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青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公共課部, 陜西 西安 710300)
美國大選是彰顯其民主制度的一面鏡子, 2016美國大選(以下簡稱“大選”)引起全球新聞界的高度關注, 各種相關報道接踵而至。 如今, 新聞媒體報道是人們觀看世界的窗口, 是講述世界最新社會動態(tài)的風向標, 隱喻性表達在政治新聞報道中已“常態(tài)化”。 從本質(zhì)上來說, 隱喻是一種人類對周圍世界的感知、 理解、 形成概念的工具[1], 政治新聞報道通常借用隱喻這一具有隱蔽性的認知手段巧妙地實現(xiàn)信息理解與信息詮釋, 引領讀者正確認識和理解抽象、 復雜的政治事件, 激發(fā)讀者情感并使其產(chǎn)生政治共鳴。 隱喻認知觀為政治新聞報道提供了一條新的研究思路, 國內(nèi)許多學者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就新聞語篇隱喻開展了研究, 如韋忠生、 張培、 童之俠采用批評隱喻分析法, 從隱喻的勸說功能、 隱喻類型及其表征、 隱喻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視角作了探討, 研究表明批評隱喻分析是一種揭開某些語言過程和社會過程面紗的強有力的工具, 隱喻的批評性分析在揭示新聞語篇報道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 政治傾向和政治意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引導讀者以批判的視角對媒體報道作出正確的理解和價值判斷。[2-4]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 本文摘取中美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和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絡)對“大選”的相關報道作為平行語料來源, 采用批評隱喻分析法, 從認知、 思維角度對比分析中美主流媒體關于同一事件的報道中核心概念的隱喻表征異同, 深入挖掘并闡釋新聞報道隱喻形成及其根源, 旨在揭示中西方民族思維方式差異對中、 英兩種報道中隱喻生成具有較強的制約性和影響力, 反映出新聞報道背后所隱含的中美兩國不同的政治態(tài)度及價值取向。
從傳統(tǒng)意義上講, 隱喻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 20 世紀 70 年代,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崛起, 萊考夫和約翰遜于1980年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了隱喻認知觀: 隱喻是通過一類事物的經(jīng)驗來理解和經(jīng)歷另一類事物。[5]書中所提的概念隱喻理論使得隱喻認知成為一項重大的理論成果, 即用一個認知域(源域)的經(jīng)驗來理解另一個認知域(目標域)的經(jīng)驗, 像“時間是金錢” “競選是戰(zhàn)爭”等隱喻性表達。 顯然, 隱喻可被視作源域和目標域在概念上取得對應關系的橋梁。 隱喻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 我們賴以進行思想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tǒng), 在本質(zhì)上也基本是隱喻性的。[5]4因此, 隱喻是人類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的表征, 是一種概念化形式, 它根植于語言、 思維和文化之中。 隨著隱喻研究不斷深化, Charteris-Black于2004年提出了一種嶄新的隱喻研究方法, 即批評隱喻分析。 該理論以萊考夫和約翰遜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 結合批評話語分析法和語料庫分析法, 旨在從認知、 社會綜合層面闡釋話語隱喻的語用功能, 解釋話語隱喻背后潛在的意識形態(tài)動機, 從而揭示話語群體的信仰、 態(tài)度和感情[6]5, 是批評話語分析一種新的有效補充方法。[7]隱喻認知機制能夠把人們生活中的普通體驗映射到另一個具有相似性的價值體系中, 起到輿情功能, 是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武器。
網(wǎng)絡新聞語篇極具時效性、 開放性。 本文采取定性、 定量相結合的方式, 摘錄中美雙方具有代表性的新聞媒體《人民日報》和CNN官方網(wǎng)站于2016年7月10日至11月10日期間發(fā)表的“大選”相關報道為語料, 為了體現(xiàn)研究客觀性, 筆者對兩種媒體在“大選”前、 “大選”中、 “大選”后相同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下(如電視辯論)所作報道進行篩選并自建語料庫。 經(jīng)檢索, 獲得網(wǎng)絡新聞語篇共計24 篇, 其中中文12 篇(約 2.4萬字), 英文 12 篇(約 1.7萬字)。 以 Charteris-Black 提出的批評隱喻分析“三步法”——隱喻識別、 隱喻說明、 隱喻闡釋[6]28為路徑, 結合語境、 認知經(jīng)驗對中英標題及文本進行隱喻辨識、 統(tǒng)計和定性闡釋, 在宏觀層面上建立新聞標題叢, 進而推導、 對比中美新聞標題中核心概念隱喻(根隱喻)選擇異同及其隱含的政治意識傾向; 在微觀層面上, 對比分析中美新聞報道隱喻表達在文化、 認知、 思維方面的表征異同及其產(chǎn)出根源。
本文圍繞“大選”前兩黨大會、 “大選”中電視辯論與“大選”后所作的報道為核心語料, 基于“大選民主”這一主題, 通過“語義沖突判斷”和“語境的識別”方法進行新聞標題篩選處理, 進而分類、 統(tǒng)計、 推導深層概念隱喻。 其中, 《人民日報 》七條標題出現(xiàn)13個隱喻表達式, 存在兩種概念隱喻: 戰(zhàn)爭隱喻(選戰(zhàn)、 惡斗、 抗議、 分裂、 攻擊、 收場、 立場)和疾病隱喻(弊端、 藥方、 傷疤、 患上、 冷漠癥、 “病”得不輕); CNN中 六條標題出現(xiàn)七個隱喻表達式, 存在一種概念隱喻: 戰(zhàn)爭隱喻(campaign、 attack、 challenge、 pitfall、 debate、 frustrate、 mission)。 可見, 中美報道既存有共性, 又存有主體側(cè)重性的不同。 其共性在于雙方都采用了“競選是戰(zhàn)爭”這一概念隱喻, 映射出美國大選的沖突性; 另外, 中文報道還采用了“美式體制是疾病”這一概念隱喻, 折射出美式大選民主制度的欺騙性與虛偽性。 新聞標題被稱為新聞的眼睛, 是對新聞內(nèi)容事實的概括、 提示、 評價、 預見, 從相同的語場出發(fā), 以標題概念隱喻為導向, 搜索并解讀文本相關隱喻表達, 可以更好地表明中美主觀立場、 價值取向差異, 使中美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更直觀、 更具體。 報道文本中隱喻統(tǒng)計結果如表 1 所示。
表 1 “2016年美國大選”中美新聞報道文本中隱喻使用情況(2016年7月10日-2016年11月10日)
由表 1 可知, 《人民日報》文本中主要存在兩種隱喻情況: 一是戰(zhàn)爭隱喻, 共計34個, 二是疾病隱喻, 共計24個, 而CNN文本中只采用了戰(zhàn)爭隱喻, 共計29個。
隱喻性表達不僅使“大選”這一嚴肅、 抽象的事件生動化、 具體化、 情感化, 便于受眾理解并產(chǎn)生政治認同, 而且從根本上勾畫出 “大選”的真情實景, 揭露出美式民主的危機。 通過案例分析, 進一步深入剖析隱喻背后中西方認知、 文化、 政治意識形態(tài)觀的差異及人類思維方式對隱喻產(chǎn)出的制約性和影響力, 充分表明批評隱喻學對中美新聞報道語言形式的產(chǎn)出和理解具有強大的闡釋力。
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模式存在于人類的思維中,通過語言組織我們的思想,形成我們的判斷,使語言結構化,從而產(chǎn)生巨大的語言生成力。[8]33“競選”通常指資本主義國家在投票選舉議員或總統(tǒng)之前, 各候選人之間為達到當選目的而爭取選票的活動, 屬于一種政治性活動, 具有競爭性、 對抗性和殘酷性, 其很多層面與戰(zhàn)爭相似。 因此, 通過相似性產(chǎn)生聯(lián)想, 用“戰(zhàn)爭”的概念構建競選活動是人們認知、 思維的自然流露。 世界上中西方國家間政治上的沖突和較量具有普遍性, 中美兩國也不例外。 關于“大選”, 中美報道均使用高頻且具有相同概念類型的戰(zhàn)爭隱喻表達, 如“campaign, attack, challenge, threat(en); 攻擊、 抗議、 運動、 矛盾、 組織”等, 將“大選”看成一場激烈的“戰(zhàn)爭”, 把“希拉里與特朗普”看成“對手”, “競選過程”看作“戰(zhàn)斗過程”, “競選結果”看成“戰(zhàn)果”, 構建出一個較真實的戰(zhàn)役場景。
CNN報道典例:
例 1 But Americans’ interest in the 2016 campaign is reaching new highs. (July 7, 2016)
例 2 But a candidate’s failure to publicly disclose tax returns can plant seeds of doubt in voters’ minds. (September 21, 2016)
例 3 Donald Trump threatened to jail Hillary Clinton. (October 10, 2016)
例 4 The larger the apparent margin …, the harder it would be for the losing candidate to legally challenge the election (October 20, 2016)
例 5 So she was well-prepared for the daggers that Trump threw her way, a sustained, personal, bitter attack unprecedented at a televised presidential debate. (Nov. 10, 2016)
《人民日報》報道典例:
例 6 會場外面, 來自不同組織的反對的抗議者舉行了示威活動。 (2016-07-20)
例 7 兩位候選人個性突出, 辯論交鋒不斷, 一開始就短兵相接, 進入高潮, 堪稱近年來火藥味最濃的一場總統(tǒng)候選人辯論。 不過, 兩人相互攻擊主要集中在個性、 丑聞等方面, 政策辯論缺乏深度。 (2016-09-28)
例 8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評論稱, 接下來的一個月將是“最丑陋的”, 這場總統(tǒng)選舉已經(jīng)成為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個人戰(zhàn)爭”。 (2016-10-11)
例 9 國會兩大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往往立場相左、 針鋒相對, 兩極化背景下的“府院之爭”不斷惡化。 (2016-10-28)
認知是通過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 知覺、 判斷或想象)獲取知識的過程, 一是思維過程——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 二是思維表征過程——世界通過大腦對人們思維的反映, 是知識的結累或積累。[8]72有史以來, 戰(zhàn)爭伴隨并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 直到今日戰(zhàn)爭仍然屢屢發(fā)生。 認知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和人的大腦對知識結果的表征, 人類發(fā)展的相似性賦予中西方民族思維具有“通約性、 共同性”, CNN和《人民日報》均采用高頻戰(zhàn)爭隱喻表達, 如例句3-5中“attack, dagger, bitter, challenge, threat(en)”與例句7-9中“火藥” “攻擊” “戰(zhàn)爭” “爭鋒相對”等戰(zhàn)爭概念, 折射出美國大選中希拉里和特朗普努力爭選的對抗性及激烈、 殘酷程度, 構建了競選爭奪過程的沖突性。
從認知隱喻角度來看, 借用戰(zhàn)爭隱喻模式將源域——中西方共同的、 相似的戰(zhàn)爭經(jīng)驗映射到目標域——美國競選概念中, 即兩種報道基于同樣的政治認知, 并通過政治競選與戰(zhàn)爭相似性質(zhì)的聯(lián)想而產(chǎn)生, 不僅提升了讀者對美國大選問題緊張感的認知, 同時也揭示出中美兩國民族在政治領域中對戰(zhàn)爭概念的認知共性。
疾病隱喻是《人民日報》報道中特有的概念隱喻系統(tǒng), 將人們熟知的一種生理現(xiàn)象(一種病癥)如“癥結”“病” “感冒”等映射到復雜的競選活動概念中, 轉(zhuǎn)換成一種理念、 價值觀或政治態(tài)度, 加深了人們對當今美國政治競選活動概念的認知, 揭示出美式民主競選活動原有體制的失靈及其對美國民眾心理健康的影響。 例如:
例 10 《時代》周刊執(zhí)行副主編……認為, 美國經(jīng)濟的病根就是“金融化” (2016-07-14)
例 11 分析稱, 美國選戰(zhàn)中黑金泛濫…… 在民眾中備受詬病。 (2016-07-26)
例 12 這樣的排序并非意味著經(jīng)濟、 社會問題不再牽動人心……種種問題難以解決癥結何在。 (2016-10-8)
例 13 這是一種畸形現(xiàn)象……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剪刀差越來越大。 (2016-10-20)
例 14 越來越多美國民眾喪失……對國家的發(fā)展走向深感憂慮。 (2016-10-25)
例 15 “美國病”, 究其根本, 在于冷戰(zhàn)……“小病”釀成了“大病”(2016-11-08)
例 16 2016年大選出現(xiàn)的種種亂象、 怪相, 其實是民眾……發(fā)泄對現(xiàn)狀的極端不滿。 (2016-11-08)
從古至今, 中國深受以儒家為代表的先哲思想的影響, 注重人倫道德思辨, 力求“明于治亂之道” “審于是非之實”, 中國文化屬于人文文化。 中文報道通過疾病隱喻折射出目標域美國民主政治的弊端與丑陋。 例句10, 12, 15中采用“病根” “癥結” “痼疾” “問題” “小病”和“大病”疾病隱喻揭示美國經(jīng)濟、 政治、 失業(yè)、 種族問題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不僅病癥頑固、 經(jīng)久難治、 牽延不愈, 而且愈發(fā)嚴重, 成為美國根深蒂固、 難以改變的問題, 從而導致美國當今社會體制結構諸多方面處于非正常狀態(tài)。 例句11, 13, 14, 16中“詬病” “畸形” “憂慮”和“怪相”不僅折射出當今美國大選民主制度已扭曲, 同時反映出美國民眾對兩位候選人及美國大選現(xiàn)狀的極端不滿。 從古到今, 疾病是人類生存的主要威脅之一, 疾病給人類心理帶來極度的恐懼與焦慮, 人類一直處于不斷征服各種疾病的過程中。 中文報道將疾病隱喻映射到目標域美國社會體制結構與美國人民身上, 折射出美國民主制度的不正常狀態(tài)及其對美國社會、 民眾心理等方面的影響, 其焦點集中于美國社會、 政治、 民眾, 而非大選客體本身, 報道極具主觀評價性, 凸顯出中國人追求社會安定和諧的“人文意識和憂患意識”, 是一種典型的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意識。 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臘文化, 深受亞里士多德認識論的影響, 西方人從事物的本原、 本體問題出發(fā), 把認識真理和發(fā)現(xiàn)真理作為認識的根本目標, 注重客觀意識和客觀事實[9]291, CNN報道僅借用戰(zhàn)爭隱喻勾勒出競選雙方為當選而爭鋒相對的激烈場面, 屬于一種客觀的表象性描述, 與西方傳統(tǒng)的“客觀意識”和“客體意識”不謀而合。
隱喻表征是一種較隱蔽的現(xiàn)實社會活動再現(xiàn)和現(xiàn)實社會結構強化的認知手段[10], 為了透視隱喻與認知、 社會、 政治制度、 思維方式的關聯(lián)性, 基于隱喻語言形式和語義關系層面, 深入探索人類認知心理、 思維活動表征在社會政治語篇隱喻中的“顯化”, 為隱喻研究翻開新的一頁。 思維是語言生成和發(fā)展的深層機制, 從本質(zhì)上屬于文化范疇, 不同區(qū)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從而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
中國儒、 釋、 道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意識鑄造了中國整體性思維方式, “把天、 地、 人和自然、 社會、 人生放在關系網(wǎng)中從整體上綜合考察其有機聯(lián)系, 注重整體的關聯(lián)性”[9]297。 《人民日報》將“大選”事件客體與美國社會、 政治體制、 經(jīng)濟、 教育、 美國民生等方面進行關聯(lián)性報道, 屬于整體性思維方式。 再者, 中國思維又是一種主體-經(jīng)驗-主體的自我體驗反思式, “從主體自身出發(fā), 把知、 情、 意結合在一起, 把情感體驗和本體認知合而為一, 以主觀情感為主導, 帶有濃厚的主體意向”[9]307。 換言之, 中國思維是“主體意向與本體認知合一, 使政治意識與倫理價值相結合”, 即主體意向性(價值判斷型)思維。 中國傳統(tǒng)思維重“喜怒哀樂”, 注重好惡情感, 進而產(chǎn)生善與惡、 美與丑的評價[9]308, 《人民日報》既采用戰(zhàn)爭隱喻對“大選”本體做了客觀報道, 又借助疾病隱喻對美國大選體制存在的問題與其所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了主觀判斷和評價說明, 具有明顯的客觀事實報道與主觀價值判斷相結合的傾向性, 是一種極其典型的中國式思維報道方式, 正如林語堂所說, “中國人對客觀的確與不確, 大不感興趣, 對于行為的是非, 乃大感興趣”[11]313。
西方柏拉圖“主客二分”的哲學思想對西方思維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方哲學是基于人與自然分離、 主客體相對立的意識上認識世界和人自身。 笛卡爾作為西方近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 以“主客二分”為原則, 明確地將主體與客體對立起來, 提出二元論世界觀, 強調(diào)理性, 反對感性, 注重把握自然, 認識和追求真理, “注重以事實、 根據(jù)和數(shù)據(jù)判斷真假是非, 具有明顯的客觀性和對象性”, 是一種客體對象性(事實判斷型)思維。[11]309CNN報道僅采用戰(zhàn)爭隱喻 將“大選” 概念化, 客觀上對“大選”這一客體事件的激烈競爭過程作了對象性報道, 強調(diào)事件客觀性, 使“大選”客體客觀化, 是西方思維方式的典范。
本文從認知、 思維角度對比分析“大選”中美新聞報道隱喻表征異同及其產(chǎn)出根源, 指出文化認知、 思維方式和政治價值觀等社會意識形態(tài)與隱喻輸出具有順應關聯(lián)性, 為隱喻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 個人主體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于隱喻的產(chǎn)出和理解, 在表征“大選”過程中, 一方面, 人類對戰(zhàn)爭的認知共性決定了中美報道采用了相同的概念隱喻“競選是戰(zhàn)爭”, 折射出“大選”的沖突性; 另一方面, 中美報道隱喻表征差異是中西方傳統(tǒng)哲學思維影響的產(chǎn)物。 CNN報道中戰(zhàn)爭隱喻產(chǎn)出根植于西方分析性、 對象型思維, 滲透著西方思維的“客體意識”和“客觀意識”, 體現(xiàn)出西方“虛偽民主”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 中文報道中戰(zhàn)爭與疾病兩種隱喻的選擇是中國整體性、 意向性思維的體現(xiàn), 是中國社會政治傳統(tǒng)的“人文意識”和“憂患意識”的典范, 隱患思維的隱喻模式透視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人文主義政治觀, 從側(cè)面反映出中國“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 疾病隱喻是美式民主病態(tài)的“顯化”, 成為傳播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手段, 從而塑造中國美好國際形象、 提升中國軟實力。
[1] 束定芳. 論隱喻的本質(zhì)及語義特征[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1998(6): 10-19.
[2] 韋忠生. 英語新聞語篇沖突隱喻的批評性解讀[J].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4(11): 94-99.
[3] 張 培, 劉金明. 《時代周刊》中國人權報道的批評隱喻分析[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2): 124-126.
[4] 童之俠. 英國《衛(wèi)報》涉華報道分析[J]. 現(xiàn)代傳播, 2011(3): 141-142.
[5]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 Charteris-Black, 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7] 紀玉華,陳燕. 批評話語分析的新方法: 批評隱喻分析[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6): 43-48.
[8] 胡壯麟. 認知隱喻學[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9] 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0] 張蕾, 苗興偉. 英漢新聞語篇隱喻表征的比較研究——以奧運經(jīng)濟隱喻表征為例[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2(4)): 20-24.
[11] 林語堂. 林語堂選集(上、 下)[M]. 福州: 海峽文藝出版社, 1988.
[12] 董革非. 英漢新聞中的概念隱喻所體現(xiàn)的認知策略對比[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3): 26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