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要求將研制與構建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系作為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育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主要通過基礎教育階段各學科的教育教學來實現(xiàn)。各學科的課程要為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服務,要結合學科內(nèi)容幫助學生形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文化意識”這一“核心素養(yǎng)”要素:“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文化意識體現(xiàn)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取向,它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明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保ǔ虝蕴?,2017)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學習英語就必然會接觸到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文化知識是形成文化意識的基礎。學習文化知識旨在積淀人文精神,實現(xiàn)知識背后的文化意識的形成,因此英語學習也是一種文化學習,而文化學習是塑造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
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培養(yǎng)渠道應該是多方面的??梢酝ㄟ^課外閱讀、創(chuàng)造文化環(huán)境、文化專題作文比賽、英語詩朗誦、短劇表演、看英語電影、唱英文歌曲等來實現(xiàn)。但英語教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和手段。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教材選材“既要有利于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的精華和中外文化的異同,還要有利于引導學生提高文化鑒別能力,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保ń逃浚?011)由教育部審定通過的各個版本的教材,在選材上不僅涉及了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基本知識,還涉及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等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材文本的有效利用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
1.確定單元話題下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目標,解讀文本的文化特征。
“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文化知識內(nèi)容很豐富,涉及英美等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和經(jīng)濟等方面情況的基本知識,涉及語言和文學欣賞,涉及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表達與傳播等知識?!保ǜ吆榈?,2017)目前基礎教育階段的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了解教材所提供文本的目的以及該文本在整本教材乃至學段中的作用與地位,以教材文本為載體,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從文本中文化知識的角度,設計單元話題下的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目標,特別要關注在文本學習中讓學生學會分析、比較、鑒賞和評判不同的文化價值、塑造良好的個人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
2.設計主題意義下文化意識的語言實踐活動,探討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
教材的文本素材基本上是各種交際活動中使用的地道的、真實的語言,能反映當代中外青少年的生活和社會實際,教師要根據(jù)主題和語篇的類型、語篇的結構、語言特點和文化知識,引導學生圍繞語篇梳理結構化的知識網(wǎng)絡,將文化知識的教學有機地融合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價值。通過創(chuàng)設不同層次的以文化為主題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跨文化的情境中體驗現(xiàn)實的文化,探討文化內(nèi)涵,發(fā)展文化鑒賞力,并能對文化現(xiàn)象做出解釋和判斷,將文化知識轉(zhuǎn)化為學生內(nèi)在的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的認知、行為和品格,以構建新的文化圖式和價值觀。
3.關注文本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挖掘文本的文化價值。
語言和文化學習貴在多接觸、多實踐,而文化品格的形成更需要長期的、大量的文化體驗。在教材文本分析時教師要關注教材文本的現(xiàn)實意義,也就是說,依托教材文本的學習最終產(chǎn)出的應該是用語言及文化知識解決問題,這些問題應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運用了語言,也逐步形成積極的文化價值取向。
1.基于文本,在活動中感知。
例如:初中英語教材《英語》(譯林版,下同)七年級下冊Unit 3 Reading中有一段邀請讀者去陽光鎮(zhèn)的劇院欣賞京劇的內(nèi)容。在閱讀中,某教師在讓學生根據(jù)文章填空、理解文章大意后,就和學生一起唱起了富有京劇韻味的歌曲《說唱臉譜》,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京劇。具體教學片段見下圖:
這樣做,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對京劇的認識由無聲到有聲,由教材的文本到京劇的唱腔,增強了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堅定了學生的文化自信,體現(xiàn)了教師對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內(nèi)在自覺。
2.深入文本,在對比中理解。
例如:九年級上冊Unit 5的Welcome to the Unit中出現(xiàn)了不同藝術形式的介紹。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呈現(xiàn)了4幅中外著名的繪畫作品,分別是中國的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以及西方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梵高的《向日葵》。學生都在初一或初二的美術課上欣賞過這些作品,對此非常熟悉,他們很快能在對比中理解中西方藝術形式的特點和差異。師生之間對話如下——
T:Do you know the painter of each painting?
S1:The painter is...
T:Who is your favourite painter? Why?
S2:I prefer...because...
T:Are they drawn in the same way? And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painting and Western painting?
S3:Chinesepaintingisusuallywash painting,but Western painting is usually oil painting.
T:Which kind do you prefer? Why?
S4:I prefer...because...
通過中西方藝術形式的分析對比,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分析和鑒賞不同文化、提升跨文化意識的語言情境。這樣做,一方面學生在思維品質(zhì)上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
3.超越文本,在交際中提升。
“交際文化也包括隱含在語言系統(tǒng)中的思維方式?!保▍伪厮?,1990)教師在教授詞匯、句子、語篇時,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認識它們折射出的文化內(nèi)涵和思維方式,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不同的文化。例如:九年級上冊Unit 5的Integrated skills中的Speak up部分是一段邀請朋友一起去聽音樂會的對話。某教師在模擬的情境中訓練學生如何邀請同伴參加音樂會的同時,超越了教材的文本,適時地向?qū)W生傳授聽音樂會的禮儀,這是一種具有文化屬性的思維方式,也呼應了此單元“Art world”的主題。
將禮儀加入“音樂”這個主話題,讓學生擁有一種受益終生的文化品質(zhì),這是對教材文本文化意識的隱性挖掘。
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知識積累、內(nèi)涵理解、觀念內(nèi)化、行知合一的復雜的過程,是在感知、理解、體驗、實踐過程中人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不斷融合和提升的過程。目前各版本教材把涉及文化知識的文本分布在不同年級不同單元的教材中,涉及的話題基本涵蓋了初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話題項目表中的24個話題,每個話題都以單獨呈現(xiàn)文化某個獨特方面的形式展現(xiàn)或者以隱形的方式滲透在教材文本中。各話題互有聯(lián)系,互為呼應,不斷復現(xiàn)。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以及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的內(nèi)容不斷擴展和深入,學生的文化知識能力、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也得到了逐步提升和鍛煉。
總體來說,基于教材文本的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第一,文化知識的滲透應從深度剖析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入手;第二,文化知識的教學僅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需要與課外活動有機的結合;第三,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應注重學生的體驗,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更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充分發(fā)掘教材的文化元素,重視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敏感度和自覺性,通過多種形式把相應的文化知識同步貫穿到課堂教學中,滲透在教學設計中,最終達到以文化育人的目的。
[1]程曉堂.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及其測評[J].中國考試,2017(05).
[2]高洪德.從文化知識到文化品格,英語教學怎么做?[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7(06).
[3]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呂必松.關于教學方法與教學內(nèi)容的思考[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