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勝方
[摘? ? ? ?要]旋律的高低是由不同距離的音程構成,對于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來講,音程概念僅限于字面的了解,真正進入音樂中,他們對于自己所唱的相同距離的音程卻無從聽辨和準確演唱。由此,將合唱教學中三度音程模唱出現(xiàn)的問題做一個探討。
[關? 鍵? 詞]合唱教學;三度音程 ;思考
合唱團初期的組建,考查入團成員一般從音準和節(jié)奏兩個方面來考慮。音準的考核部分以音高的模唱為主,也就是模唱單個旋律音程,或者旋律音程片段。筆者每年在招收新團員的過程中,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當學生聽辨鋼琴進行三度模唱時,無法唱出鋼琴所給調上的三度音程的高度,卻能將這個音程的距離準確地表達在其他的調上,筆者進行過反復的大小三度彈奏,讓學生模唱,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學生并不在少數(shù),為此,筆者拋磚引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自己的幾點看法:
在修海林、羅小平寫的《音樂美學通論》中,有一章節(jié)寫到了三度音程審美聽覺尺度的萌生這個問題。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yōu)榱四7馒B獸的叫聲而制作了陶塤這樣樂器,從測音中獲得了三度的音程結構,這個研究向我們展示了原始人民在審美聽覺進化和對音調形式美的把握最初是從大自然所獲取,并且現(xiàn)今定義為三度音程,這個對后世民族語言的進化、民族音樂的音調結構將會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同時,此書的觀點還有“就人的音樂思維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來說,人真正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音樂,在最初的意義上來講,是通過自己的發(fā)聲來實現(xiàn)的”。 “在漢語的音調系統(tǒng)中,不同的音調對于聽辨字義有重要的作用。而口語旋律也會在使用中產(chǎn)生一種美感?!彪m然我們現(xiàn)今離遠古時代已經(jīng)非常遙遠,我們也經(jīng)過了無數(shù)代的演變,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聽感覺器官的發(fā)達程度,其構造與特征一定與外界環(huán)境是互相影響的。試想“三度音程”在沒有什么音樂基礎的學生看來,自己的思維并不能與聽辨的高度產(chǎn)生關系,但是,對于音程的換位模唱,也許受到了其母語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們對于自己熟悉的三度一直有著潛意識的感知覺,而實際音高的對錯卻完全不知曉。
縱觀中外受教育者的音樂學習環(huán)境來看,國外的教育環(huán)境相對嚴謹并且寬松,教育體系也相對規(guī)范和系統(tǒng)。世界著名三大體系的柯達伊教學法的視唱體系中,首先把唱名分為了首調唱名法和固定調唱名法兩大類,學習者要求先掌握首調唱名法,然后再對應固定唱名,對于在不同調性上的音程的構唱相當熟悉。唱與聽互不分離的,彼此堅固。再則,國外學生有較多機會接觸到宗教音樂、復調音樂,他們對于樂譜在頭腦中的反應有了非常感性的把握和理解。同時,也熟練地掌握了大量的音樂理論知識。而在我國,許多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對于簡譜的熟悉程度也是非常低的,對于譜面音高的演唱準確性更是無從談起,所以,三度基于原始的聽辨狀態(tài)并沒有對于現(xiàn)代音樂的學習起到作用。
我國現(xiàn)代教科書雖然也用五線譜,但大眾化的簡譜使用的頻率還是比較高,有的學生甚至在五線譜的下面寫上數(shù)字,殊不知,在學習樂曲旋律的高度時,五線譜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在學習樂曲時,五線譜可以在具體的線與間中來表示具體的音高觀念,用十二平均律中的不同調性的標記的變音記號來確定每個調的調高位置,例如,從下加一線到第一線的距離位置為三度,中間有間的距離,學生從譜面能夠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和學習。簡譜固然方便,但是沒有固定音高位置的標識,對于把握不住具體的音高位置的學生來講是非常困難的。即使他們對于大小三度有初步的感性認識,但模唱與音高在頭腦中的反應仍然欠缺,所以唱出來的此三度非彼三度。
對于三度旋律音程的構唱或者聽辨,學生演唱的不準確也與他們的某種感知覺能力具有一定的關系,這種感知覺能力可能與遺傳相關,也有可能是早期缺乏音樂訓練而喪失了對音的敏感性。能夠熟練準確唱出和聽辨出唱名,這屬于一種知覺判斷,它是憑借音的相互關系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知覺能力,學生可能先天就有了這種知覺能力,但是后天錯失了繼續(xù)學習的機會,從而對于音高的把握就慢慢淡化了,相應地他們的知覺判斷能力也就失去了這項功能,所以,學生只能進行音程的無規(guī)則唱法。
音色的聽辨對于學生模唱音準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較少接觸到西洋管弦樂器以及民族樂器,甚至鋼琴的聽辨都非常少,所以,在聽辨音樂的過程中,如果老師用鋼琴彈奏,學生對于音程的把握就會游離,而老師用人聲帶領的時候,學生基本上都能模唱準確。從學生對于音色的敏感程度來看,接觸多的必然熟悉,而疏于接觸的,能夠建立起來的音高結構就相當缺乏了。
音高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音高感的建立需要嘗試、記憶和積累。三度音程的偶然準確雖然會讓我們進行一些深度的思考和探討,但是音樂的學習仍然需要不斷地進行音程的構唱和聽辨的訓練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同時,音樂的學習還需要在具體的作品中不斷地實踐與探索,與音樂的節(jié)奏相結合,才能更加完善地表達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