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偽證罪是一個古老的罪名,即使其不像搶劫罪、盜竊罪等發(fā)生的那么頻繁,但是其所帶來的社會危害性不容人們忽視。因古今中外的法學理論界對還最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偽證罪對于現(xiàn)在的刑法學界仍有很大的研究意義。當今社會,司法實踐中也面臨各種疑難問題,需要謹慎處理,協(xié)調各方利益。
關鍵詞 偽證罪 虛假 證人 適用范圍 主體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1中外偽證罪規(guī)定之間的異同
1.1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
縱觀中外刑法偽證罪的歷史發(fā)展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存在一些相同之處。
第一,中外關于偽證罪的規(guī)定都是從證據(jù)出發(fā),偽證罪納入到刑法范疇。
第二,隨著人們認知程度的提高,兩者都認為偽證罪侵害了誠實信用原則,即認為偽證行為是侵犯人與人之間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信用關系的犯罪行為。
1.2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
由于國家之間國情、文化、歷史傳統(tǒng)等的差異,中外關于偽證罪的規(guī)定存在著一些不同之處。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國外大多數(shù)國家從很早開始就將宣誓作為偽證罪成立的必要條件之一。即使西方在褻瀆神教罪逐漸淡出歷史之后,宣誓仍然作為偽證罪成立的必要條件,這與其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深厚的宗教信仰是分不開的。這種虔誠的宗教信仰為證人應該如實陳述提供了充分的道德約束,而作偽證不僅會受到公眾道義的非難,而且會受到自我良心的譴責。然而在我國,人們歷來缺乏普遍的宗教信仰,在信仰問題上,中國人的傳統(tǒng)特點是“信而不迷”,這種信仰虔誠性的缺失很難為宣誓提供較強烈的道德基礎,使得宣誓變得沒有意義。所以我國的偽證罪均不以宣誓為要件,這與中西文化存在的差異有重要關系。
2我國偽證罪的立法完善
2.1取消記錄人偽證罪主體的身份
正如前文所述,記錄人作為我國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不應成為偽證罪的主體。將記錄人排除在偽證罪的主體之外,恰恰體現(xiàn)了我國司法工作人員的公正性。記錄人對案件審理過程的客觀記錄,不被認為是證據(jù)的形成過程,對于樹立司法審判機關的權威性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虛假記錄行為雖然不構成偽證罪,但是構成濫用職權罪,因此不用認為記錄人的虛假行為不受法律制裁。
2.2將偽證罪的范圍擴大到民事、行政訴訟中
前文以陳述了將偽證罪的適用范圍擴大到民事訴訟以及行政訴訟等的程序中的必要性。在實踐中,不同訴訟程序中偽證行為的危害結果會有所不同,但只有平等地看待國家的各個司法權,才能避免司法的權威受到公眾的質疑。同時可以從這一點看出,刑法的立法宗旨是正確的,即“偽證罪保護的是國家的審判作用”。這一做法正好可以與國際接軌,順應世界的發(fā)展,更有利于我國發(fā)展現(xiàn)代化的立法思想。
2.3確立我國的證前宣誓制度
前文中有關外國偽證罪的發(fā)展歷史部分中已經(jīng)提及,外國多數(shù)國家都有證前宣誓制度,其將證前宣誓作為證人、鑒定人以及翻譯人成為偽證罪主體的前提條件。而由于歷史、文化傳統(tǒng)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我國并沒有這一制度。
宣誓制度是一種古老的制度。盡管這一制度從古至今是爭論不斷,不過這一制度還是存了下來。現(xiàn)今,法律所規(guī)定的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之前的已不同,主要是為了使程序更加規(guī)范,其對于增加證人的責任感,防止偽證的發(fā)生具有重要作用。
證人通過宣誓,能夠認識到自己作證行為的重要意義,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僅關系到案件當事人的命運,而且對于國家的法律也會產(chǎn)生影響。這就有助于證人樹立自己的法律信仰,強化公民的法律意識,理性地作出遵法。守法的舉措,培育社會的法律信仰,有利于更好地建設法治社會。
雖然我國法律沒有規(guī)定過證人宣誓制度,但是可以想象得到人們對于“宣誓”并不陌生,因此它并不難被人們所接受。在法律當中規(guī)定宣誓錐度,可以使人們聯(lián)想到神圣而又莊嚴的時刻,會讓證人覺得自己的行為應是莊嚴的,想到作證是法律規(guī)定自己的義務,從而使宣誓對證人的內(nèi)心祈禱一定的規(guī)制作用,減少偽證罪的發(fā)生,使司法審判活動進行地更加順利。
其實在我國的法律中也有關于宣誓制度的類似的規(guī)定。我國最高院關于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中規(guī)定證人到庭后,審判人員應先核實證人的身份,以及與本案及當事人的關系,告知證人相關的法律責任,,并且證人作證前應當在如實作證的保證書上簽名。有學者就認為這一行為就是證人的證前宣誓制度。因此,我國規(guī)定這一制度,實施起來沒有多大難度,更易被人接受,同時更有利于完善我國的相關法律。
作者簡介:曾威(1991- ),男,漢族,貴州遵義人,碩士研究生,貴州民族大學,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
參考文獻
[1] 何榮功.偽證罪的若干問題探討[J].江西公安??茖W校學報,2002(05).
[2] 譚明.內(nèi)地與港澳地區(qū)偽證罪比較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02(05).
[3] 周少華.偽證罪:一個規(guī)范的語境分析[J].法學研究,2002(03).
[4] 周少華,賈清波.偽證罪主體問題探討[J].法學,2005(06).
[5] 王昭武.有關日本刑法偽證罪中“虛假陳述”之含義的一點探討[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