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研究以緬甸漢語學習者為對象,采用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利用語音分析軟件,對緬甸學生的漢語聲調的上聲調的調型、調域、調值和時長進行描寫和研究,并與普通話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試圖找出緬甸中級漢語水平的學生聲調習得的偏誤所在。
關鍵詞:緬甸;漢語學習者;上聲調;偏誤
一、概述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漢語在國際上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漢語學習的隊伍中。自2002年國家漢語辦公室成立以來,已相繼在全球逾3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立了900多所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大大推動了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傳播。漢語是音義調三位一體的語言,相對于世界上大多數語言來說,聲調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使得漢語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性。然而,很多漢語學習者在說漢語時,都會讓人感覺“洋腔洋調”,究其原因發(fā)現這不在于聲母或者韻母的發(fā)音正確與否,而在聲調的把握。
鑒于以上問題,筆者特設計本次實驗,以緬甸中級漢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借助praat這一語音分析軟件以及excel統計軟件,對緬甸中級漢語學習者聲調情況進行研究。以期通過本次實驗研究,發(fā)現緬甸中級漢語學習者的聲調偏誤所在。
二、本文的實驗設計和方法
(一) 實驗發(fā)音人
從統計學的角度看,樣本統計選擇30個發(fā)音人最為理想。但是處理30個人的樣本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筆者一共選擇十名漢語學習者進行錄音,其中5名男生,5名女生,這些漢語學習者大多數已經通過HSK五級,漢語掌握程度達到了中級水平。
(二)實驗材料
本調查問卷所列的單字調都是漢語常用字,按照漢語普通話的4個聲調排列。由于聲母會對韻母基頻產生一定的影響,且塞音聲母在語圖中特征明顯,與韻母比較好區(qū)分,因此在選擇例字時著重選擇不送氣塞音字母。(Lehiste,1970)在相同條件下,高元音的基頻比低元音高,同時為了不因音質的改變影響測試結果,保持元音前后高低的平衡,主要選擇了前低元音[a],前高元音[i],后高元音[u]。調查問卷包括普通話四個調類在內的24個例字,為了避免出現學生因為認錯漢字而讀錯的情況,每個例字都注明了拼音。具體樣字如下:
(三)收集樣本
樣本的收集采用錄音的方式進行。主要使用praat這一語音分析軟件的錄音功能。軟件設定為單聲道,22050HZ。錄音后,將這些錄音資認以WAV的格式存入電腦。接著通過praat語音分析軟件的基頻測量功能測得各位發(fā)音人每組雙字調前字和后字的基頻(每個字取11個采樣點,從而測得11個基頻值),最后利用excel和word等分析軟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
(四)數據的測量與分析
錄音完成后,就要對樣本進行數據測量與分析。這是本次實驗研究的重點。漢語聲調最重要的就是音高的變化,可以說音高是負載聲調信息最重要的因素,音高則決定于基音的頻率,而要想確定一個聲調的基頻,就要確定它的時長。除此之外,聲調的分析研究還要從調型和調域等方面進行。因此本次實驗就主要從時長,調型,調域和調值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三、實驗結果
本部分主要從調型、調域、調值和時長四個方面對十位緬甸學生的上聲調發(fā)音情況進行分析,通過與普通話上聲調的四個方面進行對比研究,來發(fā)現緬甸學生上聲調的偏誤情況。
調型
為了集中考察緬甸學生的上聲調調型,并與普通話的上聲調調型進行對比,筆者根據各位發(fā)音人的上聲基頻平均值做出了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
(1)從上聲基頻平均值曲線的走勢來看,緬甸學生的上聲基頻平均值曲線的曲折度普遍較低,下降和上升的程度也不高。甚至有一位學生的基頻曲線表現出下降的趨勢。
(2)從上聲基頻值來看,有五位緬甸學生的上聲起始點基頻值高于普通話上升起始點基頻值,有兩位同學的上聲結束點基頻值高于普通話的。其余同學的起始點和結束點的基頻值均低于普通話的基頻值。
2、調域
為了考察緬甸學生上聲調的下降度和上升度,筆者在計算緬甸學生的上聲調域時,計算了兩個調域,第一個調域時起始點的基頻值與拐點的基頻值之差。稱之為調域1,這個調域主要是為了考察緬甸學生上聲調的下降度。第二個調域是結束點的基頻值與拐點也就是最低點的基頻值之差,稱其為調域2,這個調域是為了考察緬甸學生聲調的上聲度。所有的基頻是各個發(fā)音人上聲基頻在各個采樣點的平均值。具體數值見表2緬甸學生普通話上升調域對比表。單位是赫茲。
為了更清楚的看到緬甸學生上聲調域與普通話上聲調域的對比情況,筆者根據上表制作了緬甸學生與普通話調域對比圖。圖2是緬甸學生與普通話上聲調域1的對比圖。圖3是緬甸學生與普通話上聲調域2的對比圖。
從上表可以看到,普通話的調域1為47赫茲,有兩位緬甸學生W2、W3的調域1大于普通話的調域1,說明她倆的上聲下降度較高。有一位學生M2的調域1接近普通話的調域1,說明其上聲下降度與普通話相當。其余七位同學的上聲下降度都遠遠低于普通話上聲的下降度。
從上圖看到,普通話上聲的調域2為90赫茲,而十位緬甸學生的上聲調域2都遠低于這一數值,說明緬甸學生的上聲上升度遠遠低于普通話的。
綜上可知,有80%的緬甸學生上聲的下降度遠遠低于普通話,說明其上聲下降程度不足。有100%的緬甸學生上聲的上升程度嚴重不足,太過平直。
3、調值
為了進一步分析緬甸學生上聲調的偏誤情況,筆者計算出了十一位發(fā)音人上聲調在各個采樣點的調值。并將其與普通話的上聲調調值進行對比,具體數值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到,普通話發(fā)音人的調值與現代漢語對普通話上聲調值的定義完全一致。而十位緬甸學生都未符合這一調值。從起始調值來看,有六位緬甸學生的起始調值高于普通話上聲的起始調值2。從最低點的調值來看,有兩位緬甸學生的拐點調值高于普通話的拐點調值。從結束點的調值來看,只有一位緬甸學生的結束點調值達到了與普通話一致的高度。而按照石峰先生得出的北京話上聲調的極限分布:最大值為425,最小值為212。按照這兩個數值,則一共有六位緬甸學生的調值符合這一范圍。也就是說有40%的緬甸學生上聲調調值出現偏誤。從整體上來講,緬甸學生的上聲調調值有下降度不夠,上升度不足的偏誤。
4、時長
為了考察緬甸學生上聲調時長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計算出了十位緬甸學生的上聲調時長以及普通話發(fā)音人的上聲調時長,具體數據見表4:
為了更清楚明了的對十位緬甸學生的上聲調時長與普通話發(fā)音人F的上聲調時長進行對比,筆者根據上表中各位發(fā)音人的上聲調時長平均值,做出了圖4——緬甸學生與普通話上聲調平均時長對比圖。橫坐標為各位發(fā)音人的編號,縱坐標為時間,單位是秒。
從上圖我們知道,普通話發(fā)音人F的上聲調平均時長為0.526。十位緬甸學生的上聲調平均時長均低于這一數值。緬甸學生中上聲調平均時長最長的是M3,最短的是M2??墒荕3的上聲調平均時長也遠低于普通話的時長值。M2的時長甚至不足普通話的一半。由此可見,緬甸學生的上聲調有時長偏低的偏誤。
四、緬甸學生上聲調的偏誤分析
本部分主要從調型、調域、調值和時長四個方面對緬甸學生的上聲調進行了研究,在與普通話的上聲調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后發(fā)現:
緬甸學生的上聲調調型曲折度不夠
從十位緬甸學生的上聲調調型圖可以看出,只有一位緬甸學生的上基頻曲線圖呈明顯的曲折狀,其余九位同學的上聲調基頻曲線圖曲折度都不明顯,曲折度不夠。甚至有一位緬甸學生的上聲調基頻曲線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緬甸學生的上聲下降程度和上聲程度嚴重不足。
通過對緬甸學生上聲調調域的分析,發(fā)現只有兩位緬甸學生的上聲調下降度高于普通話,沒有一位緬甸學生的上聲調上升度大于普通話。也就是說有80%的緬甸學生上聲的下降度低于普通話,100%的緬甸學生上聲的上升程度嚴重不足,太過平直。
緬甸學生上聲調的起點調值偏高,終點調值偏低
調值分析的結果顯示,緬甸學生上聲調的起點調值普遍高于普通話的起點調值。但是其終點調值卻低于普通話的調值。
緬甸學生的上聲調時長普遍較短
通過對緬甸學生的上聲調時長與普通話的上聲調時長對比發(fā)現,緬甸學生的上聲調時長都比普通話的上聲調時長短,也就是100%的緬甸學生上聲調時長偏低。筆者認為緬甸學生的上聲調時長不足跟他們上聲調曲折程度不夠有關。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2006
[2]林煮、朱曉農.上海聲調實驗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蔡整瑩,曹文.泰國學生漢語語音偏誤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2(2)
[4]石鋒,王萍,北京單字音聲調的統計分析[J].中國語文,2006,(1).32—35.
[5]沈曉楠. 關于美國人學習漢語聲調[J].世界漢語教學,1989(3)
作者簡介
李晶晶(1989—),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