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 黃文杰 肖瑤
[摘要] 《廣州大典》是一部反映廣州歷史與發(fā)展的巨著,分為經、史、子、集、叢五部分,其中《子部》包含了西學東漸中西醫(yī)在廣州的傳播進程,牛痘接種就是其中之一?!兑宦浴肥俏覈鴤鞑ヅ6唤臃N術最主要的方書,該書在西方牛痘術的基礎上與中醫(yī)理論相結合,在西醫(yī)東漸的過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對后世免疫學的發(fā)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邱熺;牛痘接種法;西醫(yī)東漸
[中圖分類號] R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2(b)-0197-02
[Abstract]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Canton is a masterpiece that reflect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It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parts. “Zi Bu” contains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western medicine in Guangzhou during the western influence. Summary of Vaccination is one of them.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escription for the spread of vaccinia in our country. The book combines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cowpox surgery. It is a milestone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medicine from the west to east and also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immunology.
[Key words] Qiu Xi; Vaccination; Western medicine entering eastern world
《廣州大典》是一部大型的歷史文獻叢書,旨在系統(tǒng)搜集整理保護廣州文獻典籍。據統(tǒng)計,本叢書以1911年為時間下限,共收錄醫(yī)家類文獻152種,共15冊內容。廣州是近代是中國最早與西方世界接觸的前沿,也是西方醫(yī)學最早輸入的城市,以《廣州大典》為基礎研究西醫(yī)的傳播與發(fā)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兑宦浴肪褪瞧渲幸徊恳晕餮笈6唤臃N法為前提,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的牛痘方書。該書傳播范圍廣,改進了之前中國通過人痘進行預防與治療天花這一頑疾的傳統(tǒng)方式。這是近代西醫(yī)以中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醫(yī)療活動的開端,客觀上推動了西醫(yī)東漸的進程。
1 《引痘略》的成書背景
1.1 作者簡介
邱熺,字浩川,1774年生于廣東南??h,西方人稱他為“長頭醫(yī)生”。邱熺少時聰穎深受老師喜愛,成年后在澳門做買辦一職,牛痘一法初傳澳門,國人未肯信,邱熺時適“操業(yè)在奧,聞其事不勞而效甚大也,適予未出天花,身試果驗。洎行之家人戚友亦無不驗者。于是洋行好善諸公以予悉此,屬于會館專司其事”[1]。1815年,西洋醫(yī)生亞歷山大·皮爾遜(Alex-ander Pearson, 1780—1874年)在廣州十三行商的贊助下開設診所,免費為兒童接種牛痘。目睹天花的大范圍流行與傳統(tǒng)人痘法的種種弊端,經過系統(tǒng)的學習與長時間的施種,邱熺終于在1817年將皮爾遜帶來的牛痘法添加了許多中西醫(yī)能夠交匯的新內容,撰寫出《引痘略》。由他親自接種牛痘的人數可達數萬,同時使學習牛痘接種術成為一股風潮。邱熺逝世于1851年,他將自己所學傳與其子邱昶,其后邱昶赴京設牛痘局。至此,牛痘接種術在京乃至全國范圍內得以傳播。可以說但凡談起牛痘接種法,邱熺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1.2 時代背景
廣州十三行開創(chuàng)風氣之先,因中外的商業(yè)貿易,西醫(yī)也得以傳入與發(fā)展。當時天花是嶺南三種最大的瘟疫之一,造成的死亡人數僅次于鼠疫與流行性霍亂。我國雖有人痘法進行免疫控制,但人痘法屬于活毒接種,不經過育選毒性較大,如果控制不當將會造成更大范圍的疫情。牛痘接種法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但它打破了一些人痘師的既得利益,這些人不斷質疑牛痘種植術,更有甚者將當時其它疾病的病因歸結為接種牛痘。在這種情況下邱熺依然決心推廣牛痘術。在此之前雖有鄭崇謙著有《種痘奇書》,但事實上,《引痘略》比《種痘奇書》更加有利于牛痘在中國的傳播,也確實起到了更大的作用[2]。
2 《引痘略》的版本及內容
《引痘略》出版時間為1817年,而在此之后的100年間,再版過50多次,書名雖有所變動,但基本都是《引痘略》的內容。1842《引痘略》被翻譯成為日文,題名《引痘新法全書》,對推動牛痘術在日本的傳播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3]。該書以自序開頭,講明牛痘法之由來,其后為原說部分,內容為牛痘接種細則,如接種方式、接種部位、接種后癥狀、以及如何留漿養(yǎng)苗、取漿、度苗、牛痘的辨別等,同時以圖輔之,如三焦八會圖、手少陽三焦經圖。為保證接種位置的準確,書中還配有種牛痘尺式圖、執(zhí)刀式、簪式圖。在接種上提出了引瀉法、審苗法、度苗法,并強調對于麻風病人的痘苗不可以使用防止在接種過程中感染。在書的結尾部分對于牛痘接種后出現的潰爛與破損流膿邱熺寫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如外敷中醫(yī)的外用方紫花地丁芙蓉膏,而之前關于牛痘接種法的書籍中并未提及此內容。在引進西洋醫(yī)療技術的同時運用中醫(yī)理論使得面向的受眾也更為廣泛。
3 《引痘略》的編纂特點
3.1 尊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習慣
當時農耕社會人們無法接受牛身上的疾病為人所患,邱熺根據五行學說“蓋牛土畜也,人之脾屬土,以土引土,同氣相感,同類相生,故能取效[4]。”將“種牛痘”改為“引牛痘”。同時在接種時遵循我國“男左女右”的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們對牛痘接種法的疑慮。
3.2 重視西方先進醫(yī)技
《引痘略》是在研習《新訂種痘奇法詳細》的基礎上所著,揚棄了諸多人痘法的弊病。人痘法主要包括痘衣法、旱苗法、水苗法,這些方法對于天花雖有一定效果但因毒性較大、取痂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以及育苗方法不成熟而存在巨大的風險。而《引痘略》在書中講到“種痘并不用藥,所取不過牛痘之漿耳。牛痘之法,隨時可種,然究于春令為宜法,用最薄犀利小刀割開臂上外皮,將痘漿點入,須令自干,且不可擦去。三四日后,即于所割處起泡發(fā)漿,并不延及他處,經數日即結靨脫落[5]?!辈粌H免去了天花患者取痘時的痛苦,而且通過手臂接種相比從鼻部接種更加安全。
3.3 與中醫(yī)理論緊密結合
《醫(yī)宗金鑒》和張琰的《種痘新書》中對天花的描述為:痘疹源于胎毒,需引而外發(fā),邱熺認為牛痘接種法亦同此理。凡種痘,皆用引法,而引毒從皮毛血脈肌肉筋骨同時而出,則牛痘為最捷也”[1]。根據中醫(yī)的傳統(tǒng)理論之所以疫苗由鼻處接種是因天花是先天胎毒與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之下共同形成的,其中毒素最嚴重的當屬腎經位置。因鼻屬肺之外竅,由鼻處接種可將毒素由腎引至脾肺,至此天花可愈。而牛痘法將痘種于手臂上,邱熺將此舉運用中醫(yī)理論解釋:手臂上有消爍、清冷淵這兩個穴位,人體的兩臂是手少陽三焦經所在,總領人體五臟六腑,營衛(wèi)經絡,當三焦經通暢時人體內外皆通,從穴位處進行種痘可以讓疫苗直傳五臟六腑,胎毒亦可以引出。雖然邱熺的牛痘理論并不科學,卻為牛痘在華傳播掃清了理論障礙與心理障礙。1850年以前,牛痘已經傳入中國的其他省份,包括江西,湖南,江南,湖北,北京,浙江等[6]。
4 《引痘略》對后世的影響
4.1 對當時的影響
《引痘略》問世之后,有書稱邱熺“在三十年中種痘超過100萬,并將其術傳于其子,中國其他的種痘機構也在他的努力下建立起來了”[7]。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天津保赤堂種痘公局,上海邑廟內種痘局,福建邵武種牛痘房等等。黃寬(1829—1878)在1878年調查報告中指出:“……近巧年種痘術已深人到所有階層及各種人。因而在目前可以這樣估計,大約至少有95%以上的城市兒童受到種痘的好處”[8]。
4.2 對后世的影響
牛痘是由西洋傳來,但又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大地上生根發(fā)芽,這是中西醫(yī)之間融合的典型案例。在牛痘最初傳入之時或有人質疑其效果但后來人們開始接受、推廣。“當種之時不相沾染,既種之后不受沾染,由一人而至于百人,積百人而推之天下,久久則天壤間永無痘患,豈非大快事哉”[9]。不可否認,它的出現使得中西醫(yī)之間的交流加深。可以說,最早具體嘗試用中西醫(yī)結合的辦法來治療疾病的當屬《引痘略》。另外書中所用的牛痘接種法的是免疫學由經驗時期進入經典時期的標志性事件之一,免疫學開始從人體現象的觀察成長至科學實驗,這對于醫(yī)學本身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80年5月8日第三屆世界衛(wèi)生組織大會宣布:天花這一危害人類數千年之久的疾病得以根除,邱熺所著《引痘略》在其中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對于免疫學的發(fā)展、中西醫(yī)的結合以及亞洲地區(qū)防控天花有著深遠影響,值得被人們永遠銘記。
[參考文獻]
[1] 邱熺.《引痘略》[M].道光十二年刻本,1831:2-5.
[2] 董少新.論邱熺與牛痘在華之傳播[J].廣東社會科學,2007(1):134-140.
[3] 侯毅.英國牛痘接種術傳入中國的橋梁[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9(3)3:121-126.
[4] 邱熺.引痘新法全書[M].廣州 :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62-65.
[5] 王韜.《瀛堧雜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6.
[6] 廖育群.牛痘法在近代中國的傳播[J],中國科技史料,1988(2):36-44.
[7] Samuel Couling.The Encyclopaedia Sinica[M],HardPress Publishing,2013:34-36.
[8] 黃寬.海關醫(yī)報[R].第8期,1987:12.
[9] 沈善豐.《牛痘新編》[M].上海圖書館藏清刻本,1885:23-24.
(收稿日期:201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