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品
摘要:初中歷史教學不僅要在學生的心智塑形時期,培育學生的歷史修養(yǎng),更是要讓學生從小明確歷史的榮耀與恥辱,讓我國的青年一代永記歷史,以辯證思維多角度看待史實,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導向,健全思想認知,為未來的生產(chǎn)發(fā)展做好鋪墊,以歷史的基礎鞏固吸收精神食糧,積極向上的應對生活困惑,初中歷史教師應意識到自身肩負的教育使命,摒棄固步自封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導入新鮮的教學元素,消弭學生對歷史長篇累贅下消極懈怠的不良情緒,創(chuàng)建自由而民主的歷史議論空間,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深化感知、感悟、從而為國家儲備復合型人才打好基礎。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9-0213-01
在新課改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初中歷史照本宣科的授課模式,已經(jīng)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針,教師應改變課堂上"獨裁者"的教學定位,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狀態(tài)轉(zhuǎn)化為主動的歷史研究狀態(tài),全身心參與到課堂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來,以彼此之間的優(yōu)勢填補自身的不足,根據(jù)原本教學中存在的劣勢對癥下藥的反思教學效果,革新教學內(nèi)容,以豐富的元素導入牽引學生的好奇心,在激趣的課堂探究中,開啟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新篇章。
1.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1學生的理解片面。初中歷史本身從時間或是空間的順序來看,都具有串聯(lián)性,每個章節(jié)之間存在著某種直觀或是間接的聯(lián)系,但是學生機械化的學習模式下,對歷史知識片面化的死記硬背,造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tài),更有甚者習慣性的學新忘舊,"丟了西瓜撿芝麻",制約了歷史成績的進步。
1.2課堂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傳統(tǒng)課堂上滔滔不絕的口頭授課,固定化的教學流程已經(jīng)讓學生感到毫無新意,課堂內(nèi)容乏味可陳,單一的授課模式下,學生鮮少有獨立思考的機會,按部就班的利用模板式的問題解決思路答題,對歷史的理解缺乏自主性,答案千篇一律,課堂教學變得枯燥無味,難以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3技巧掌握不足。歷史雖然是一門學生十分喜歡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學習難度相對不大的學科,然而,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有效的進行歷史學科學習,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而目前初中歷史教師并沒有對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方面引起重視,教師將大量的時間用于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而沒有將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與知識點的講解結(jié)合起來,使得學生難以在有效學習方法與技巧的引導下更加高效的進行知識點的學習。
2.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解決對策
2.1拋出疑問深化探究。教材中有些內(nèi)容,學生似乎一看就懂,處于無疑的境地。若我們從淺處深問,在無疑處激疑,則可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講授"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一節(jié)時,學生對"國民政府的北伐"這一內(nèi)容似乎極易掌握: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對象;又清楚北伐的經(jīng)過、結(jié)果,表面上仿佛"無疑"。我及時設問:"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戰(zhàn)爭的繼續(xù),但性質(zhì)則完全不同,這如何理解?""既然張作霖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為什么日軍還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濟南慘案的發(fā)生,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雖一時答不上來,但引起了極大的興趣。經(jīng)過小組合作討論,典型代表發(fā)言交流,教師順勢對其準確引導,從而使他們排除了知識疑點,深層次理解了學習內(nèi)容,迅速達成了學習目標。
2.2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課堂。在教學中,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情感,用吸引力的環(huán)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nèi)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動,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從而達到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創(chuàng)設情境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利用插圖、掛圖、實物模型等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我在講述《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時可給同學展示《阿房宮復原圖》、《巨鹿之戰(zhàn)》,在講述《長征》時出示了紅軍的衣帽和草鞋這些物品,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不僅使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而且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3導入詩意激發(fā)興趣。不管是唐詩,還是宋詞,其精煉、生動和優(yōu)美語言讓學生普遍親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恰當?shù)匾霉旁娫~導入,既可以鞏固復習語文基礎知識,又可以營造活潑歡快的氛圍,能有效撥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之弦,使其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中去。譬如,在講授絲綢之路時,可先朗誦幾首與之有關的不朽詩篇:"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學生在欣賞類似的詩句中初步感知了絲綢之路神秘飄渺,從而更要有興趣的探討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為提高課堂效率打下基礎。
2.4滲透情感傳遞技巧。以人文精神為導向,就是要在歷史教育中更多的關注健全學生人格,幫助學生進行對人的價值、人的生存意義的思考,進而幫助他們理解和把握自身的命運。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先人在為民族團結(jié)統(tǒng)一、國家獨立富強和社會繁榮進步的斗爭中,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業(yè)績。我們可以看到無數(shù)富有個性的歷史杰出人物,如封建帝王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勵精圖治、乾隆帝的風流儒雅;輔國大臣中商鞅的銳意變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魏征的忠貞勸諫;愛國將領中衛(wèi)青的勇猛、祖逖的豪放、岳飛的精忠、史可法的氣節(jié);歷代詩人中屈原的詠嘆、李白的浪漫、陸游的憂思,等等。古人這些事例、素材,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生動,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3.結(jié)束語
總之,在歷史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暫時的困難和問題不會成為阻礙推進新課改革的步伐,新的課程改革需要時間和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也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和一線教師的不懈奮斗,不斷地與時俱進,不斷地開拓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高玉龍. 淺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J]. 學周刊, 2016, 26(26):235-236.
[2]王曉紅. 淺析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 高考:綜合版, 2014(9X):42-42.
[3]沈文竹. 淺析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成功:教育, 2008(4):127-127.
[4]李東旭. 淺析初中歷史教學的問題和對策[J]. 中國校外教育旬刊, 2015(2):30-30.