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 吳巧濃
摘 要:動態(tài)分層是在分層的基礎上,經過一段時間或一個周期的教學后,根據學生水平重新分組,教學方法和目標進行合適的調整,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使分層教學保持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對體育課進行實踐和研究,深入剖析實施的過程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和優(yōu)化教學的策略,探索其功能和價值,為構建“因材施教”的教學體系提供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動態(tài)分層 體育教學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8(a)-0146-02
體育課程倡導“關注地區(qū)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分層教學為學生營造合適的環(huán)境,提供更多選擇,讓學生享受優(yōu)質的教學。通過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分組學習、分層評價,使學生獲得自己發(fā)展的最大化。
動態(tài)分層就是在分層的基礎上,經過一段時間或一個周期的教學后,根據學生水平重新分組,教學方法和目標進行合適的調整,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它是對分層教學的完善和優(yōu)化,更有效率地解決了“統一要求與適應差異的關系”,使分層教學保持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
經過前期的實踐,證實動態(tài)分層教學能夠建立起不同水平學生進步的階梯,在認知、運動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成功地到達“最近發(fā)展區(qū)”。由于動態(tài)分層教學還不十分成熟,在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困難,本文對若干問題進行探討,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對策和經驗。
1 實踐效果
以“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個體差異性”的思想為指導,精心設計和組織,在體育課堂實施動態(tài)分層教學,取得了一些效益。
1.1 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分層后,同層次學生差異性很小,從而使教師能夠根據學情來準備教案。在講解時不必面面俱到,更容易發(fā)現共性問題,利于集中解決。練習時有利于互幫互學和情感交流,比賽時更有競爭性,促進同層次學生運動水平的提高。運動技能基礎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糾正不同的錯誤,給予不同的評價,循序漸進地提高運動技能水平。
1.2 激發(fā)了學習熱情,挖掘了內在潛能
教學中提出不同的目標和學習要求,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進步大的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從而增強了自信心。運動水平高的學生成為諸多學生學習的榜樣,形成你追我趕之勢,激發(fā)了學習欲望,實現不斷進步。
1.3 優(yōu)化了評價體系
按照統一的標準評價成績,會對大部分學生造成心理壓力。不同層次的學生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工具,提高了學習的內驅力。根據學生的層次和學習階段,實現了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結合,縱向評價和橫向評價結合,突出個體的相對評價。
1.4 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同時進行了體育專業(yè)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的學習,豐富了知識體系。根據不同層次的群體進行備課,運用差異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和反思,快速提升了自身素質。
2 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體育課開展了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出現了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體育教師必須引起重視,并及時解決,保證其有效實施。
2.1 過分強調層次和等級,教學投入不均衡
分層是為了構建“高效課堂”,學生技能的差異客觀存在,有時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和行為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學生之間產生等級觀念。教師更多是關注優(yōu)良學生,對“弱勢群體”的幫助相對不夠。久而久之,兩極分化愈加明顯,不利于學生的共同進步。
2.2 分層標準單一和狹隘
有些教師以學生的某一次考核或某一項技能作為分層的依據,導致了層級不合理。這是缺乏對分層的認知和理解,對學生發(fā)展性認識不足,忽視了學生是成長的個體。以運動水平為主要標準,還因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經歷、興趣、發(fā)展?jié)摿Φ纫蛩亍?/p>
2.3 教學過程缺乏監(jiān)控
動態(tài)分層教學過程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學生運動水平得到提高,其相應的層級也發(fā)生變化。教師有時沒有關注學生是否進步,沒有關注學生的需求,沒有及時調整層級,造成無效的教學。
3 教學策略探討
如何把握動態(tài)分層教學的主脈絡?專家和教師都有自己的見解,下面就教學要求、實施方法等問題進行研討。
3.1 動態(tài)分層的基本要求
3.1.1 學生運動技能水平是分層的主要依據
對某項體育運動教材進行教學之前,要充分了解學情。在一段時間內,運動基礎水平決定了發(fā)展空間。教育研究表明,水平相近的人共同學習,學習效率更高。以運動技能水平為主要標準,兼顧運動素質、學習能力、興趣、性格等因素綜合考慮,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一般而言,將學生分為A、B、C三層,根據實際學情和教學實施條件,可縮減為A、B兩層,也可增加為A、B、C、D四層。對層級的命名要合適,例如A層為躍進層,B層為發(fā)展層,C層為提高層。取一個響亮悅耳的名字或用代號,但不要出現“好”、“差”之類的詞。
3.1.2 要尊重學生的意見
分層要堅持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建議,教師和學生共同磋商。首先,要向學生說明分層的目的和意義,指導學生實事求是地自我評估,由學生自愿選擇適合自己的層次;然后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師生商量最終確定。
3.1.3 保證層次的流動性
教師某次對學生分層后,要強調這樣的分層是暫時的,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一個階段后,根據學生發(fā)展情況,進行升級或降級。保持動態(tài)的分層,才能對學生學習產生激勵和促進作用,固態(tài)的分層,就是把學生分成了三六九等,違背了教學的初衷。
3.2 實施方法
動態(tài)分層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從備課、授課兩個方面來探討具體操作問題。
3.2.1 備課
備課是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應該在編制教案中進行多維度的考慮。
教學目標是“指揮棒”。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制面向全體、符合不同層次學生需求的目標體系,包括基本目標和各層次目標以及超出大綱要求的目標。注重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層次性,把每一個學生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都納入其中。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載體。教師要把教材分層若干層面,把難度劃分幾個區(qū)分度,根據不同層次進行選用。對于基礎層的學生,以教材的動作技術為主;對于提高層,可以挖掘教材的深度,但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設計的教學活動要分層。對教和學的方法要充分考慮,自主、合作、探究活動要有側重點。具體練習的難度、進度要適時調整,難度是對教學難度的判斷,絕不是降低要求,必須以大綱為標準。
3.2.2 授課
教師在安排課的結構、講解示范、糾錯輔導、評價時,要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課的導入教師能夠有效地分層提問,設置難度各異的問題,引導和啟發(fā)有側重,安排適合的熱身活動。教學方法要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性地運用,盡量多樣化,但要適合不同層次。對于基礎層側重演示法、練習法、糾錯法、合作法;對于提高層側重發(fā)現法、探究法、比賽法、討論法。在安排體能類的內容時,要合理控制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認真觀察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適時調控,可再重新分層,科學地增強體能。
在授課過程中,要有效地運用小組合作。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之間交流過少的弊端,也有利于教師穿插“分層指導”,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照顧學生的能力差異。同時,利用合作和互幫互學的形式,發(fā)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激勵,形成協調發(fā)展的集體力量。
糾錯和輔導是教學重要的一環(huán),要注意個體輔導和群體輔導相結合。如學生的錯誤類型一樣,就進行集體輔導;如是個別性的錯誤,就進行個體輔導。中等水平的學生在班級占的比例最大,加強對“中間”學生的輔導。
4 結語
認識差異、尊重差異、尊重學生、培養(yǎng)學生,是動態(tài)分層教學的核心思想。教育的理想就是讓所有學生都接受適合他們的教育。通過課堂實踐,分析備課、實施、反饋各個環(huán)節(jié),汲取經驗教訓,學習并運用到自身教學工作中,將對教師開展動態(tài)分層教學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 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2] 郭元祥.課程觀的轉向[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1.
[3] 張力為.運動動機研究中的認知研究范式[J].體育科學,1996(5):20-21.
[4] 王宏甲.新教育風暴[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