情趣。
2.2古典詩歌作為藝術美的濃縮,為我們提供的審美對象可謂無所不在,教師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運用其他學科的方式進行延伸學習。整合學習與生活資源,打破學科結構乃至學科門類,根據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種學科,建立新的學習內容形態(tài)和體系,推動文化傳承。
2.3學生在小組互助中吟、誦、唱后又點評、提問,以達到“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的效果。
二、學法收獲盤點,師生互動總結提升
1.師生討論
師:漫步詩海,我們在語文課上玩轉了哪些學科?
生:音樂、美術、信息和科學與環(huán)境,
師:聯袂推出的花韻吟誦唱盛宴中,你們做了些什么?
生:化作詩意的朵朵花兒,玩穿越,吟花姿,誦花彩,唱花香,寫花態(tài),畫花意,種花樂,解花用……
師生:以中國靈魂,世界眼光!融匯古今,體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傳承詩詞文化和花文化。
2.課程評價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作為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不僅沒有失去意義,而且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最重要的軟實力。 “詩是培養(yǎng)趣味的最好媒介”。著名的語言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要培養(yǎng)孩子純正的文學趣味,就要從讀詩開始?!睆倪@個角度看,古詩教學對傳承中華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我國的課程政策鼓勵教師開發(fā)課程,在編制課程時,預留了供教師創(chuàng)造的空間。因此,教師可以整合一些其他同類資源,來補充完善課程,運用其他學科的方式延伸課堂。讓學生以花詩為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語文課程中整合信息、音樂、美術、科學、勞技、環(huán)境等多種課程,或眾向研究花詩的多種誦讀方式;或橫向研究花詩與環(huán)境、花詩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花詩的文化遺產、花詩的風土人情等等。通過打破學科界線,滿足學生綜合學習的需要,開闊其視野,拓寬其思路。展現學科整合、課內外延伸、家校間互動中花詩與生活、書畫及科技、環(huán)境融合的一詠三嘆,且誦且歌且舞,詩意又創(chuàng)意的課堂文化。孩子們被領至中華花詩文化大觀園,亦是歡呼雀躍,不思歸程。
綜上所述,三誦中,吟誦教學列為重點,是為吟誦之美這門學問能把詩文的涵義、結構、意境和聲韻之美都表現出來,對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起到重要的作用?!叭b進課堂”,就是讓誦讀從孩童起就重新回到中國人的生活中,傳習雅言之道,養(yǎng)成君子之風;繼往圣之絕學,振華夏之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