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安琪
摘 要:由于受到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世界各國,尤其是中國,對人才英語能力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僅僅具備一些英語基本知識已經(jīng)不能滿足雇傭者的要求,還要求畢業(yè)生具備英語的綜合表達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種種新問題,迫使人們將視線轉移到了"通識教育"的視角上來。通識教育的思想是將學生的綜合素質放在首位,主張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在這一點上對中國大學生功利性心態(tài)問題有了解決對策。因此,本文在梳理國內(nèi)外文獻的基礎上,對通識教育的概念、內(nèi)涵、特征進行了整理,并給出了相應對策,希望對今后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通識教育;大學英語;大學英語課程設置
1 通識教育的定義與特征
通識教育又被譯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教育大辭典》中的界定是:“通識教育是近代關于教育目的和內(nèi)容的一種教育思想以及據(jù)此實施的教學方式。在一所高校里,指所有大學生都應該參加同一內(nèi)容的學習,通常分屬若干學科領域,提供內(nèi)容寬泛的教育,與專業(yè)教育有別?!蓖ㄗR教育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它起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全部生活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鄙俗”的生活和“高尚”的生活?!氨伤住钡纳钍菫榱酥\生,以實用、牟利為目的的“勞作”生活;而“高尚”的生活則是以沉思為最高理想的閑暇生活。與他的人生價值觀相對應,亞里士多德把教育也相應分成兩類:“自由人”的教育和“非自由人”的教育。
隨后,在十九世紀初期,美國伯德學院帕卡德教授也將第一次將通識教育與高等教育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為學生提供綜合式的知識,也就是綜合各類學科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從而進一步為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奠定基礎,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為將來的專業(yè)知識做好知識儲備的準備?!?/p>
至今為止,眾多教育學者對通識教育所下的定義不下數(shù)百條,但是沒有一條定義能將通識教育的特點概括完整。雖然是這樣,但是學者們給出的定義也有共同點可以挖掘,首先,對于通識教育的性質,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大學教育理念,與專門教育有別,與自由教育同義;其次,對于通識教育的目標,它的目標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身體健康,思想健全的合格公民,既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更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養(yǎng)成;總結上述通識教育的定義,可以看出,通識教育的內(nèi)容是包羅萬象的,是綜合各門學科基礎知識內(nèi)容的一種教育模式,因此通識教育具有普遍性;其次,既然包含各類學科,所以它也具有多樣性。
2 通識教育理論基礎
正如上文所說,通識教育的教學理念其實早在亞里士多德時代就已經(jīng)被提出,多年來,許多知名教育學家都以此為研究重點,展開研究,在這部分本人將通識教育具有代表性的三種理論基礎做以闡述。
2.1 耶魯報告
《耶魯報告》極力肯定以古典學科為主的人文教育重要價值,排斥科學的使用教育,聲稱“沒有什么東西比好的理理論更為實際,沒有什么東西比人文教育更為有用,大學里為本科生所開設的教育課程不包括職業(yè)學,專門化必須晚一點開始”,報告還強調“心智的訓練使學生具有對社會的責任感。”
《耶魯報告》的發(fā)表,對美國高等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地影響,使美國教育領域不僅接受了自由教育理論,而且第一次通過創(chuàng)立選修制和學分制是學習自由制度化。
2.2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
1943年,由哈佛大學眾多學科領域里12位著名教授組成的委員會,經(jīng)歷兩年的潛心研究,形成了以“民主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為題的總結報告,旨在對“民主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目標問題”進行研究,1945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俗稱“紅皮書”?!都t皮書》規(guī)定大學畢業(yè)最低限的16門學科中,主修認為六科,通識課程占六科。六門通識課程必須在人文、社會、自然三大領域中至少選一科。人文領域至少要讀“文學經(jīng)典名著”,社會科學領域至少要讀“西方思想與制度”一科。該書一經(jīng)出版,就引起了美國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尤其是書中關于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論述,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之間的關系的論述,都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廣泛認同。
3 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現(xiàn)狀調查
3.1 調查問卷介紹
問卷設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獲取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別,專業(yè),年齡等;第二部分是搜集被調查者對目前學校大學英語課程設計的看法,如滿意程度,課時安排情況,選修標準等等。具體問題見附錄。
樣本信息統(tǒng)計表
3.2 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現(xiàn)狀
3.2.1 對“大學英語”課程重視程度
對“大學英語”課程重要性的調查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認為“大學英語”這門課程很重要的學生占到82.6%;認為一般重要的學生占總數(shù)的9.6%;認為重要的學生占5.8%;認為一般和不重要的學生分別為1.3%和0.6%。因此,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由于我國在世界市場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的原因,我國學生對待英語的態(tài)度依舊是很積極的,大部分大學生都能意識到大學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并且也能夠肯定英語學習對他們將來的事業(yè)發(fā)展所要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
3.2.2 對“大學英語”課程的喜愛程度
對“大學英語”課程喜愛程度的調查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待“大學英語”這門課程,只有5.1%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這門課;有8.3%的學生持“較喜歡”的態(tài)度;12.2%的學生“喜歡”這門課程;而大部分的學生都不是很喜歡這門課程,27.6%的學生對“大學英語”這門課程“一般喜歡”,將近一般的學生,46.8%不喜歡這門課程。因此,對待大學英語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3.3 對“大學英語”課程授課的滿意程度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四名學生對待當前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師授課很滿意,占到2.6%;而表示較滿意和滿意的學生也只有8人和15人,占到5.1%和9.6%;而表示一般滿意和不滿意的學生則占到大多數(shù),分別有35.3%和47.4%。因此,可以看出,教師上課主要講解語法和詞匯,導致學生提不起興趣,不能產(chǎn)生共鳴,所以學生的滿意程度較低。
3.4 學生希望開設的大學英語課程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學生對于傳統(tǒng)的基礎英語式教學已經(jīng)不能產(chǎn)生興趣,只有12.8%的學生希望繼續(xù)開設基礎英語類的大學英語課程;而更多的學生則喜歡實用類或注重文化教育類別的英語課程,這兩類的學生分別占到總數(shù)的38.5%和46.8%。
4 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問題及原因
通過現(xiàn)階段對大學生“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方面的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如下:
4.1 課程內(nèi)容不合理
經(jīng)過調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依舊屬于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讀課文、講語法、講詞匯,并沒有其他的課外延伸活動。隨著我國參與國際活動愈加頻繁,學習英語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單詞和語法,更多的應該向學生傳授異國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課程內(nèi)容的不合理不僅直接反應在學生對“大學英語”這門課程的喜愛和滿意程度上,更多的是導致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未能具有英語綜合能力的結果。
4.2 英語課時安排不合理
高校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大學英語”課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學年,而到了大三、大四時英語課程已經(jīng)逐漸減少,甚至沒有,這對于學生掌握英語十分不合理,語言學習應該是一個持續(xù)的長期的過程,不應該一刀切,將學習英語和不學習英語的界限劃分的如此明顯,既然英語的作用如此之大,應該將英語的學習貫穿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讓學生充分重視起它的作用。
5 通識教育視角下對大學英語課程的建議
通過之前的調查和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看出利用通識教育理論進行教學改革是有益的。因此,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改進。
5.1 明確通識教育理念
不同的人生階段應該有不同的階段目標,學生在小學、中學階段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夯實基礎知識,為深層次的理論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學生進入大學后,目標就提升到了利用知識體系,進行擴展和深化,利用大學這個平臺完善知識架構,填補知識漏洞,盡可能多的掌握各個領域的基礎知識,形成知識的多元化。除了知識之外,公民素質的培養(yǎng)也不可或缺,因此,樹立通識教育的觀念,將這一觀念帶入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才能對學生今后的生活更加有益。
5.2 構建新的英語課程體系
從大學課程內(nèi)容方面來說,大學英語課程可以更加豐富和多元化一些,既開設基礎英語的課程供程度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跟上進度,也應該開設一些提高課程,包含英語閱讀能力的提升,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介紹和英美名著的選讀。讓學生可以在這些課程中不僅能學習到英文的語言知識,還能感受到英美文化的美好,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溝通意識,實現(xiàn)通識教育視角下“完人”的目標。
5.3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師之間也要加強交流與溝通,溝通的并不是自己的過人之處或是不足之處,而是希望在交流之后,取長補短,互相進步。除此之外,外因要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自身的進修和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
6 結束語
本文以通識教育的概念整理和通識教育理論基礎的總結為基礎,通過對大學生對待英語課程的一系列問題的調查,分析了目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問題,以及利用通識教育理論對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并且給出了幾點建議。但是本文還有不足之處,例如只是分析了對通識教育理論的學生需求,但是并未從社會需求角度分析通識教育理論的重要性,因此,希望今后的研究者可以在此基礎上對通識教育進行更完善的調查。
參考文獻
[1]李曼麗.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理論及適度的構建反思[J].2006(7).
[2]左崇良.通識教育中國話理論與實踐的反思[J].2007(5).
[3]張力鵬.當代中國大學通識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